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鳥獸蟲魚親密對話

2020-12-05 科學網

 

■尹傳紅

 

20世紀40年代末的一個初夏,在奧地利東部靠近阿爾騰堡的多瑙河溼地,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與他的朋友兼助手阿爾弗雷德·塞茨,身穿遊泳褲,挎著攝像機,抬著獨木舟,帶著一支奇怪的隊伍在美景間緩慢地穿行。

 

打頭的是一條大紅狗,後面跟著的動物有10隻半大不小的灰雁,13隻吱吱叫的小野鴨,1隻模樣奇特的醜小鴨(紅色秋沙鴨和埃及雁的雜交種)。

 

他們打算為灰雁拍攝一部紀錄影片。

 

到達一處風景如畫的水塘之後,作為攝影師的塞茨即開始緊張的工作,而作為「科學指導」的勞倫茲,此時的主要「任務」則是躺在水邊柔軟的草地上,閉目養神曬太陽。他能聽到水蛙懶洋洋地呱呱叫,黑頂林鶯正唱著歡快的歌兒,還能聽到稍遠處塞茨給攝像機上發條的聲音,以及塞茨抱怨遊來遊去的小野鴨總是闖入畫面。

 

昏昏欲睡之時,勞倫茲突然迷迷糊糊地聽到塞茨在生氣地叫道:「啷啷啷,啷啷啷!哦,不,我想說,呱,咯咯咯咯,呱,咯咯咯咯!」洛倫茲一下子笑醒了:塞茨本來是想把小野鴨趕走,但卻錯誤地用灰雁的語言和它們對話。

 

就是在這一刻,創作一本書的念頭第一次出現在勞倫茲的大腦中。「因為沒有人能一起分享這個笑話,塞茨正忙著工作呢。我想:把這個笑話講給別人,其實還不如把它分享給每一個人。」

 

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勞倫茲尋思:比較生態學學者的工作,就是要比別人更透徹地了解動物。為什麼不講講動物的私生活呢?

 

當然,勞倫茲想到的不止於此。在1949年夏為《所羅門王的指環》德文版撰寫的序言中,勞倫茲寫道:「為了能夠確切地描寫動物的故事,一個人必須對所有的生命,都懷有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感情。這點你們完全可以放心,我就是這樣的人。」

 

他坦言,他生平所寫的這第一本書固然是源自他對動物之愛,但更是出於他對民間流行的動物行為學著作的憤怒。「我必須承認,如果我這一生當中曾經因為憤怒而做出什麼,那麼純是由於看不慣這些動物書籍的胡扯。」

 

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勞倫茲正值壯年的事業巔峰時期,他和其親密朋友與合作夥伴尼古拉斯·廷伯根等人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動物習性學,並且主要是由於這方面的成就而在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身為「動物行為學之父」的勞倫茲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只有真正熟悉動物的人,才有資格使用擬人化或塑性的手法描述之。藝術家在塑造動物形象時固然不必一定要做到科學上的精確,然而,他如果只是慣用僵化的形式,來掩飾自己在準確度方面的無能,那麼其作品只會加倍糟糕。因為真相本身就已經很迷人了,你只要舉出事實,就已經足夠向讀者說明動物的美了。

 

的確,越是深入探究大自然每一個細節和每一項特點,就越能發現它的美。勞倫茲的經驗是,你對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會更深刻、更持久地為它迷人的真相所感動。那些成果豐碩的優秀生物學家,都是發自內心地欣賞造物之美,因而以此為終生志向,並由於研究工作而增長的知識,反過來更加深了其在欣賞大自然和工作時的樂趣。

 

《所羅門王的指環》最初的德文版名為《與鳥獸蟲魚的親密對話》。書之開篇,勞倫茲引述了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詩,表明其旨趣所在,詩云:「從來沒有哪個國王,能夠像所羅門這樣,他可以和蝴蝶說話,就像兩人閒聊家常。」

 

《所羅門王的指環》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再被重印,成了風靡世界的科學人文經典。1950年1月,勞倫茲在該書一個新的版本前言中寫道:「希望親愛的讀者能夠通過我的書,對動物朋友身上的無限美妙略有所知。」

 

