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招風,在「雷布斯」的光環之下,小米金融也遭到「李鬼」碰瓷,不得不「現身說法」。
今年5月,淄博市公安局曾發布通告,稱正在偵辦涉及「小米金融」等非法集資案件。日前,小米金融「姍姍來遲」地給出了回應:小米金融與該公司沒有任何關係,並稱曾與該公司因商標侵權而產生訴訟,且曬出法院判決文書提供佐證。
7月6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也掛出山東小米與小米金融的二審判決書,介紹了山東小米「碰瓷」的更多細節。在二審中,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對山東小米的上訴請求全部予以駁回。
雖然小米金融主動現身澄清,但仍有消費者在投訴平臺上稱,因逾期被「小米金融」爆通訊錄、斷貸導致其他債務逾期等。究竟是「真身」還是「替身」所為,仍是「傻傻分不清楚」。
今年以來,小米集團在金融方面連續布局。5月31日,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掛牌開業;6月11日,小米金融持股90%的香港虛擬銀行天星銀行開業。此次「碰瓷」風波何時能得到徹底化解,仍有待觀察。
小米金融官宣被「碰瓷」
在昔日前來碰瓷「李鬼」身陷囹圄之際,小米金融終於現身發聲,對「涉嫌非吸」一事進行說明。
日前,小米金融在其官微掛出澄清聲明。近日「山東小米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山東省淄博市警方立案偵查,小米金融與該公司沒有任何關係。此外,小米金融還曬出兩家公司此前的商標糾紛判決書,力證被「冒名」。
今年5月,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分局發布「關於偵辦白金管家、小米金融等兩起非法集資案件有關事項的通告」,稱正在偵辦山東小米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業務員欒某某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此後,7月3日,山東淄博市公安局張店分局也發布類似通報,要求未報案的張店區集資參與人員持有關證據材料,進行報案。
此外,近期在第三方投訴網站上,仍有大量消費者投訴「小米金融」暴力催收、斷貸等問題。究竟是「真身」還是「替身」所為,仍是「傻傻分不清楚」。
曾因商標糾紛提起訴訟
碰瓷的李鬼,究竟是何方神聖?
天眼查信息顯示,山東小米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註冊地址在山東省淄博市。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為田某,由其100%持股;註冊資本5000萬元,實繳數額不明。
從營業範圍來看,山東小米可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等。此外,該公司經營範圍還包括網上經營、廣告設計、企業形象宣傳策劃等多個雜項。
在對外宣傳中,該公司同樣使用「小米金融」的名號展開宣傳。例如,其官方公眾號簡介即自稱,「小米金融以資本經營為主導,集金融服務、資產管理、股權投資及實業投資於一體,為您提供金融管理服務」。
根據小米金融曬出的判決書,早在2015年,小米金融就已獲悉山東小米的存在及「碰瓷」行為,認為其有意誤導公眾,並在2016年在北京市海澱區法院提起訴訟。山東小米則對一審敗訴的結果不滿,向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提起上訴。7月6日,這一判決書正式公布,山東小米的訴求最終被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駁回。
透視此份判決書,即可看出山東小米的碰瓷套路。在對外簡稱中,山東小米均採用「小米金融」的簡稱,在其系統頁面中,顯示有多款「小米金融」相關基金,在推薦頁面均載有「超高收益小米專享」等文字。此外,有投資者曾留言詢問,「在小米消費萬元為何沒有額度」等問題,混淆性可見一斑。
對此,小米方面認為,山東小米將「小米」作為企業字號,並在其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以「小米金融」進行宣傳,有意誤導公眾,應當被禁止。山東小米的侵權行為嚴重損害了小米在廣大網際網路用戶前建立其的良好企業形象和商業信譽,還通過侵權行為獲取非法利益,並擠佔小米的市場份額。
不過,在訴訟中,山東小米認為,自己「山東小米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稱系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核准、登記,採用「小米金融」的名號並無不可;且申請公司名稱、註冊微信公眾號、網站均經過依法審核認證,並無侵權故意和侵權後果。
在一審判決中,法院最終認定,要求山東小米停止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中使用「小米金融」和「xiaomijinrong100」的標識,並賠償30萬元經濟損失,刊登聲明消除影響。此外,山東小米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變更企業名稱,不得包含「小米」字樣。
在二審中,山東小米認為一審法院漏缺工商登記部門和信息網絡運營商作為被告主體,並認為一審認定其具有搭便車故意有悖於常理等。不過,二審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對於一審結果全部予以維持,駁回上訴。
小米金融仍在布局
樹大招風,小米金融遭遇碰瓷,也從側面反映其近年來業務的蓬勃發展之勢。
公開信息顯示,小米金融作為小米旗下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目前業務線已涉及消費信貸、第三方支付、網際網路理財、網際網路保險、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虛擬銀行及海外板塊等多個領域。
回顧2019年,各路資金爭搶香港虛擬銀行牌照的消息曾風靡一時,小米即殺入其中。6月11日,第二家香港虛擬銀行天星銀行正式開業,小米金融持股90%。開業當日,雷軍發微博稱,這是小米金融業務新的裡程碑。
小米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年度財報顯示,包含網際網路廣告、遊戲、金融、電商的「網際網路服務業務」收入在2019年達到了198億元,同比增長24.4%。
其中,小米財報中提及稱,2019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業務收入快速增長,主要受到消費貸款業務增長的拉動。小米金融在2020年1月獲得了中國銀保監會頒發的消費金融牌照。小米將持續加強風險控制並堅持合規,保持金融科技業務的健康增長。
今年5月,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獲得重慶銀保監局的開業批覆,成為第26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該公司註冊資本為15億元,小米旗下小米通訊出資7.5億元,持股比例為50%。依託小米的網際網路優勢,小米消費金融將主打科技型消費金融,被業界予以高度重視。
不過,小米金融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19年5月,小米金融深陷客戶吐槽「被逾期」的危機。彼時,多名用戶反映,在根據合同約定在還款日足額將款項打入小米金融APP內,卻收到了資金出借方——民生銀行的「逾期警告」簡訊。彼時,小米金融解釋稱,由於和民生銀行對接系統因故出現異常,導致少量用戶的還款信息未及時更新。
此後,2019年12月,工信部通報首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因涉及「帳號註銷難」的問題,小米金融位列其中。工信部要求其應在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落實工作,逾期不整改,將依法依規組織開展相關處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