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愛因斯坦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他是有史以來和牛頓齊名的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相對論的創始者,一系列了不起的科學成就的功臣泰鬥。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畢業後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在1905年,再次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成為了繼牛頓,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1955年4月18日,享年76歲。他曾經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我們聽說過很多有關愛因斯坦的小故事,比如小時候語文課本裡關於做小板凳的事情,這些故事的真假當然有待考證。但愛因斯坦絕對是個天才,他9歲進入高中,12歲開始自學完成歐幾裡德幾何定律,13歲開始讀康德,16歲自學了微積分。因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年僅42歲。
下面要講的故事呢,是他在創立相對論之後,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功,於是被邀請到歐洲各地去做演講。據說愛因斯坦有位可愛的司機,機智靈活,記憶力特別強。
說來,他們之間還有一段有趣的佳話。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後,科學界轟動了,各大學紛紛請他去作學術報告。愛因斯坦整天奔波於各個大學之間,日夜兼程地去演講。
為此專門配有一位司機理查,這個司機非常崇拜愛因斯坦,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長,就是記憶力超好,很善於模仿。每次愛因斯坦演講時,他都坐到最前排的位置上認真地聽講,還在心裡默默地模仿愛因斯坦的動作和語調。
理查是位風趣的美國人,一天他向疲於奔命的愛因斯坦提建議:「您實在太辛苦了,也一定講煩了,您的演講內容我可以背下來了,我想下次演講時讓我穿著您的衣服,讓我來代您演講直到被發現為止,可以嗎?」
「妙啊,反正那裡認得我的人也不多。」同樣富於風趣的愛因斯坦回答道。
此後的那場演講,穿著愛因斯坦衣服的理查對於相對論的解說沒有任何差錯,他把愛因斯坦的表情和動作也模仿的惟妙惟肖。愛氏則打扮成司機,不僅開車送理查來演講,而且坐在臺下認真聽講。
然而,就在演講結束,理查準備下臺時,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終於發生了。
一位教授模樣的先生站起來,像發連珠炮似的提出了許多問題。
真的愛因斯坦靜坐在會場的角落,心中吃驚不小,但他表情上還是若無其事。
假的愛因斯坦卻輕鬆地對那位教授說:「你的這些問題很簡單,連我的司機都能回答...喂,理查,你上來幫我做些說明吧!」
於是,真正的愛因斯坦這時才步上講臺,並迅速地對問題作了說明!
第二天,這位司機穿上了愛因斯坦的衣服,還將髮型和鬍鬚打扮成愛因斯坦的模樣,而愛因斯坦則裝扮成司機。
演講開始了,司機滔滔不絕地開始在臺上講起來,幾乎跟愛因斯坦說的一模一樣。愛因斯坦感到非常驚訝,沒想到司機能講得那麼好。
按照慣例,愛因斯坦每次演講結束之後,許多教授和學生都會提出若干問題。
這次當司機演講結束之後,同樣會有許多教授和學生向他提問題。一開始,前面幾個簡單的問題司機都能對答如流,而且回答的非常正確。
突然,一位教授起身問了一個刁鑽的問題,這個問題可難住了司機。他望了望臺下的愛因斯坦,忽然發現愛因斯坦正用手指著自己,那意思是說:"讓我來回答。"
於是司機靈機一動說道:"哦,你問的這個問題非常簡單,連下面我的司機都能回答這個問題,下面就讓他來替我回答這個問題吧。"
演講結束後,愛因斯坦拍著司機的肩膀說:"尊敬的愛因斯坦,我不但佩服您的記憶力,更佩服您的機智與靈敏哪!"說完,兩人互相擠擠眼,笑著走出了演講大廳。
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在80多歲時,仍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100多位數值。當人們問到他的記憶秘訣時,他的回答是:"重複!重複!再重複!"其實,重複不僅有鞏固記憶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重複記憶有哪些技巧呢?
