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回顧過去15年,中國資本市場經歷過多次幅度不小的調整。但是,如果從一個相對長期的時間維度看,優秀上市公司的股價總能在經歷過各種市場調整之後不斷創新高,短期波動並沒有影響其價值逐漸兌現的結果。
在市場動蕩的時期,作為超長期價值投資踐行者,我們更應該回歸初心,思考什麼才是資本市場長期走勢的決定性因素,才能確保投資行為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發生漂移。
本次文章,我們將對過去15年中中國資本市場經歷的幾次深度調整進行回顧,進一步表達我們對短期波動一貫的看法:精選具備長期持有價值的標的,忽略短期的波動。
一、2008年金融危機
2007年年中,美國次級貸款違約率大幅上升,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從此拉開序幕;轉年,貝爾斯登銀行頻臨破產,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全球金融市場信心隨即遭受重創;這場次貸危機最終升級為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全球資本市場無一倖免,遭受了21世紀以來最大的回調。
當時的中國,一方面內部面臨著「經濟硬著陸」經濟從熱到冷的轉變,貨幣政策從穩健轉向從緊,國務院提出「兩防」,即「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 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流動性開始從緊,當時股市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資本市場也相當配合的應聲下跌超過70%。如果我們去查閱彼時的新聞,當時市場悲觀情緒並不亞於現在。
我們再來回顧在金融危機之後個股的表現。根據Wind的數據,我們統計了A股所有公司自2007年高點後3年、10年的表現,具體如表一:
表一:A股兩市所有股票自2008.1.11起3年、10年股價走勢統計,數據來源:Wind
事實上,即使在歷經了整體市場70%的調整之後,兩市1493多隻個股中依舊有587隻個股在隨後的3年收益為正,佔比39.32%,更有116隻股票翻倍,佔比7.77%。如果我們把時間維度拉長到10年的話,共計56.66%的股票收益為正,並有22.30%的個股實現了翻倍。
考慮到高點時上證綜指整體估值為70倍,這個表現彌足珍貴。
二、2015年股災
在貨幣政策持續寬鬆、改革預期、融資槓桿資金等因素的推動下,中國股市在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迎來了一波槓桿牛市。以創業板和中小板為首的市場經歷了短時間的暴漲,也積累了不小的泡沫。兩組最直接的數據:
(1)市盈率數據:2015年高點,A股的Fw1Y市盈率平均為58倍,其中深市更是熱氣朝天,中小板平均市盈率高達85倍,深市創業板平均市盈率更高達140倍。
(2)證券化率,即股市總市值:GDP比值,已經達到123%(股市市值78萬億:2014年GDP值64萬億)。考慮到還有BAT、京東等中概股、紅籌股在美國、香港上市,實際證券化率還要高於這一數字。
當時泡沫之大可想而知。與此同時,內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中國自身GDP增速存在進一步放緩的壓力,而美聯儲加息和人民幣貶值的預期疊加下資金外流也加劇了市場的恐慌。
根據我們統計,股災期間滬深300指數最大回撤為36.91%(如果剔除千股停牌的影響,實際跌幅應該超過50%)。時值股災3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這三年間個股的表現:
表二:A股兩市所有股票自2015.6.12 起3年股價走勢統計,數據來源:Wind
類似的,如果還是以3年為觀察周期,從股災前高點計算起,3年區間收益為正的股票為256隻,佔比為9.32%;區間收益翻倍個股為45隻,佔比為1.64%。
三、2016年熔斷
2016年第一個交易日,熔斷機制正式生效,A股當日便出現了巨幅震蕩。但客觀地講,股市的暴跌並不能歸咎於熔斷機制。首先2015年12月份的經濟數據依舊在榮枯線下;其次人民幣依舊處於貶值預期中;第三,大股東在股災期間承諾半年內不減持的期限到期。多重悲觀預期之下,A股再次發生巨幅回調。
我們再來看看個股在從熔斷前高點至今的表現情況:
表三:兩市所有股票自2016.1.1至今股價走勢統計,數據來源:Wind
從統計數據,我們依舊可以看到,2年6個月之後,依舊有11.67%的上市公司股價區間收益為正,並有42隻個股,實現了翻倍。
