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索尼總裁、CEO平井一夫(Kazuo Hirai)正式退休,出任公司的高級顧問(這是歷屆索尼總裁&CEO的慣例),繼任者為原財務長吉田憲一郎(Kenichiro Yoshida)。
如果將索尼劃分為兩個時代,可以以出井伸之為屆,向前稱之為是硬體索尼,也就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索尼,時間從1946年~1996年,歷經井深大、盛田昭夫、巖間和夫、大賀典雄等,向後稱之為軟體索尼,時間從1996年~至今,歷經出井伸之、霍華德·斯金格、平井一夫等。
索尼一切的起源來自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惺惺相惜,井深大專注技術,盛田昭夫擅長管理和營銷,兩者一拍即合決定成立「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兩人在創辦公司時對未來有著詳細的規劃。
井深大認為應當創建一家「技術人員高度發揮認真嚴謹、自由闊達、愉悅的工廠」,此舉奠定了後來的索尼是一家工程師導向的公司。
盛田昭夫認為「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應該「放棄只顧賺錢的思想,不過度追求企業規模擴大。經營規模上寧小勿大,將大企業難以顧及的領域作為技術上的出路」。
兩人同時認為如果與大公司做同樣的事,沒有勝算。
當時擺在「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面前的是巨無霸一般的松下、東芝,市場充分競爭,沒有空間。盛田昭夫認為先進軍美國再返回日本是一條當時最合適的做法。
對當時稍顯固執的日本人來說,接受一個新品牌並不容易,而美國沒有這種負擔,加上日本對美國的崇拜之情,在美國成功之後,打開日本市場要容易許多。
於是,「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決定進軍美國,盛田昭夫發現新公司的名字並不利於美國人發音,遂該為英文更加朗朗上口的「Sony」。
在創始人井深大、盛田昭夫之前,索尼社長「前田多門」,是盛田昭夫的嶽父,歷任日本政府高官,為索尼公司成立建立了不錯的政府關係。二戰之後,美國主導的新政府驅逐了天皇政府的舊成員,前田多門就成為索尼的第一任社長。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社長是井深大,井深大專注技術,盛田昭夫為了不讓其他工作幹擾,主動承擔了其他工作,便形成了井深-盛田體制。
索尼公司以半導體作為主要研發對象,在井深大的帶領下,索尼率先研發出了Walkman產品,並不斷提升音質,使消費者可以在戶外同樣享受精緻的音樂,從此Walkman成為索尼的一代符號。
對於Walkman的誕生,盛田昭夫曾經這麼形容「所謂市場的創建,指的就是市場培養」。當市場尚未成形時,就去研發能創造市場的產品。這也符合索尼一貫不與大公司做同樣事的最高原則。
因為重視技術,所以索尼內部形成了一條定律,重視營銷的社長之後需要選擇一位重視技術的社長。
井深大(技術)之後,盛田昭夫(市場)擔任索尼社長,盛田昭夫指定巖間和夫(技術),之後再由大賀典雄(市場)擔任。索尼度過了具備統治性地位的前五十年。
巖間和夫的妹妹是盛田昭夫的妻子,雖然是親戚,但索尼三巨頭中有他一份。巖間和夫是一位技術達人,不光研發了電晶體收音機,同時帶領索尼製造出了第一臺電晶體電視機。索尼在1968年研發的特麗瓏顯像管技術讓索尼電視成為電視畫質的最高標準。
研發電視之後,巖間和夫又把目光放在了CCD(Charge-coupled Device)技術上,這是一種感光的集成電路,並將此技術列為索尼重點發展計劃,投入了大筆資金,但始終沒有回饋,甚至引起了繼任社長大賀典熊的強烈反對。
巖間和夫不為所動,十年間投入兩億美元,最終在1982年製造出了CCD晶片。CCD晶片的誕生讓原本並不面向消費者、售價高昂的攝影攝像開始成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消費品,為索尼開拓了攝影攝像產品線。可惜的是,在生產前夕,巖間和夫因為癌症去世。
也就是說前四位索尼社長期間,索尼先後推出了隨身聽、電視機、CD、攝像機,構建了以電子業務為主的索尼帝國最初的模樣,其中尤以電視機最為重要。
最初索尼電視機面對松下、東芝的競爭在日本市場只能第四的位置,造不成多少壓力,但這一切隨著特麗瓏技術的量產得到了徹底改變。
