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玻璃顏色的主要因素主要有:離子的電子層結構、離子的極化、絡合物的形成、溫度和分散度等。

離子的光學性質,尤其是它的光吸收和發射與它的電子層構造和周圍介質有關。最臨近的離子的性質,離子數目(配位數)和空間的幾何排列(晶體對稱性)對離子的顏色和感光都同等重要。由於受周圍介質極化的影響,一些電子的躍遷變得可能。結果在吸收和發射不是移向長波就是移向短波。
1,離子的電子層結構
從量子力學理論可以證明,含有自旋平行的離子結構的離子,它們的激發態和基態的能量比較接近,一般可見光就能使它們激發,所以這類離子是有顏色的。如果離子中的電子自旋都已配對,則離子是沒有顏色的。
2,離子的極化
一般來說,離子是有顏色的,它們的化合物也是有顏色的,但是無色的離子由於離子間的極化有時也能形成有色化合物,如Ag+和I-都是無色的,但Agl卻呈現
黃色,這是離子極化的結果。極化以後,電子能級也隨著改變,使激發態和基態的能量差變小,因此吸收可見光某一波長的光而變為有色,一般化合物的顏色隨著離子極化程度的增大而變深。
3,絡合物的形成
金屬離子與配位體形成絡合離子後,可使激發態與基態的能級差有所改變,因而引起顏色的改變。一般地說,絡合離子的顏色將隨配位體對中心著色離子的作用增加而導致配位場強度增加,使吸收帶向能量較高的短波方向移動。
4,溫度
物質的顏色往往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向長波區移動,這是由於溫度升高時,原子間的作用力降低一直到一定的溫度分子開始分解,顏色加深,這是因為吸收帶向長波移動,而新的吸收帶從紫外區移向可見光區的結果。但溫度降低時,吸收帶向較短波移動,因而顏色變淺。例如:硫化鎘著色的玻璃隨溫度的升高,由淺黃色轉變為橙黃色,最後轉變為橙紅色。
5,分散度
物質的分散度不同,對不同波長的光散射作用也不同,因而就會出現不同的顏色。例如:金屬膠體著色的金紅玻璃;金粒子<20nm黃色,20-50nm為紅色,50-100nm為紫紅色,100-150nm為藍色,>150nm金粒子將會發生沉澱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