回顧了過去15年間A股的幾次巨幅調整,以及個股接下來3年乃至更長期的股價走勢,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即便經歷了短期巨幅調整,以一個3年或者更長維度的時間周期看,總會有優秀的個股能夠獲取正收益甚至翻倍。
其實這個很容易解釋。即便是面臨內外部環境的壓力,總會有優秀的企業通過不斷內修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銳意進取,通過層層考驗而不斷成長、不斷的創造新的價值。那麼這些企業的內在價值是持續在提升的;而價值規律終究會起作用,隨著時間的拉長,資產的價格就會與資產的價值趨於一致,其股價屢創新高也就不難理解。
2、只有能夠持續創造價值,長期看股價才具備上漲的基礎。
經過上述整理之後,我們發現不斷創新高的企業大部分都具備一個特點——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就是說,只有能夠持續創造價值,長期看股價才具備上漲的基礎。
我們也曾經做過一個有意思的金融實驗。我們簡單挑選了A股50大市值的公司構建了一個等比例組合,回測了這個組合從2005年7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表現情況。我們發現,在經歷了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觸發下的大牛市、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4萬億的投資拉動、2015年的槓桿牛市以及2016年以來的大藍籌價值回歸等極端市場之後,這個等比例組合累計上漲了12.61倍。而與之對應的是,這個組合的平均利潤也從2005年的6.18億元,成長為2017年的82.51億元,增長了12.35倍。換而言之,持續創造價值才是長期股價上漲的核心驅動力。
圖一:50大市值公司等比例組合2005.7.1至2017.12.31表現回測,數據來源:Wind
3、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不可避免。
包括年初至今的全球資本市場動蕩在內的幾次大調整,歸根結底,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不同認知的市場參與者對這些林林總總因素的解讀,都會反映在短期的市場走勢上。因此,短期資本市場走勢具備不可預測性;因此,在出現多重悲觀預期之下,短期波動便在所難免。
面對短期市場全面波動,作為長期價值投資踐行者的我們,應該堅持初心,做到以下兩點。
1) 以價值為軸,精選個股
誠然,我們無法否認特殊時代背景會對個股的基本面發生極大的影響。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持續評估所有影響因子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影響,以一個更長期的維度去思考企業的內在價值,並從投資優秀企業中獲益。
時下,中國經濟基本面短期的確面臨著挑戰,但是我們更應該相信中華民族的底蘊和生命力。21世紀以來,看空中國發展前景的觀點層出不窮,但是過去20年祖國用堅實的發展進行了有力的回擊。這是一個人類歷史上人口最大的國家,其背後蘊藏的市場機會和潛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在這樣肥沃的土壤中,一批批優秀的上市公司從優勝劣汰中不斷自修,不斷地創造價值。這樣的公司,正是值得我們去精選的個股。
所以,用腳投票全盤捧殺是不可取的。越是動蕩的市場市場環境,我們更應該回歸初心,思考什麼才是資本市場長期走勢的決定性因素,才能確保投資行為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發生漂移。
2) 相信市場的力量,忽略短期波動
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是從來不會缺席。長期來看,短期波動絲毫不會影響長期價值兌現的結果。那麼,聰明的投資者做法應該是:對價值進行有前瞻性的理解,忽略短期波動,相信市場的力量總會發生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漢和資本,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我們是好買財富旗下針對高淨值投資者創設的微信服務平臺
一秒快速查私募淨值全產品線高端理財定製獨家內參全面披露
立即綁定微信,更多VIP權益等著你!公眾號:好買臻財VIP微信號:howbuy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