特麗瓏顯像管技術作為索尼的專有技術,能極大提升在當時還只是480解析度的電視畫質,為此成為消費者街談巷議的對象,但特麗瓏技術剛推出時並沒有如想像般一樣活得市場的推崇,原因是雖然特麗瓏能帶來較好的畫質,但價格也限制了購買慾望。
截至1994年,索尼賣出了超過1億臺電視機,是當時絕對的王者。不過,也正是它的王者地位導致索尼躺在功勞簿上,落後於對手的等離子和LCD技術發展。
索尼關於特麗瓏顯示屏的專利在20年後的1996年到期。專利到期後,三菱等製造商可以在沒有索尼授權的情況下,為自己的產品線免費使用特麗瓏的設計,只是不能使用特麗瓏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特麗瓏這個品牌成為了一種技術代表的泛稱,就如同汽車如今的ESP一樣,各家雖然都有不同的名字,但最終效果是一樣的。
與此同時,等離子電視以及隨後的液晶電視,導致高端市場越來越關注輕薄電視機。這兩項技術都存在一些眾所周知的問題,索尼公司在一段時間內開發了一系列的技術,索尼希望這些技術可以取得像特麗瓏一樣的成功。為此,索尼投重點研發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和場發射顯示器,但儘管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這兩種技術都沒有成為競爭對手。
後來的索尼電視就來了一個瓶頸期,雖然有推出等離子顯示器,以及後來的液晶顯示器,但這些電視並沒有固有技術優勢。
2006年開始,索尼 BRAVIA 電視產品都是液晶顯示屏,最開始使用三星的屏幕,後來是夏普的,索尼始終沒有自己的面板生產能力。
大賀鄭雄之後,索尼社長交由出井伸之。這是位具備外國思維的日本人,於是索尼開始從硬體公司走向軟體。出井伸之認為,未來是網際網路的,而硬體一切都要基於網際網路建立,所以過於優秀的硬體對消費者來說並不重要,而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才是最至關重要的。
出井伸之尤其注重內容的創造,索尼也在盛田昭和的許可下花費巨資收購了哥倫比亞音樂和影視公司,這也為索尼美國總裁成為索尼社長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從出井伸之之後,隨後的四任索尼社長並沒有按照索尼創始人的邏輯走下去,即便是現在尤當平井一夫將智慧大權交由一位財務出身的吉田憲一郎。這與盛田昭夫創辦索尼時「放棄只顧賺錢」的想法南轅北轍。這在早期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如果前四任社長領導下的索尼是日本索尼,後四任則可以稱之為美國索尼。
那麼,索尼電視還是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電視機?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入手,這兩方面恰恰對應了索尼電視機的起起伏伏。
當年索尼電視機的隊友或者對手們,代表整個日本電視行業如今何去何從了?依靠銷售渠道和等離子技術一時無二的松下電視在中國份額幾乎為零,品牌交由海信、冠捷等品牌代工。曾經在4K電視機上拔得頭籌的夏普和東芝電視機分別出售給了富士康和海信。三洋電視在中國被長虹集團全盤接手。
日本電視機市場悉數被中國品牌收購,國際市場上屢戰屢敗,三星、LG和中國品牌成為主流,而索尼是日本電視行業裡碩果僅存的一顆。
在出井伸之後期,索尼電視開始陷入泥潭,經過美籍CEO斯金格,索尼市值更是跌去60%,最終在平井一夫的帶領下改變了索尼電視長達11年的虧損。
索尼電視盈利方法是——幾乎砍掉或弱化所有的40英寸以下產品線,把精力集中在4K大尺寸的高端產品上。
索尼認為想研發出更為高端的產品,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金錢。低端產品原本是在高端產品的支撐下,才能以高於其他公司的價格賣出去。
所以在這套邏輯之下,索尼電視的旗艦產品依然是最好的電視之一,但在中低端產品上或許並不如同級別的競品,尤其是三星和LG,而這恰恰源自美籍CEO斯金格的美式思維。
斯金格認為索尼電視只需要做到輕薄、時尚的外觀即可,硬體上並不需要向過去一樣極端極致,甚至斯金格認為即便不是索尼電視,三星電視、LG電視也可以,只要在這臺電視上播放索尼製造的內容。
索尼電視開始淪落了,而索尼徹徹底底的淪為了美國公司。
圖 | 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