鴨嘴獸,是一種神奇的哺乳動物,它們長著鴨的嘴,海狸的尾巴,水獺的腳,腳後跟上還長著一根毒刺(用毒液自衛的哺乳動物非常稀少,鴨嘴獸是其中之一)。在18世紀後期,科學家喬治·肖在接收到一具鴨嘴獸的標本時,還以為是惡作劇,以為有人把幾種動物的身體部位拼湊起來送到他面前的。
別看這種動物長得挺「著急」,實際上它們已經有2500萬年的歷史了,而從我們人類出現到現在也不過是600萬年左右而已。然而,自從人類第一次在澳大利亞遇見這種原始的哺乳動物後,在短短兩個世紀的時間裡,鴨嘴獸的總數量下降了50%,淪為了瀕危物種。它們遭受過人類的肆意獵殺,如今它們還得面臨另外一個挑戰——氣候變化。
科學家在本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警告說,長期乾旱和氣候變化的其他影響正在推動澳大利亞獨特的鴨嘴獸種群走向滅絕。研究人員說,由於乾旱、森林砍伐、汙染和水壩的修建,這種生活在河流中的動物,它們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棲息地已經減少了40%!他們預測,如果目前的威脅持續下去,鴨嘴獸的數量將在未來50年內再下降47-66%。
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考慮到氣候變化惡化的預測,到2070年,鴨嘴獸和卵生哺乳動物(比如針鼴)的數量可能會驟降到如今的73%。鴨嘴獸早就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動物」,如果這個後果真的出現,這個物種的命運岌岌可危。
新南威爾斯大學生態系統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說,由於多年的少雨和高溫對河流系統造成的破壞使這種動物的前景更加惡化。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吉拉德·比諾(Gilad Bino)認為:「這些危險進一步使鴨嘴獸面臨更嚴重的局部滅絕,它們沒有能力在這些地區重新繁衍後代。」
科學家們說,現在「迫切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鴨嘴獸是否應該被降級到「易受傷害」的狀態,並制定保護措施,「以儘量減少滅絕的風險」。這項研究是首次在鴨嘴獸棲息地建立所謂的「集合種群」模型,同時預測氣候變化對未來物種的影響。

這項調查估計,自兩個世紀前歐洲大陸定居以來,鴨嘴獸的總數量下降了50%。而2018年11月發表的一份早期研究報告估計,鴨嘴獸的總數量只剩下大約20萬隻。比諾在談到最新報告時說:「由於極端乾旱頻率和持續時間的增加,如目前的乾旱期,比預測還嚴重的氣候變化,預測的損失要大得多。」
在這項新的研究進行之際,由於乾旱和創紀錄的高溫,前所未有的森林大火肆虐了澳大利亞東部廣大地區。在那裡有10億野生動物葬身火海,倖存的野生動物們也不得不面對火災後的一片荒蕪,不得不在飢餓之中度過餘下的日子。而引起這場大火的罪魁禍首也有可能也是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