1.要及時複習
心理學家認為,第一次複習要及時,當天學習的內容要當天複習;第二次複習也不要間隔太長時間。兩次複習的時間間隔至少應大於30分鐘,但應小於16小時。因為30分鐘內就開始複習,會對大腦鞏固原有的記憶內容的生理過程形成幹擾,反而不利於記憶;16小時以後再複習,則所記內容已經被遺忘得太多了,等於浪費了前面的精力。再往後,複習的間隔時間就可以長一些,每次複習用的時間也可以少一些。
2.要多次重複
想記住的問題,請經常複習,否則就會忘記。
第一次複習,在學習知識後立即整理筆記,記住其要點,並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這是保持記憶的最好方法。第二次複習,重新看一遍筆記,然後將要點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時查閱相關的資料。第三次複習,一周後進行,將新學的知識與以前所學的東西聯繫起來記憶。以後每隔一兩周再重複一遍,這樣,記憶效果必然很好。
3.閉上眼睛回憶
要加深記憶,可以閉上眼睛,把一個個場景、數字或單詞像放電影一樣再現出來,以此來強化記憶。因為閉上眼睛可以斷絕外界的種種視覺刺激,使思維高度集中。
4.注意變化著重複
可以變換一下複習的方式,如複習一篇課文,可以朗讀、背誦;可以抄寫、默寫;可以聽錄音帶、看影碟光碟;還可以做老師,將課文的要點講給同學聽。
還可以變換一下複習的內容。假設你要學英語,晚上學一課,第二天早晨複習一遍,接著第二天晚上在學新課文之前或之後再複習一遍。或者複習完了語文再複習數學,然後複習物理。
司機隨機應變的能力當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反應速度令人稱道。其實這根本不是故事的核心。你要知道的是世界上有兩種知識,一種司機知識,另一種是愛因斯坦知識。即將司機能把愛因斯坦所有的演講內容重複出來,司機還是司機,愛因斯坦還是愛因斯坦。司機還是開車的,愛因斯坦卻是偉大的科學家。司機理解的永遠是表象,愛因斯坦才叫真正領悟了。
現實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我知道怎麼做,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對不起,你這叫不知道,你只是信息的搬運工而已。知道了,不僅是知道,還能把這個道理貫穿在自己的生活和實踐中,不能用他來指導生活就等於不知道。比如我知道應該脾氣好一些,再溫柔一些,但我就是控制不住,不由自主的發脾氣,結論你還是脾氣不好。
很多人只是在聽新名詞,但距離真正學會了還有十萬八千裡呢,你聽過了只是司機,真正領會並貫徹了才是愛因斯坦。所以要問問自己你是司機呢還是愛因斯坦呢?所以千萬不要說我都明白,我就是做不到。這沒有任何價值,這也叫不明白。不要因為聽過了一個道理就成為這個時代的知識搬運工,不能做知識時代的妄人。
由此聯想,我們很多人錯誤理解了知行合一,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道就要做到,實際上王守仁先生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就自然能夠做到,如果你做不到,代表你不是真的知道,或者是根本不知道。
將知行合一帶入到愛因斯坦的知識和司機的知識,我們就更加可以理解,當你學習了某樣東西之後,如果你無法真的將他變為你能夠靈活使用的知識,那麼你就是沒有達到真知,也就是僅僅只擁有司機的知識而已。
其實呢,能力有兩種,一種是實力,另一種是表演。這種表演,不過是小聰明,換個環境很容易被戳穿。最糟糕的是,許多人入戲太深,忘記了自己只是個司機,而不是愛因斯坦本人。這裡深入一點從方法論角度談一下對這一問題認識:
第一, 刻意練習。
當你習得了某個知識,你必須不斷地把它用出去,不斷地實踐出去,不斷地用輸出倒逼輸入,不斷地把它鑲刻進你自己的大腦中。如果一個知識不能被你使用出去,不能把你進行實質性的改造,那麼這個知識就不屬於你。
第二, 保持謙卑。
永遠不要認為你已經學到頭了,當你認為自己無敵的時候,其實恰恰是你無知的時候。
但是,人不怕笨,最怕的是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聰明,所以,千萬不能自作聰明,再光明的前景,該走的路都一點也不會少。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個故事純屬杜撰的嫌疑。稍加揣摩,就能看出漏洞。
首先,司機只是經常聽愛因斯坦在車中預備演講,那麼就算他把臺詞背得再熟,上臺後,他是怎麼把臺詞跟講義對到一塊兒去的呢?其次,就算身處那樣一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他哪來的自信,能夠保證聽講的觀眾裡,就沒有哪怕一個能認出愛因斯坦模樣的人呢?再者說,一個整天滿腦子E=mc²的宇宙第一物理學家,跟一個長年累月跟方向盤與汽油打交道的司機,從外貌到精神氣質都差得太遠,遠到普通人一眼就能拆穿,請問這位司機又是哪來的勇氣?
據說這個故事源於一個逼格很高的著名段子,叫做"普朗克的司機"。 普朗克是和愛因斯坦齊名的物理學家,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也是個很有趣的人。在流傳中被篡改成了愛因斯坦的司機,因為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誰叫普朗克,但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不是很聰明,當然,我判斷這個小故事的真偽,並不是依靠以上這些漏洞的分析,而是一種在字裡行間一聞便知的直覺。
很多這樣的故事,一看就是後人編的。即使有那麼一點事實基礎,流傳開來的版本,也必然早已面目全非。但就是這樣的小故事,往往傳得最廣。為什麼?因為從愛因斯坦與司機的故事中,大家能得到某種因刺破無知的恐懼而產生的快感。就像是說:原來你們丫都是裝X的,都和我一樣對相對論一無所知,還假裝去聽講,連個司機都能唬住你嘞!
類似的一個假故事,是童話大王鄭淵潔自己講的。據說在1986年,鄭淵潔去參加一東個作家筆會,在會上作家們大談自己看過的書。輪到鄭淵潔發言時,他說:我最近在看庫斯卡雅的書,特別受啟發,你們看過嗎?70%的人點點頭。然後鄭淵潔說:這個名字是我瞎編的。
鄭淵潔說,自己從此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作家筆會。每個人都愛調侃自己讀書少,無知,可是那僅限於嘴巴,真要一個人打心底承認自己無知,卻是極其困難的。
網絡時代,知識點可以隨意抓取,只要在網絡上一搜,各種資訊各種知識海量,屏幕一關,你的大腦好象依然如舊——網絡是聰明人的工具,卻讓一些人變得更蠢。
網絡好比愛因斯坦,你我好比替人家開車的司機。網絡上的知識量再多,你最多不過是學個表演。網絡帶你裝憨帶你飛,飛到最後一臉灰——現實中,許多人跟愛因斯坦的司機沒區別,只會照著現成的表演,問他下一步該如何?他就傻眼麻爪了。
顯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並沒什麼意義。
有意義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識、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