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長」張志田正在做筆記。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曾幾何時,少年的我們大都有一個大俠夢,想像著長大以後像古代的俠客一樣,身懷絕世武功,背負長劍,行走江湖,除惡揚善,忠肝義膽,為國為民做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成為「俠之大者」。但在現實中,很少有人能成就像金庸筆下的蕭峰、楊過、郭靖等大俠那樣的功績,卻有不少人從「俠之小者,為友為鄰」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名無私奉獻、熱心助人的好人。
在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旗下金曰公司,就有這樣一位「俠之小者」,他的名字叫張志田。談起他的事跡,同事們如數家珍:作為一名營職轉業幹部,主動請纓到施工一線,一直堅持了15年;連續多年獻血,總量超過16000毫升;樂善好施,一年總要捐個幾千上萬元;主動衝到汶川地震災區救助受災群眾……有很多同事甚至忘記了他的本名,卻記住了公司同事給他起的一個尊稱——連長。如今,「連長」這個名號,已經在濟南建設領域叫響,成為一面激勵著後來者奮力前行的旗幟。
主動請戰去一線崗位
「你到我們公司採訪連長嗎?這可是個很艱巨的任務。他幹活一流,可不怎麼愛說話,很難挖出精彩的內容……」
「連長正在車間看著工人加工瀝青拌和料呢,你們等著,我過去喊他一下。」
近日,記者跟隨濟南金曰公司宣傳人員前往商河拌和站,剛到地方,就碰到了熱情的工作人員。他們口中的「連長」,正是記者要採訪的主角——好人張志田。
張志田,河北保定人,1990年參軍來到駐濟空軍某部,在部隊當了6年排長、3年連長,2005年以營職幹部身份轉業到濟南。
2005年11月,張志田轉業來到濟南金曰公司,在辦公室裡呆了十幾天,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他主動向公司領導請纓,要求到工程建設一線工作,因為「在辦公室坐不住,在部隊時也是這樣」。
2005年底,張志田來到金曰公司濟菏項目部。報到的第一天,當時的項目總工就給他起了「連長」這個尊稱:「軍轉幹部很少有人肯到項目一線,這裡需要鐵打的軍人作風,以後就叫你『連長』吧。」
「連長」這個名號後來真正叫響緣於一件小事。熱愛生活的張志田,在辦公室裡擺放了一盆海棠花。項目部的一位女同事為他抓拍了一張工作照,並把照片投到了金曰公司內部報紙上,將照片命名為「連長之花」。從此,張志田的「連長」名號就在整個公司傳了開來。很多人後來甚至只知道「連長」,而忘記了他的本名張志田。
「認真負責,愛崗敬業」,這是張志田在部隊時對自己的一貫要求。轉到地方後,他還是像當兵時一樣幹,感覺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很快,金曰公司員工就感受到了張志田的軍人作風:平時待人熱情誠懇,做事雷厲風行、嚴謹負責。此時,「連長」這個名號,在金曰公司叫得愈加響亮了。
「2005年底,我到濟菏項目部的第二天,就跟著同事去工地熟悉情況。那時已經是寒冬,郊外的氣溫很低,北風像刀子一樣吹到臉上感覺很疼。我看到一位20歲出頭的試驗員正在做路基試驗,她提著兩個大取樣桶,迎著風往前走,在荒郊野地裡顯得尤其弱小。當時,我腦子裡閃過八個字:『弱不禁風,勇毅篤行』,這對我的衝擊和震撼太大了。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記得當初的畫面,也像他們一樣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幹好本職工作。」張志田說。
誰也沒有想到,張志田這一幹就是15年,而且,他還要一直在一線幹到退休。用他自己的說法就是:「我也沒有其他本事,踏踏實實地幹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快樂。」
在施工一線踏實肯幹的張志田,很快成為公司關注的對象。2006年9月,張志田被任命為金曰公司104國道長清項目部拌和站站長。隨後十幾年時間裡,他一直戰鬥在施工一線,為金曰公司的建設者提供充足的「糧草」,先後負責了近20個項目的拌和站,工作足跡「圍著濟南畫了一個大圈」。