《所羅門王的指環》,[奧] 康拉德·勞倫茲著,劉志良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中國科學報》 (2013-11-15 第14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與鳥獸魚蟲親密對話
    原標題:與鳥獸魚蟲親密對話  圖為洛倫茲與他所研究的灰雁在散步。他年輕時在一次摩託車事故中傷了下頜。為了蓋住留下的一些傷疤,他蓄上了很有特色的大鬍子。  9歲那年,洛倫茲用長襪和電線製成的漁網為自己養的魚撈到第一批水蚤,由此也發現了淡水池塘這個奇妙的世界,並立刻沉醉其中。此後不久,他從一本動物學著作中看到一幅始祖鳥的照片,第一次知道了進化的觀念。  一個人,只要窺見了自然界固有的美麗,就再也無法忘懷。高中臨近畢業的時候,洛倫茲已經確信,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在於動物學和古生物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鳥獸魚蟲這樣愛著洛倫茨
    《所羅門王的指環》很多版本都有個副標題:與鳥獸魚蟲的親密對話。看了上面的內容,我想你也會和我一樣同意,這 「親密」是確實的。  也許我們沒有洛倫茨那樣引發動物愛情的「親密」條件,但如果你有像我這樣的人應該養個什麼寵物好呢之類的問題。洛倫茨從動物行為學家的角度,也在本書中給出建議。
  • 揭秘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原來還有那麼多學問
    人稱為「走蟲或倮蟲」;老虎稱為「大蟲」,蛇稱為「長蟲」,魚稱「水蟲」,鳥稱「羽蟲」,有介殼的稱為「介蟲」,還有什麼不能用「蟲」來表示的呢?《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毛蟲的精華是麒麟,羽蟲的精華是鳳凰,介蟲的精華是神龜,鱗蟲的精華是蛟龍,倮蟲的精華是聖人。在這種含義之下,《說文解字》中「蝙蝠,從蟲,畐聲」的解釋就再合適不過了。
  • 《詩經》中的鳥獸草木:被淡忘的千年之美
    孔子還指出了閱讀《詩經》的一個好處:「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覺得這一點尤為令人動容,因為這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在那時,人與自然之間的界限還遠不像如今這樣明顯。鳥獸草木,就在人們的周圍;也可以說,人就在鳥獸草木之間。孔子所說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當然不只是通過《詩經》來記得一些名詞,而是要將之與現實一一對應,以此來認識周遭的世界。
  • 【我愛記常識】古代的「蟲」指的是什麼?
    【答案】D在古代,「蟲」泛指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動物。具體分類是:禽類為羽蟲,獸類為毛蟲,蟲類為介蟲或甲蟲,魚類為鱗蟲,人類為倮蟲(所謂「倮」,就是無羽毛鱗甲蔽身之意)——合稱「五蟲」。《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毛蟲的精華是麒麟,羽蟲的精華是鳳凰,介蟲的精華是神龜,鱗蟲的精華是蛟龍,倮蟲的精華是聖人。
  • 古保論壇│蟲堅強——「與蟲對話」(四)
    ——我們將之戲稱為「蟲堅強」。危害藏品的某些昆蟲耐幹能力很強。在空氣相對溼度低於60%的環境中,大多數昆蟲是不適應的,但這類昆蟲則能生存下去,特別是鞘翅目科的害蟲,僅僅依靠空氣及載體材料中(如書、書板、櫃架等)的正常含水量就可能滿足生存的需要,並完成其整個生命周期。
  • 讓魚友頭疼的蛋白蟲到底要如何處理?它們對觀賞魚的身體有害嗎?
    在水族箱中魚友們常常可以看著小小的白點,光是這樣看著就讓人覺得頭皮發麻,若是有密集恐懼症的話那還了得,估計都要考慮自己適不適合飼養觀賞魚了。這樣讓人頭疼的小白點其實就是蛋白蟲,一般較肥的水體中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對觀賞魚的觀賞價值有很大的影響。
  • 密密麻麻的蛋白蟲對觀賞魚有害嗎?到底該如何清理它們?
    水族箱中密密麻麻的小白蟲看得讓人頭皮發麻,其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蛋白蟲了。很有魚友認為蛋白蟲對觀賞魚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威脅,但是密密麻麻的蛋白蟲對人們欣賞水族箱的美景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因此想要儘快將它們完全清楚掉。但是密密麻麻的蛋白蟲對觀賞魚無害嗎?到底該如何清理它們?
  • switch動物之森9月即將消失的蟲魚匯總
    9月份即將消失的蟲魚匯總 9月份起,以下蟲魚將不再出現,還沒收集的小夥伴抓緊~
  • 長在魚肚子裡的吸血怪蟲,竟比魚好吃!
    還牢牢的吸附在魚肉上!發現它的人就是在魚塘裡釣了一條魚,準備回家燉了吃,結果剛剛把魚開膛破肚就發現不對勁,裡面居然有隻好大的蟲,乳白色,身上還長滿了觸角!嚇的他把整條魚都扔了.這玩意的確挺慎的慌,看一眼我全身都起雞皮疙瘩了!
  • 麵包吃到蟲算什麼~日本人油炸「寄生蟲」!
