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7:56 |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樓麗君 王淋玲 文 魏新宇 朱勝鈞 攝
11月7日下午,我區組織召開紀念徐光憲院士誕辰100周年研討會。徐光憲院士的家屬、學生、生前好友等共同追思先生的偉大貢獻,感懷他愛祖國、愛科學、愛教育、愛民盟的磊落一生。與會代表的發言感人肺腑。現將他們的發言摘登如下。
嚴純華: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師從徐先生是我一生的幸福,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他都是我們的榜樣。多年來,先生一直以潤物細無聲的風格,對每位學生言傳身教。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對科學家精神最好的總結,包括對事物和自然規律認識的求真指引,在為人處世上平等包容,尊重不同觀點的胸懷,還有愛國奉獻的大愛情懷。
一件毛衣布滿了蟲蛀眼,先生還是繼續穿著,他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把積蓄都花在了資助學生和老師上,身體力行地為學生做著最好表率。他常常將課堂延伸到辦公室和家裡,有時甚至一直討論到深夜。即使年近九旬,他發表每篇文章,都堅持一字一句打字完成。
先生喜愛圍棋,每次跟我們聊起圍棋,總離不開兩個人物——馬曉春和聶衛平。先生教育我們需要有像馬曉春那樣的聰明靈性,但做科學研究更需要學習聶衛平那樣的堅守嚴謹。先生總是通過類似下棋這樣的小事,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入其中,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於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做到如鹽在餚,化於無形、融於細微,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狀態下做到潤物細無聲。
胡昊: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
上虞一直以「歷史悠久、文化興盛、山水秀美、交通便捷、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而獨樹一幟,孕育了許多科技報國的人才。上海交通大學始建於1896年,學校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為國家創造了多個「第一」,培養了數十萬英才,徐光憲和高小霞兩位學長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徐光憲學長於1940年進入交通大學學習。交大向來是「高門檻、嚴要求」,考上交大只是萬裡長徵邁出的第一步。當年,裘維裕老師的普通物理被學生戲稱為「霸王課」,在一次考試中,徐光憲獲得了唯一的100分,裘先生將他的卷貼出來作為標準答案,此後交大校園裡都認識了物理課的「學霸」徐光憲。1940年同年入學的還有高小霞院士,兩位學長相知相伴一生,同為科學工作者,有著相同的成長背景、求學經歷以及學科背景、研究理念,同時讀大學,同時出國留學,同時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鑄就「十同傳奇」佳話。
上海交大將於11月14日下午舉行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活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頌揚兩位學長「不忘科學報國本心」的傳奇佳話。徐先生夫婦倆的高風亮節和感人事跡一直激勵交大廣大師生校友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勇擔科技創新的時代重任,更將成為交大立德樹人的最鮮活教材。
倪亞明:同濟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享受的學生待遇有點特別,既是徐光憲先生的學生,也是高小霞先生的學生。記得以前徐先生每次來上海,我們都要一起吃飯,夜遊黃浦江,拍照合影。而我每次去北京,也要找徐先生聚一聚。在我眼中,徐先生不光德高望重,學術成果斐然,他在晚年還研究哲學,投資股票,這種學無止境的態度,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應該有最神聖的使命,時刻牢記教書育人,甘當人梯,愛國愛家,身體力行。而徐先生確實是這麼做的,他讓我們這些學生快速成長起來,不光在學業上,生活中甚至是工作後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上,都得到了先生的指引。
在這次紀念活動中,我再一次聽到了徐先生熟悉的鄉音,見到了他平易近人、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的昔日形象。非常感謝上虞區委、區政府給我們這群師兄弟創造了一個難得聚在一起的機會,恩師已逝,思念長存,風骨猶在,精神永流。
高松: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我是徐光憲先生學生的學生,多年來一直謹記先生在科學研究和為人處世上給予的教誨。讀碩士的時候,我的研究方向轉向稀土萃取分離,期間,我發現先生不僅對理論研究非常有興趣,還對解決實際問題投入了諸多心血。在讀博的時候,我給先生寫了一封信,他很快回復我,還向我推薦了幾本書,這種對後輩在學術發展方向的幫助和提攜,令我記憶猶新。
在我印象中,先生總是幹一件事成一件事,他很多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紮實的基礎和敢於跨界的經歷,還有他在學科交叉融合上的前瞻性思考。從化工化學到數學計算,從萃取體系分類到分子分類,從元素周期表到分子周期表,他提出的很多想法和類比思想,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覺得做徐先生的學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學業上,他總是關心鼓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悉心照料。他曾說,化學院有一個好的傳統,那就是人事關係簡單。其實這是對一個學校營造自由探索,專注學問的教學氛圍的最好概括。作為學生後輩,我特別希望徐先生在科學研究上的精神,在為人處世上的表率,能代代相傳。