金曰公司副總工程師程德剛與張志田同一年來到金曰公司,十五年來見證了他的所有事跡。他告訴記者,從張志田身上,他看到了一名轉業軍人的錚錚鐵骨。張志田忠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直面磨難的剛毅品格,值得每一名金曰人學習。
一天當成「三天」來工作
山東重工集團董事長譚旭光提出的「一天當成兩天半用」的說法,曾在業界引起了強大的衝擊波,工作之努力讓人感到震撼。可很少有人知道,這正是張志田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在一些特殊的時期,他甚至「一天當成三天來用」,24小時盯守在工作現場收料、拌和料、送料,只是趁著工作間隙坐在椅子上「眯」一會兒。
業內人士都知道,拌和站是公路建設中後勤保障的大本營,瀝青、水穩等公路建設的主材料都來自拌和站。從來料檢驗到原料加工,再到成品出場,環環相扣,事關工程質量,容不得半點馬虎。作為拌和站的負責人,張志田在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帶著同事一起衝鋒在前。
2011年5月,正值平陰國道220項目大幹期間。拌和站站長張志田白天與運輸車隊溝通,爬瀝青儲存罐查看剩餘量,到拌和機操作室查看生產情況,晚上還要到司磅房認真核對每一車料單,在運輸車旁核查每一車生料質量。在近兩個月的大幹期間,他每天如此「連軸轉」,只在出料間歇,才坐在椅子上「補覺」小憩。一天中午,大家圍著桌子吃午飯,張志田在喧鬧聲中竟不覺沉沉睡去。大家看到後瞬間安靜下來,不忍打擾,餐廳裡只響著張志田輕微的鼾聲。
2015年是金曰公司各項工程全面開花的重要一年,5個月的時間要完成8個大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要求嚴。負責「糧草」的張志田不等不靠,帶領幾個同事齊心協力,加班加點組織生產。在工作最忙的一個月,他們一天24小時連續奮戰,竟然生產出9萬噸的材料,創造了金曰公司拌和站生產的一項新紀錄。
在採訪期間,張志田一邊回答著記者的問題,一邊不時看看電話,因為隨時有業務需要他去處理。趁他接打電話的時間,記者在他的桌子上發現了一本工作日記,裡面記錄著他每一天的工作內容,起床時間幾乎是清一色的四五點鐘,休息時多是晚上十一點多。
「我在部隊上養成的習慣,每天最多睡四五個小時。我們的拌和站一般都遠離市區,也沒有啥地方可去,除了工作就是睡覺。大家都和我一樣,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是常態,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寫的地方。」張志田說,「各項目部期盼瀝青拌合料的時候,晚一會兒都會影響工程的連續性,我們只有連軸轉了。」
在他的辦公桌旁邊,擺著兩組啞鈴,這是張志田平時鍛鍊的體育器材。來一線這麼多年,無論有多忙,張志田總不會忘記了鍛鍊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保持一個好身體,才能承擔繁重的工作壓力,把艱巨的任務完成好。其實,就在野外工作間隙,我也會抽空做幾組伏地挺身,或者打幾下拳。」張志田說。
跟著張志田幹的同事都知道,他雖然是站長,但什麼事都要搶著去幹,而且還會比普通同事多幹。無論誰有個事,張志田總能及時頂上去。在他單身的時候是這樣,成了家有了孩子依然如此。他在拌和站經常一幹就是半個月才回家一趟,工作忙的時候,一兩個月不回家也是常事。
在部隊時,張志田一直喜歡跟戰士們打成一片,甚至被批評說「沒個領導樣」。到了地方,他依然和同事們打成一片,工作衝鋒在前。「連長是兵頭將尾,必須要身先士卒,帶領大家去完成任務,自己不幹怎麼要求別人去幹,我一直就沒把自己當過領導。到了地方也一樣,在拌和站的工作,更是時刻離不開我。」張志田說。
對公路建設者來說,施工期間奔波各地,加班工作是常態。大家最為期盼的就是逢年過節,親人們可以齊聚一堂。作為拌和站站長,張志田總是把回家團聚的機會留給同事,自己堅守在工作崗位。從2009年至今,他只有3年春節期間回過家,其他春節都是堅守在拌和站值班。
大愛無疆永葆軍人本色
除了工作認真、踏實肯幹外,張志田還有一些令人讚嘆的優良品質:大方熱情、樂善好施……
義務獻血是張志田不到20歲就養成的好習慣,每年至少獻兩次,雷打不動。第一次義務獻血是1993年,那時還在部隊的張志田,自髮帶領6名戰士去血站獻血。此後,張志田一發而不可收,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獻血。在他的鼓勵和帶動下,30餘名戰士跟他一同走上了無償獻血之路。
