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又叫油菜的白杆、空杆、爛杆和黴蔸病,它是由子囊菌亞門核盤菌感染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是在上年收割油菜時,殘留在土壤中或是在病殘體內越夏、越冬。
油菜菌核病的發病,在每年3月中、下旬溫度在5-20度時可見發病。先是病斑出現在下部的葉片上。葉片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顏色為黃褐色或灰白色,典型病斑可見有數層的同心輪紋,病斑的背面鐵青色,田間溼度大病斑可見白色絮狀物。莖杆上的病斑為梭形或長條形,病斑上有淡褐色水漬狀,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溼度大時病斑軟腐,而且表面著生有白色絮狀的黴層,內部為空心,後期莖杆乾燥後表皮破裂。花瓣感病,可見油漬狀褐色小點,發病角果與莖杆病斑相似,病部灰白色,表皮粗糙,有的病角果外被白色菌絲包住,形成小菌核。
以上我們介紹了油菜菌核病,那麼影響其發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二、菌核病的發病因素
油菜生長到初花期到成熟期的這段時間裡,如果遇連續多陰雨的天氣,田間溼度大是影響油菜菌核病發病的最主要因素。油菜開花期間如果旬降雨量超過50毫米,相對溼度大於85%時發病較重。另外油菜的連作地或是與十字花科蔬菜換茬地,種植油菜容易發病。再者就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油菜秸稈做肥料,播種時用種量大,油菜苗過密,氮肥施肥過多,地勢低洼、田間排水不良以及早春倒春寒遭受凍害都能引起油菜菌核病的發生。
針對以上各種影響油菜菌核病的發病因素,農民朋友在種植油菜時,應該採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
三、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滅菌消毒處理,可用10%-15%食鹽水浸種,或是種依劑進行拌種。
2、科學播種、合理施肥。適期播種移栽,合理密植,避免早播、早栽。重施基肥、苗肥,以降氮增磷鉀肥和增施微量元素硼、鋅肥的施肥原則。
3、加強田間管理,合理耕作、輪作倒茬,開好三溝及時排澇降溼,油菜和水稻輪作防治效果最好。
4、藥劑防治:在油菜的初花期到盛花期前,每畝用25%戊·多懸浮劑40g或25%咪鮮胺乳油20g兌水30kg,進行噴霧防治。
綜上所述,影響油菜菌核病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們應採取多方的措施來進行綜合防治,希望我的回答對種植油菜的朋友們和題主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