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朝鮮官方媒體朝中社公布了北極星-2型中程彈道飛彈試射全過程的視頻,引發世界各國媒體關注。進入5月以來,朝鮮連續兩次試射彈道飛彈,5月14日,朝鮮發射了一枚火星-12中遠程彈道飛彈,按照朝中社的正式報導,這次試射是一次高彈道發射,按照最大彈道仰角進行的,在上升飛行至最大定點高度2111.5公裡後,落在了787公裡的水域外,按照最小能量彈道的射程估算,這枚飛彈射程的下限為4200公裡,足以打到美軍的關島基地。
時隔僅僅8天之後,朝鮮人民軍於5月21日再次成功試射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飛彈,朝鮮最高領導人現場觀摩了飛彈發射,並批准在部隊實戰部署該飛彈,這標誌著北極星2型在僅進行了2次試射後就完成了定型。根據韓國的監測通報,朝鮮於當天下午4時59分在平安南道北倉一帶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試射一枚彈道飛彈,飛行距離約為500公裡。
從飛彈飛行彈道觀測,這是一次成功的試射,飛彈落在了半島東部海域。按照最小能量彈道估算,北極星-2的射程約1250公裡。今年的4月29日,朝鮮曾在該地試射北極星-2型彈道飛彈,但那次飛彈在空中爆炸,試射以失敗告終。
北極星2機動彈道飛彈是北極星潛射飛彈的陸上改進型,這有點類似中國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是從巨浪1潛射飛彈改進而來一樣,都屬於「由海上陸」。北極星潛射飛彈的最初技術來源是蘇聯七十年代的SS-N-6潛射飛彈,朝鮮在上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獲得了少量R-27型液體燃料潛射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N-6)。根據朝鮮公布的畫面來看,北極星-2飛彈改用了固體燃料發動機,相比液體燃料發動機的飛彈,具有更短的發射準備時間。
北極星-2飛彈沒有採用常規的氣動彈翼,而是採用了柵格式尾翼,因為其結構形狀和小弦長,可以緊貼彈體摺疊,這樣飛彈結構更加緊湊,易於存儲和運輸。朝鮮目前共有3種型號的彈道飛彈使用了柵格翼技術,分別是KN-02近程彈道飛彈、舞水端中程飛彈和北極星-2中程飛彈。
北極星-2飛彈配備履帶機動式TEL運輸-起豎-發射車底盤,具備陸地機動能力。使用朝鮮的天馬虎坦克底盤改裝而來,車體被拉長,有8對負重輪,飛彈發射筒兩側還增加了設備放箱,一體化集成化的程度很高,可見北極星-2飛彈已經向實戰化方向邁出重大一步。
通過視頻畫面看,該飛彈很明顯採用了先進的懸垂髮射筒和自適應延伸橡膠底座技術,這是野外機動發射的核心技術之一。
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少數幾種彈道飛彈採用此類技術,包括中國東風21D、東風26和東風41,以及俄羅斯的白楊M和亞爾斯飛彈。這回需要加上朝鮮的北極星-2飛彈了。
美國和蘇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陸基洲際飛彈的無依託野外發射技術,戰略飛彈發射車可在無路或泥濘、鬆軟土壤及沙漠等地區活動,在非預定地點發射。發射場不需要預先準備,發射車在機動過程中可隨時停車發射。
要實現彈道飛彈野外隨機發射,就必須使用的懸垂髮射筒和可延伸底座技術。野外地面承壓能力較低,一般只有0.5兆帕以下,飛彈被彈出瞬間對地面的負荷很大,高達幾十至幾百噸,所以飛彈需要一個可延伸的底部,延伸筒由橡膠製成,套在發射筒上。飛彈發射後,在燃氣作用下,延伸筒膨脹變形,相當於一個汽車氣囊,燃氣衝壓膨脹形成保護囊,後坐力便通過氣囊緩衝漸釋放到地面,同時延伸筒能隨地面的下陷變形而向下自適應延伸,能夠大幅降低對發射場坪的強度要求。
俄羅斯SS-27 白楊M公路機動飛彈的使用的自適應延伸底座,底座有一定伸縮性。
俄羅斯SS-25「白楊」飛彈發射車在訓練場進行無依託發射
這是白楊飛彈發射完畢以後的場景, 可以看到頂部筒蓋已脫落,而且發射筒後部的可延伸底座與地面的鬆軟土壤接觸良好。
這種自適應發射技術也應用的我國火箭軍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飛彈,以及剛剛服役的新一代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上面。
一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外軍一直認為北極星-2飛彈是一種有限公路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平時隱蔽在大型洞窟基地內,戰時從洞窟基地開出,進入附近的預設發射陣地,這些陣地都事先經過精確的測量和技術保障,發射場坪的基礎經過特別設計,由加厚混凝土構築,能夠承受幾十噸飛彈發射時的後坐力和衝擊力。場坪有預先埋設的中心定位點,飛彈發射車可直接開到定位點,經過簡單整備就可以發射。
此次試射的北極星-2型飛彈,能夠無依託陣地在野外機動發射,隨便找個河灘,豎起來就射了。極大的顛覆了各國情報機關對於北極星-2飛彈的傳統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