    開始之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或稱為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腳目漂水蝨科動物,它們同樣是「大王具足蟲屬」(Bathynomus),所以讓人誤會,其實體型上還是有些差異啦~而且不單是日本,香港西貢一帶的餐館也經常把大王具足蟲當作隱藏菜單,據說臺灣北海岸也有海產店販賣,只是不常見啦~
  • 蛋白蟲出現很煩人,不僅影響觀賞魚健康,還噁心密集恐懼症的人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更多觀賞魚知識蛋白蟲想必很多魚友都遇到過,蛋白蟲又叫白線蟲,看起來細細長長的沒有關節組織。雖然蛋白蟲的體型比較小,但是因為它們的出現一般都是集體爆發,所以難免會讓有密集恐懼症的人感到害怕,而蛋白蟲為什麼會出現在魚缸內,對觀賞魚是否有害呢?
  • 一頓水煮魚吃出寄生蟲病 蟲長一釐米 能在體內遊走
    一盆水煮魚吃出莫名怪病  據了解,林小姐今年22歲,是南京郊縣一名公司職員,飯菜由公司僱的一名阿姨所燒。林小姐清楚地記得,7月份的一天,這位阿姨燒了水煮魚,為了魚片肉質嫩滑,阿姨說只要將魚片在鍋內滾一下即可,後來吃的時候感覺不太熟。  半個月後,林小姐先是感覺容易疲勞,稍幹點活就累。接著皮膚出現瘙癢,她以為是過敏,並沒在意。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博物館與公眾親密對話
    原標題:讓博物館與公眾親密對話(人民時評)   如何讓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的中國,倚靠文化優勢來提升軟實力、提升國民素質?肩負傳承文明薪火重任的博物館,責無旁貸   5月18日,這個曾被民間當成「我要發」的聚財「吉日」,其實是頗具文化含金量的「國際博物館日」。   這一節日設立於1977年。
  • 《紅樓夢》裡寫到的這些草木蟲魚,原來《詩經》裡早有記載!
    著名大文豪魯迅先生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更是個細心觀察生活的作家,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了他幼時的樂園百草園裡的各種花草鳥蟲,多達數十種之多。……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這一大段文字,是魯迅記憶中的百草園,裡面提到了他所熟悉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雲雀、油蛉、蟋蟀等草木鳥蟲,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兒時的記憶。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對大自然的這些草木鳥獸蟲魚越來越陌生了,即便是成年人,因為生活在城市,很少涉足田野,對大自然的這些「饋贈」也多是相見不相識了。
  • 最令魚友困擾的蛋白蟲,產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老玩家來支招
    最令魚友困擾的蛋白蟲,產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老玩家來支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飼養觀賞魚類。養魚能夠修養性,還能提高生活的品質,魚的種類非常多,其中龍魚就深受水族愛好者們的青睞。
  • 魚缸爆發蛋白蟲怎麼辦?來看看它們是如何產生,對觀賞魚有何影響
    這些白色的小蟲其實就是蛋白蟲,日常清理起來是很麻煩的,還總是清理不乾淨,讓魚友感到十分地煩,讓人頭皮發麻的蛋白蟲究竟該如何清理呢?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蛋白蟲如何處理吧。 蛋白蟲的弊端 這種小蟲子是一種沒有關節的線蟲,學名也叫白線蟲,它們的體型細長,一般在一毫米至一釐米不等,通體白色,它們會寄生在魚的表皮和缸壁上,十分影響美觀。
  • 梁唐青儀主禮花鳥蟲魚展
    圖:特首夫人梁唐青儀參觀98磅重的「月光花大番薯」   主辦方提供照片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王健琦報導:一年一度的北區花鳥蟲魚展覽昨天在粉嶺遊樂園開幕,分為花館、鳥館、蟲館及魚館四大展區。  是次展覽的一大驚喜是魚館內展出的南美食人鯧,蟲館則以活昆蟲為主打,亦將舉辦互動「餵飼時段」,市民可以目睹龍蝨、負子蟲、水螳螂、紅娘華等昆蟲捕獵及進食的過程,家長們可以藉此機會帶小朋友了解昆蟲及大自然的生態模式。  今年展區的四個展館中都將有工作人員為市民解答問題,園內還設有3D拍照區。
  • 很多魚友開缸初期,不是在養水也不是在養魚,而是在養蛋白蟲
    而到了現在,我前幾天說了自己數魚飼料的事,而且蝴蝶鯉已經開始投餵黃粉蟲了,有些魚友又問到了:你的投餵量怎麼這麼大?怪不得我的魚不長個呢,就這個破過濾,只有兩塊濾棉也敢一天投餵三次,為什麼水質還能搞好,投餵黃粉蟲怎麼也沒有蛋白蟲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