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我想知道在公共水域被小魚咬,有去死皮、清除身體垃圾的效果嗎?皮膚破了怎樣處理?」5月14日,市民吳女士撥打本報熱線電話2770000反映,上周末,她的媽媽帶著她2歲多的兒子到飲馬河公共遊泳池玩,遊泳池裡有很多小魚咬兒子的腳。晚上,吳女士給兒子洗腳時,發現兒子腳上有一些細小的口子。結果,吳女士的媽媽說沒事,做魚療對身體好。吳女士想知道在公共水域做魚療是否有效。
當日下午,記者趕到位於蓮城大道與學院路交叉口的飲馬河公共遊泳池發現,近期飲馬河準備換水,河道內水位較低,但公共遊泳池的水位依然可以滿足遊泳愛好者的需求。
泡在水裡做魚療很舒服
「今年的小魚感覺沒去年多,我在水中待了半天,也沒感覺有多少小魚咬我。」水中的一名市民對岸上的朋友說。「可能是水少,等換了水小魚估計就多了。」岸上的人說。
記者發現,在池中遊泳的市民,有的暢遊之後直接上岸,換上乾爽的衣服離開;有的站在水中,享受一會兒小魚咬帶來的微微痛癢的感覺。
「我遊完泳,習慣站在水裡讓小魚咬。聽說這樣能去死皮,清除身體表層垃圾。」市民賀先生說,他每年夏天都到公共遊泳池遊泳。很多小孩子不能下水,就坐在遊泳池邊的臺階上,讓水裡的小魚咬自己的腳。
記者站在公共遊泳池的岸邊仔細向水裡看,發現確實有一些非常小的魚在遊動。
公共水域做魚療,沒啥保健效果
「在河裡讓小魚咬,沒有任何保健效果。」市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張劍英說,人體腳部的角質層比較厚,河裡的小魚沒有牙,是不可能把腳上的角質層咬掉的。人在水裡泡的時間長了,新陳代謝的死皮脫落到水中,小魚爭先恐後地吃死皮。小魚在河裡吃掉的死皮,還沒有在家洗腳或者洗澡掉的死皮多。因此,讓小魚咬根本沒有任何保健效果,頂多就是遊泳時的一種樂趣罷了。
記者在網上了解到,正規的魚療是在溫泉中進行的,而且魚療用的魚是一種名為親親魚的特殊熱帶魚。這種魚可以吃人體的死皮、表皮的細菌和毛孔排洩物,使溫泉中的礦物質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因此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皮膚在公共水域破損,應儘快消毒
「在公共水域遊泳,皮膚出現破損最好儘快消毒。」張劍英說,公共水域裡有許多微生物。在公共水域遊泳時,如果不小心被石頭、水草等東西劃傷,不要不放在心上,應儘快上岸對傷口進行消毒。
特別是小孩子,皮膚嬌嫩、免疫力較低,在公共水域玩耍時皮膚破損,應儘快上岸進行消毒。如果皮膚破損不嚴重、未見血,只需用碘伏擦拭即可。若已經見血,用碘伏擦拭後,最好在太陽下晾曬。傷口不大也不深的情況下,不需要包紮。
「如果在公共水域遊泳被劃傷且比較嚴重,最好及時到醫院就醫。」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長唐麗紅說,如果在公共水域踩到或碰到比較尖銳的東西,出現比較大、比較深的創傷,最好及時到醫院就診,並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