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們在歐洲旅行,去翻開那一頁頁的歷史宏篇巨章,發現永遠繞不過去一個主題就是宗教與教堂。在西方人思想價值觀中,宗教是他們的精神信仰,而教堂是這種信仰的延伸,是他們給自己打造出的一個未來天堂,而從整個西方史的縱軸來看,教堂何嘗不是一座沒有塵封的博物館。
研讀英國史,你會發現教堂在不同時期對英國社會發展影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無論是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一的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英國最古老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利物浦大教堂,約克大教堂,達勒姆大教堂等等,可以說傳統英國人一生的洗禮、結婚、往生過程都與教堂密切相關。
而在英國所有教堂當中,以始建於公元960 年的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地位最為崇高,自諾曼徵服後的威廉一世登基開始,幾乎英國所有的國王都是在這裡塗油登基與下葬長眠,西敏寺就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也是獲得至高榮譽的巔峰。
從倫敦地鐵黃線威斯敏斯特站走出來,一眼就會看到城市的標誌大本鐘,然後向西北方向走不遠就來到了西敏寺,由於千年間的修修補補,如今西敏寺從外觀上看除了典型的拉丁十字外觀,已經看不出屬於什麼主流式樣的教堂了,當然來到面朝西方的正門,或許你看成哥德式也可以。
切記,西敏寺教堂主廳內部是不允許拍照的,只能在教堂外圍或四個長廊留影,即使這樣,你還是要走進去看看,高聳的穹頂,威嚴的粗大廊柱,無不彰顯著上帝的威嚴,這是我們與上帝對話的最短途徑。
站在大廳中央,你會感到這座千年教堂的神聖氣場,莊嚴、肅穆、空靈、永恆。世界各地教堂我也看過不少,但很少有類似站在西敏寺內這種體驗,腳下就是曾經走過三十八位國王和王后加冕的主甬道,儘管1245年英國最不知名的亨利三世將已經保存兩百年的西敏寺翻建成今天模樣,卻依然帶有英國式的古典與貴氣。
甬道盡頭除了宏偉祭壇,還有那把英格蘭最古老的家具-歷代帝王加冕禮椅,可惜的是椅子下面那塊著名蘇格蘭命運之石在1996年被英國前首相梅傑送回了愛丁堡,那可是七百年前英王愛德華一世徵服蘇格蘭的榮耀,歷代蘇格蘭王都是踩著它登基的,二戰期間還被保存進國家金庫,如今加冕椅下空空如也。
西敏寺最為人樂道的一點,這裡不僅是英國皇室御用教堂,還是許多推動英國歷史進程偉人及科學家的最後歸宿,包括牛頓、達爾文、布朗寧、狄更斯、邱吉爾、英國一戰無名士兵、霍金、眾多詩人等在內的三千三百名英國名人被以雕塑、紀念碑、六百多塊壁板等形式展現出來供大家懷念。
這是現任英國在位時間最長君主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和菲利普王子結婚的地方,也是人民愛戴的黛安娜王妃舉行葬禮之地,羅馬教皇一直想引領英倫三島的思想,可惜千年後本篤十六世才成為第一位走進西敏寺的教皇,我沒有在地下室找到那塊被稱為心靈雞湯的神奇墓碑,但當我站在精雕細刻的西大門下回望時刻,真希望那首悽美的風中之燭伴隨著古老管風琴就此在西敏寺大廳內深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