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大潮退去後,才知誰在裸泳」形容熱潮褪去後的的慘澹景象,如今這幅景象也在區塊鏈行業發生著。隨著虛擬貨幣泡沫的破裂、投機者相繼離去,真正的實踐者正漸漸浮出水面。
不同於商業機構的區塊鏈實踐完全摒棄token,也異於公有鏈中作為激勵機制的「代幣token「,眾安科技瞄準資產通證化方向,認為「業務或者產品即通證",致力於加速數字資產的價值流通。就在近日,眾安發布了基於區塊鏈資產協議的保險通證(以下簡稱PBT)白皮書和開放資產協議,並推出了一款已落地的PBT產品——飛享e生。
2018年以來,通證經濟的說法逐漸在業內流行開來,有人更是旗幟鮮明表示「資產通證化是未來」。「資產通證化」的「資產」指的是物理世界資產,形式包括不限於數據、票據、保單、應收帳款、實體資產等。
眾安科技CTO李雪峰解釋稱,「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一共有4種資產:一是原生的數字資產,類似於比特幣;其次是次原生的數字資產,不是因為區塊鏈產生,比如電子票以及數字積分;第三種是可以上身份證的物理世界資產,比如步步雞和鑽石溯源項目;第四類是沒有必要、或者無法上身份證的物理世界資產,有如火柴或者一滴海水。」其中,第一類的原生資產與次原生的二類資產真實度高,更受到業務方和監管的肯定。第三類資產就是所提通證化的主要對象,資產與區塊鏈通證相互映射,以通證代表實際的資產/產品。
從過去的「通證資產化」到如今的「資產通證化」,背後折射出了部分區塊鏈從業者脫虛向實,立足於實際應用的思考。以李雪峰的話來說,「我們希望Token能夠回歸本源,作為一種原生數字資產,結合區塊鏈作用於金融行業。」
在這個大方向下,他們提出了資產開放協議,應用到保險領域就是PBT。「我們發布協議的目的是,目前能為自己的業務賦能,未來向行業推廣,全行業協同、實時化監管,擴大經濟生態圈。」
那麼PBT究竟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呢?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保險科技的發展較落後於金融其他細分領域,保單信息的流轉環節也一直存在若干痼疾。
例如險企與再保險公司的溝通方式以郵件往來為主,交易形式也多是手工統計;保險共保的投保周期動輒長達數個月,用戶、企業都費時費力,並且在多家保險公司同時流轉過程中,用戶敏感數據可能面臨丟失、洩露的風險;另外,當用申請保單質押貸款時,往往出現因用戶還款超時導致保單提前失效,保單價值無法實現利益最大化,其他機構使用該保單資產需要經過繁瑣的確認認證等問題。
而白皮書描繪了一幅流通更加透明、便捷、低成本、安全的願景圖。據介紹,通過協議,通證被賦予了資產屬性,打破了過去只是存放在區塊鏈上而無法流通的問題。當產品完成通證化後,保險條款將更加透明,同時由於各家保險產品都是使用標準一致的接口和數據格式,因此用戶可以統一化管理自己在所有保險公司的保險資產;保險公司也將在再保、共保、渠道對帳等場景下大幅降低對接的成本和數據審核成本,而在隱私方面,保險通證相較傳統數據隱私保護更加周密,因此保險公司不需要用戶的真實投保信息即可獲得實際投保總額,完成正確決策。
在保險圈外,PBT還試圖連通其他行業場景打破數據孤島,比如助力保險與醫療、汽車行業場景間的數據流動。
為了向全行業證明PBT的實際效果,吸引更多相關方加入協議,航旅出行綜合保障飛享e生成為第一款PBT產品。為什麼它是第一隻「螃蟹」,「雖然這是小產品,但是很綜合、全面。再考慮到第一款PBT開發周期問題,飛享e生大約花了兩周開發完成,而更大的產品耗費的時間更長,需要個把月。」李雪峰解釋說。根據計劃,他們會在公司內部全產品線逐步推廣,「將眾安所有適合的產品搬上區塊鏈,包括健康險、車險等。」
飛享e生通證構成圖,via 白皮書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目前白皮書披露了四種PBT:千人千面型的保險通證PBT501、同質保險通證(互助保險) PBT502、組合型保險產品 PBT701、營銷渠道組合保險PBT901。飛享e生就是第三類PBT701,綜合了多個PBT501 和PBT502的保險通證,由一個主險(旅行意外傷害條款)和七個附險(恐怖活動條款、航班延誤條款、個人隨身物品損失保險條款等)組合而成。
另外,PBT的底層技術由安鏈雲平臺支持(Anlink)。據稱,該平臺採用了新一代DAG(有向無環圖)技術,可擴展性更好,以及「預言機-業務預處理器-智能合約處理器」、見證者與Proof-of-Stake混合的共識機制,性能、隱私保護等足以支持非高頻應用。
其實,從技術層面看,PBT的流通與比特幣的流通沒有區別,因為都是區塊鏈原生資產。差異在於業務層面,每個聯盟成員需要安裝鏈節點客戶端,客戶端有全節點和輕節點兩種,用戶也需要下載帶有數字錢包功能的保險App。當用戶通過法幣購買一單保險後,數字錢包中就會出現一個包含所有保單信息的token,包括投保人、被保人、投保時間、保險金額等。用戶還可以根據需求,做後續商業交易。與傳統的購買體驗幾乎無差,用戶還能多體驗一個功能:查看帳戶名下所有PBT。
PBT業務流通示意圖,via 白皮書
以保單質押場景為例。眾安認為「世界上會有無數個聯盟鏈,網絡中的主要業務決定各角色的權限」,而該場景是在保險區塊鏈網絡發生,所以保險公司有著決策權,銀行只是輕節點,它能做的就是在用戶發起保單質押請求後,向保險公司確認保單的真實性。
「只要給銀行接口,它就能查詢數據……銀行圈也會有一個聯盟鏈,如果有需要,保險公司會作為一個輕節點參與。」李雪峰對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金融評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中還有兩個特殊的參與者——審計方和監管方。據介紹,PBT網絡會邀請獨立第三方審計作為全量可新節點加入,保存完備的通證數據。由於結合了屬性加密和安全多方計算等密碼學技術,保險公司聯盟成員可以查看用戶通證的公開信息,但無法查看用戶自身的隱私信息。
據稱,眾安正與普華永道協商審計推進工作,普華永道未來有望成為審計節點。
至於監管方,他們將成為監管節點加入網絡中時,可以實現對所有保險企業的實施業務監管,且無需信任成本。
眾安稱,保險通證有望讓面向過程的穿透式監管成為可能。監管的難點是實時性和協同性,而區塊鏈網絡+PBT將使「監管機構從原來一個點、一個點被動地進行監管,到對生態進行整片的監管,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收集數據和判斷數據有效性。」
「我們始終覺得現在的區塊鏈使用方式是不對的,作為中國國家和國際區塊鏈標準制定者之一,我們可能有一些義務感,希望站出來扭轉當前對區塊鏈不是特別好的看法,做資產類的落地……區塊鏈無國界,如果不主動進行標準化工作,未來會吃虧。」李雪峰闡述了為何眾安要發布這樣一個開放資產協議的兩個緣由。
而對於未來可能存在的標準之爭問題,他的想法也更加開放,「但是我們只是開了這一道門,之後會是什麼樣協議成為標準,其實這已經不是我們所關心的了,我們要的是區塊鏈用法在這個行業能夠推廣起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