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有一個養蜂人,在他的小院子裡,放置著好些大大小小的蜂箱,那個小院子曾是我們小孩子嚮往的天堂,因為那些蜜蜂好像一隻只小精靈,可愛而美麗。
但小孩們都不敢靠近,因為此前就有小孩試圖走進小院,而被蜜蜂蜇傷的先例。對於那些蜂箱,我們還有一個嚮往,因為據說從它裡面可以產出我們喜歡吃的蜂蜜。
每年養蜂人都會將收穫的蜂蜜送一些給挨近的鄰居,我家因此也得到一塊蜂蜜。蜂蜜兌開水,便是我最愛喝的一種飲料。比冰糖水好喝了不知多少。
可惜後來那個養蜂人再沒養蜂了。那些蜂箱便廢棄了。我曾好奇的去看過那蜂箱,裡面滿是蜂洞。
雖然養蜂人再沒養蜂,我卻對蜂兒的有了一股說不清的感情,每當看見野地裡採花的蜂兒,總會停足。心底裡多麼希望它們在我家築巢啊。
就在前不久,我居然發現陽臺邊的窗楞上吊著一個小小的「鬥篷」,煞是怪異,注意一看,只見許多金黃的小飛蟲趴在上面,哦,原來是蜜蜂哩!瞧它頭圓細腰尾長,活脫脫像一個紳士淑女,它的眼睛黑澤透明,像兩滴晶露,肚腹與背部一層黑一層黃,形成均勻的條紋,而兩扇翅膀則呈琥珀,異常美麗。
這些蜂兒怎會在窗楞上造巢?我好奇想湊近些觀看,就在這時,趴在「鬥篷」上的一隻蜜蜂似乎有所察覺,昂起頭來瞧了瞧我,兩對彎彎的觸鬚晃了晃,仿佛人類見面打個招呼,它旁邊的另一隻蜂兒卻突然鼓動翅膀,其他蜂兒幾乎同時揮舞著翅膀,一股細微且衝勁很大的聲波朝我面部襲來,我趕緊停下來,大氣都不敢出。
經過幾分鐘對峙,蜂兒可能見我沒有前進,就恢復了正常狀態,不再理我,我慢慢退後,退出越過的雷池,方才吐氣放鬆。
將此事告訴了母親,她也感到奇怪,母親說這種小蜜蜂與家養的蜜蜂不同,它們也可以生產蜂蜜,但是產量很小,算得上自給自足。這蜜蜂雖不是家養,但性情溫和,親近於人類。
有了這個「鬥篷」,生活就有意思多了,沒事的時候,我就跑到陽臺看蜜蜂築巢。蜂兒的家懸在窗楞上,不免使人擔心會掉下來,可那個「結」像斬不斷的鐵鏈,透出堅硬的外形,懸著的巢像個不太規則的菱形,底部布滿洞孔,無數蜂兒就在這些洞孔間穿梭。有的鑽進洞裡,有的留半截身在外面,還有的探出半個頭,像極了害羞的小姑娘。
它們築巢時嘴裡會吐出一種泡沫,起先發白,後變成泥褐色,它的前足承擔了雙手的功能,運用靈活,能將吐出的液體又緊又牢的粘在巢上,隨著巢身變大,就形成了橢圓狀,泛著橙黃,從遠處望,一個金黃的「柑橘」高懸,招惹人眼。
俗話說,鳥往旺處飛,燕往富家住,蜜蜂是個帶財寶。聽老人們講,過去有戶人家大門前吊了個大蜂堡,比籃球還大,那蜂兒也怪,從不蜇人,但若存了歹心,它必群起而攻之。有了大蜂堡,那戶人家做事順,來財快,一兩年便躍升大富戶之列。
後來大蜂堡失了運,蜂兒散了,那戶人家又很快流年失利。母親倒不認為蜜蜂帶財有多可信,但她覺得有蜂兒光顧咱家寒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父親呢,由於近段時間做事順利,頗信「蜂財」之言,他說,這樣的好牲口,誰不喜歡呢。
有句詩云: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充滿了對蜂的特殊情感。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為了付出,為了奉獻,不圖回報。
許多人對蜂總是避而遠之,因那一對毒刺會讓人鑽心的疼,那是它們的自衛秘招,正因這樣,蜂兒們才能不受幹擾工作,釀製佳蜜,正如蠶的啃食桑葉,只為吐出雪白的絲,將美的好的東西留給我們。
可是蜂兒們幾乎是捨生忘死的,它們不分晝夜,不管陰晴風雨,從不停歇,永遠勞碌,只為建巢?只為那隻雌蜂、蜂王?或者只是在勞碌的一生中完成應盡的責任?……
當我發現蜂堡下面的地上躺著幾隻蜂兒的軀殼,于震驚之時,也明白了它們為何要這樣不惜身死,因為它們要把辛勤的果實留給其他同類,將最甘甜的果實奉獻給我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