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
臺灣圓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三界唯心」[1]與「霹靂說」[2]分別是佛學與科學闡述宇宙生成的兩個假說。對於宇宙開端的探索,這兩個不同的系統竟得出類似的結果──宇宙是從「空無」[3]中生出來的,實在令人驚奇。然而,雙方所說的「空無」,仍有差別:科學所指的「空無」,與「心」無關;佛學所說的「空無」,與「心」是相關的。此外,這個結論,佛學可以透過修行而加以驗證;至於科學,則無法以實驗的方式來加以證明。
佛學的「三界唯心」
「三界」是指無色界、色界和欲界,意思就是「宇宙」。而「三界唯心」,意思即是:「宇宙,是從心所生出來的」。然而,「心」是什麼呢?
佛學中的「心」指的就是「覺知能力」。對於「覺知能力」,佛學還有其他不同的名稱:覺性、心性、自性、本性、佛性……等等。每個人對於自己是否有覺知能力,都很清楚;有了覺知能力,就意味著我們都有心。「宇宙是從心所生出來的」,意思也是:「宇宙是從覺知能力所生出來的。」
當有「覺知能力」的時候,必然會有「被覺知的物件」。為了陳述上的方便,以下以「能覺」代表「覺知能力」,以「被覺」代表「被覺知的對象」。
「能覺」和「被覺」二者之間,必然存在一種依存關係:「能覺」與「被覺」一定同時並存──當有「能覺」時,一定會有「被覺」;當有「被覺」時,也一定會有「能覺」。關於這點,佛學有一專有名詞:「能所」。「能」與「所」分別就是本文所指的「能覺」與「被覺」[4]。
我們知道「心」即「能覺」;凡可以被覺察的物件,都是「被覺」。將所有一切被覺察的物件集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宇宙。宇宙,一定是「被覺」──被我們所覺察;而且,它一定不是「能覺」。
「被覺」的性質是:它一定是被「能覺」所覺知的對象。而「能覺」最重要的性質是:能覺知,但他不可被覺知。如果一個「能覺」被覺知時,必然有另一個更高的「能覺」來覺知他;此時,原來的「能覺」已經變成了「被覺」,而不是真正的「能覺」了。
既然,「能覺」是不可被覺知的,那麼,這個「能覺」就必然是「空無」。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佛學中的「心」即「能覺」,也是「空無」。如此一來,「三界唯心」──「宇宙是從心所生出來的」,也可以闡述為:「宇宙是從空無中所生出來的。」
科學的「霹靂說」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對宇宙的認識也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
隨著天文觀察資料的累積,二十世紀初人們已不再被「地球不動說」所困惑,但仍然被「宇宙靜止」的觀念所拘束,大家相信宇宙是穩定的。儘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宇宙可能膨脹或縮收,他卻引進一個所謂「宇宙常數」來阻止宇宙的變化。其後經由許多科學家的努力發展出「Friedmann -Lemaitre -Robertson- Walker」宇宙膨脹模型[5]。其中比利時天主教神父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更提出宇宙是從一個「初級原子(primeval atom)」爆炸而來的——這就是後來所謂的「霹靂說(Big Bang)」。[6]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理論。[7]
實驗證據方面,一開始是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經由紅位移現象,推測「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再來就是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使人們接受「霹靂說」為宇宙起源和演變的主流論述。
1980以後,霍金(Stephen W。 Hawking,1942-)把量子力學應用於大霹靂和宇宙的起源。他與哈特首先提出了一種宇宙初始量子態──「無邊界的邊界條件」(no-boundary condition)。其特點是不存在奇異點,不必對應任何更早的量子態,能使我們的宇宙從「空無」中誕生。[8]
科學所研究的對像是物質與能量;可是,由物質與能量所組成的宇宙,竟是從「空無」中所生出來的,這真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論。換句話說:宇宙的誕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事件。
宇宙生成說──佛學與科學的相同點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佛學的「三界唯心」,意思是:「宇宙,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而這竟然也是科學的「霹靂說」所做的主張。
「宇宙,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更簡單地講,就是「無中生有」;而佛學中有另一個說法,更微妙細膩地形容了這個現象,那就是「真空妙有」[9]。佛學一直在闡述虛空、空性、真空,指的其實就是心的性質。
佛學與科學這兩套不同的系統,對於宇宙生成的認識,會有這麼驚人的相似,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宇宙生成說──佛學與科學的差異點
關於「宇宙生成」這個主題,佛學與科學相同的部份,僅是宇宙生成的「源頭」;至於生成的「過程」,他們便迥然不同了。
佛學是怎麼闡述「宇宙生成的過程」呢?佛學有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論述,整套系統十分地綿密而複雜。「十二因緣」[10]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十二因緣的概意即是:「覺性」生出「無明」,「無明」生出「行」,此後一環生出下一環,一直到生出「老死」為止。
「十二因緣」,是宇宙生成過程比較詳細一點的劃分;若再簡化一點,則可分為四個層次:「覺性」生「識心」;「識心」生「身體」;「身體」生「世界」。
科學對於宇宙生成的過程,也有其推演,但不在本文的介紹範圍之內。
雖然,佛學與科學都發現,宇宙是生於「空無」,然而,二者所說的「空無」,卻有著很重要的差別:「霹靂說」所稱的「空無」,與「心」是沒有關聯的;但佛學所說的「空無」與「心」,則是同一個東西。
關於宇宙生成說,佛學與科學的差異還有一點。「霹靂說」,是一種推論,無法經由科學實驗證實,因為我們不可能去製造一個宇宙。科學的假說若用實驗證明為真,則由假說升格為理論;而「霹靂說」是無法用實驗證明的,故它仍為一種「假說」。
而佛學的宇宙生成說,人們是可以體驗的。怎麼做?人們可以透過修行,層層地深入探索自身的心靈;當回到最高的覺性後,便可以從自己的「覺性」開始,觀察自己怎麼沿著十二因緣一環一環地生出「無明」、「行」…,一直到「老死」。這個過程,就可以印證世界是怎麼生出來的。佛學的修行者可以做這樣的實踐,然而,他們不稱這是實驗,而是修行。所以,我們也不擬將「三界唯心」升格為「理論」。因為,從佛學的觀點而言,「假說」與「理論」並無差別。
結論
關於宇宙生成的「源頭」,佛學與科學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卻有著相同的主張:宇宙是由「空無」中生出來的。從這點來看,我們可以說佛學與科學,是沒有衝突的。
關於宇宙生成的「過程」,佛學與科學則有著不同的認識。科學對於宇宙發展的演變雖有許多的觀察與立論,卻無法以實驗方式來加以證實;而佛學對宇宙生滅的探索,則是可以透過個人的修行來加以證實。也可以做驗證這一點而論,佛學略勝科學一籌。
佛學是以探討「心性」為主、「物性」為輔的學門;科學則是探討「物性」為主的學門,甚少涉及「心性」。因此,「霹靂說」未將「空無」與「心」關聯起來,應是必然的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 大霹靂,譯者葉李華,天下文化,1996 年。
[3] 科學的「空無」是被測知的對象;佛學的「空無」則不是。因「能覺」不可被覺知,所以「能覺」是被推斷,而非被測知為「空無」。
[4] 探究真心,著者梁乃崇,圓覺文教基金會,2005年。
[5] 預知宇宙紀事,譯者林淑貞、林宏濤,商業周刊,1998年。
[6] 維琪百科:大爆炸理論。
[7] 時間簡史。
[8] 同注2。
[9] 楞嚴經寶鏡疏。
[10] 同注4。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