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李彬
2017-02-15 10:52 來源:澎湃新聞
朝鮮於2月12日上午試射一枚飛彈。最早韓國方面初步獲取的信息是,這是一枚舞水端飛彈,從朝鮮西北部的平安北道發射,落入朝鮮東海岸外。飛彈實際射程500公裡,飛彈到達的最大高度也是500公裡。隨後朝鮮也公布了一些細節,表明:這是北極星二型固體燃料飛彈,具有車載機動性;飛彈發射地點為平安北道,為了減少對鄰國威脅,發射的時候使用了高彈道。
如果實際射程500公裡,軌道高度500公裡這兩個數據是可靠的,那麼,我們可以估算一下這個飛彈的一些性能。在這次試射中,這個飛彈在發動機關機的時候,其豎直方向的速度達到大約3200米/秒,水平方向速度僅為大約800米/秒,總速度約3300米/秒。發動機關機點的飛彈飛行仰角為76度,確實是非常陡的高軌道。如果將關機點的仰角下調到大約45度,這個飛彈能夠達到其最大射程1100公裡。舞水端飛彈的最大射程據信有3000公裡左右,所以,這次試射的不大像是舞水端。而應該是朝鮮自稱的固體燃料的機動飛彈北極星二型。
朝鮮試射飛彈的目的何在呢?很顯然,朝鮮獲得了一種機動的固體燃料飛彈。固體燃料的機動飛彈容易隱蔽;發射準備時間短。因此,增強朝鮮核武器和飛彈的生存能力應該是朝鮮這次試射的一個主要目的。
問題是,朝鮮為什麼要射高彈道呢?真的如朝鮮說的是減少對鄰國的威脅感嗎?朝鮮過去的確有通過選擇飛彈發射方向來避免國際反應的做法。但是,朝鮮在試驗射程一千公裡的飛彈的時候,過去並沒有表現出很多忌憚。難以想像朝鮮現在突然變得拘謹起來。因此,朝鮮除了測試新的固體燃料機動飛彈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目的。
金正恩在現場視察。東方IC 圖很多國際媒體和政要表示,朝鮮的目的是挑釁。這似乎低估了朝鮮發展核武器的決心,而且也與朝鮮這次試射軌道的事實不大吻合。朝鮮的目的如果僅僅是挑釁,那麼,應該將飛彈發射得越遠越好。而朝鮮將發射點放在其領土西北部,並抬高彈道,使得彈頭落點距離朝鮮本土很近。這顯然不利於擴大挑釁的效果。
朝鮮一直在堅定地全面發展其核武器能力,包括飛彈運載能力。但是,
朝鮮有個軟肋,那就是朝鮮缺乏測試洲際飛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試驗手段。通常有兩個辦法進行洲際飛彈飛行試驗。第一個辦法是向遙遠的公海發射洲際飛彈,其彈頭落入開闊的洋面。本國提前派遣監測船,到彈頭落點附近測量洲際飛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數據。現在的國際形勢顯然不允許朝鮮進行這樣的試驗和測量。第二個辦法是,將洲際飛彈的軌道壓低,使得其射程減小,這樣就可以在一些國土範圍內進行飛彈試射和測量。這個辦法朝鮮也行不通,原因在於,朝鮮的國土範圍對於壓低彈道的洲際飛彈還是過於狹小了。
儘管朝鮮缺乏測試洲際飛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手段,但是朝鮮似乎並沒有放棄這方面的努力。朝鮮已經通過一些地面實驗,模擬彈頭再入大氣層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通過加溫,測試彈頭材料在進入大氣時摩擦生熱的情況。朝鮮的這類地面實驗,有些已經在媒體中公開。地面實驗能夠了解一些單項的效應,是否能夠全面模擬彈頭再入大氣層的複雜情況,朝鮮並沒有信心。因此,朝鮮需要做一些飛行試驗,觀察其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情況。
問題在於,朝鮮國土太小。往往飛彈一飛出去,就超出了朝鮮的觀察範圍。如果使用短程飛彈進行測試,彈頭進入大氣層的速度太慢,現象過於簡單,不能用來推測洲際飛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情形。
因此,朝鮮需要想辦法,使用(最大)射程不太小(意味著彈頭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不太慢)的飛彈進行試射,落點還要離朝鮮本土不太遠,這樣朝鮮能夠觀察到彈頭再入大氣的過程。朝鮮可以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
(1)從陸地領土的一側向另外一側發射飛彈,減少飛彈在海上飛行的距離;(2)使用高彈道,既可以減少飛彈總的飛行距離,又使得彈頭再入大氣層的過程與洲際飛彈更像。這次2月12日的飛彈試射正好符合上述特點:飛彈從朝鮮的西北部向東發射;飛彈在發動機的關機點的仰角達到76度。
如果上述的猜測的確反映朝鮮的思路,那麼,
朝鮮就不僅僅只是通過飛彈試射搞個挑釁這麼簡單,而是會進行系列的旨在研究彈頭再入大氣層的飛彈飛行試驗,逐漸摸索洲際飛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規律。朝鮮去年密集試射舞水端飛彈,其目的可能是類似的。國際社會需要考慮如何應對朝鮮今後密集的飛彈試驗。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朝鮮,飛彈試射,北極星二型飛彈
相關推薦
評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