郭建榮: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校史專家
2009年,徐先生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叢書·徐光憲傳》的撰寫任務落到了我身上,因此有了更多接觸、了解先生的機會。幾年間,不斷聆聽先生的教誨,親眼見到先生的工作情況,他那種實事求是、嚴謹認真、溫文爾雅、可敬可親的大家風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給我以激勵和鼓舞。
徐先生夫婦倆負笈海外,心繫祖國。他們放棄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放棄優厚的待遇,甚至放棄拿學位,義無反顧地回歸祖國,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常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我們要用學到的知識為祖國服務。祖國再窮也是自己的。」
先生根據國家需要,服從組織分配,多次改變科研方向,在量子化學、配位化學、放射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總是圍繞著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服務。在先生家客廳,懸掛著一幅書法,上書「天道酬勤」四個大字,先生生前一直很喜歡這四個字。他總說自己天賦很平常,但「天道酬勤」,只要依靠勤奮,是可以取得科學成就的。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先生對青年學生格外關心愛護,經常與學生、助手對話,言傳身教,傳授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幫助他們儘快成長。2005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後,先生根據老伴的遺願,從夫婦倆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設立了「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霞光獎學金」,專門獎勵那些熱愛祖國、勤奮學習、家庭貧困的本科生,使其能順利完成學業,成長為年輕學者,至今受獎學生已超過200人。
徐燕峰:民盟浙江省委專職副主委
徐光憲先生心懷家國的赤誠之心、獻身科學創造的巨大成就、紮根杏壇的卓有成效、參政履職上的積極貢獻都值得我們感懷。
先生堅持「立足基礎研究,面向國家目標」的研究理念,將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緊密結合,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學貢獻。他治學六十餘載,所編寫的《物質結構》和《量子化學》等重要教材澤被後人,他所教學生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且很多已成為院士、長江教授及學科帶頭人,成為社會和學界的中堅力量。
先生加入民盟63年,以自己的崗位所長為民盟的進步和發展出力。他為國家分憂,對事業執著,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是民盟老一輩的人格魅力所在,是民盟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是民盟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全省民盟組織將以徐光憲紀念館命名為浙江省盟員傳統教育基地為契機,積極發揮宣教功能,使之真正成為盟內外後輩瞻仰、學習、感懷先生精神的重要陣地。
黎健:上海藥明康德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副總裁,北京大學化學博士、德國漢諾瓦大學洪堡學者,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博士後
我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在徐先生身邊工作了兩年,跟他一起參與了許多學術研究。在我眼中,先生對理論研究有著非常紮實的基礎,在大學期間就是「刷題王」,對量子化學等基本原理總結的特別清楚。我出國的時候,只帶了一個箱子,裡面放著他的三本書。後來多次搬家,那三本書一直隨身攜帶。學術研究經歷證明,先生的書讓我受益終身。
在研究領域方面,先生勇於跨界的膽量令人欽佩。他還鼓勵學生跨界發展,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為培養學生盡心盡力。在研究科學方法論上,先生有著敏銳的科學洞察力,一直以開放的心態關注新事物。記得讀書時,曾有幸聆聽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他的愛國愛家情懷,令人動容。
而我感受最深的,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當時,我的孩子因腦癱來北京治病,先生知道後特別著急,還想從家裡騰出房間來讓我們住。但為了不打擾他們,我們選擇了在北大西北角的一間小屋裡安頓下來。那時候,徐先生每個月都會從自己的稿費中,拿出100元來補貼我們。1989年正月初一清早,我聽見有人在樓道裡喊我名字,出去一看,發現是披著一身寒氣的徐先生。他帶著一隻燒雞、一盒八寶飯和400元錢,特意一大早騎著自行車來看望我們。因為不知道具體房間,他就在擁擠黑暗的筒子樓裡,磕磕絆絆地從一樓找到五樓,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我總是禁不住潸然淚下。我覺得,自己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做徐先生的學生,希望我們的後輩能永遠記住這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16051749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