轉業到金曰公司後,張志田依然保持著這個好習慣。項目工地到了哪裡,他就在哪裡獻血。濟南、淄博、樂陵……從初次獻血到現在,他累計獻血量已有16000多毫升,相當於三四個成年人的自身血量。
對此,張志田同樣認為「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都是我應該做的,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別人的同時快樂了自己,有啥不好呢?」對於這種堅持,就像他在工作上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奉獻一樣,都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樂於幫助別人,見不得別人有一點困難,是張志田的另外一個優點。他剛來金曰公司工作時,大家的工資都還不高。作為軍轉幹部的張志田,工資是普通一線工人的三四倍。平時工作間隙,大家一起到飯店吃個飯,喝頓酒,大都是他主動搶著付錢。誰家有個困難需要借點錢應應急,張志田總是傾力相助。
「到底給同事們借過多少次錢,我確實記不住了。每次就借個『仨瓜倆棗』的,大部分人也都及時歸還了,哪能記得那麼清楚?再說了,都是同事和朋友,誰都有碰到困難的時候,能幫著點就幫點,這沒有啥大不了的。」張志田說。
和張志田一起工作過的同事,都對他的優良品質讚不絕口,很多人後來離開了公司,或者走上了其他的崗位,但都對這位好大哥念念不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舉國悲痛。金曰公司上下緊急動員、捐獻物資、抗震救災。此時,張志田勇敢地站了出來,毅然背起行囊,奔赴汶川一線救助受災群眾。在去往災區的路上,他省吃儉用,風餐露宿,把隨身攜帶的所有錢物都捐給當地受災群眾。當他重新踏上返濟列車的時候,除了一身疲憊,已身無分文。
不是旅途,卻奔波千裡,雪中送炭;不是親人,卻傾囊相助,大愛無疆。張志田胸懷大愛、心繫家國、勇闖災區一線的愛心行動,充分詮釋了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由衷熱愛和對事業的執著堅守。此時的張志田,已經從「俠之小者,為友為鄰」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蝶變。他的汶川之行,恰如獨行千裡、行俠仗義的俠客,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對於這些義舉,張志田還是認為「沒有什麼可說的」。而他的同事悄悄地告訴記者,張志田如今已經與時俱進,學會了用微信做慈善。無論是水滴籌、無憂籌還是輕鬆籌,只要是張志田認識的人轉發過來,他總是每次要捐助個一兩百元。
「大約是2015年,一個同事教會了我用微信,隨後就接觸到了網上慈善活動。我也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沒有太多的經濟實力來做慈善。不過,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還是可以的。一年也捐不了幾十次,總捐款也就萬兒八千的,真不值得一提。看看那些社會上真正做慈善的人,一捐就是幾十上百萬元,那才是真正讓人敬佩的……」張志田說。
「妻女」是他最強的後盾
單身漢時形成的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優良品質,以及撲到一線認真忘我工作的習慣,在成家「為人夫、為人父」之後,有沒有啥改變?面對這一問題,一向沉默少語的硬漢張志田,此時變得越發沉默,眼裡開始溫潤。
「應該說,這些習慣還是沒有改變,而且還獲得妻子和女兒的支持。」張志田說,尤其在工作上,妻子對他非常理解和支持,這也是他結婚9年來取得一系列工作成績的關鍵。他堅守在拌和站,沒有時間回家,妻子就帶著女兒來看他,讓他可以安心工作。對他愛幫助別人的習慣,只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妻子也從不幹涉。
平日忙於工作,很難有時間回家與家人團聚。許多本應和家人團聚的節日,張志田多是把機會讓給了同事,自己選擇堅守在拌和站。今年已經七歲的女兒上小學了,沒有時間來工地看他了,也更加想念他了。
「以前閨女小,不懂事,我出門的時候她還不是太在意。但從去年開始,我每次出門去單位時,她都要跟我說幾遍『爸爸要早點回來,我會很想你的』。」說到這些,張志田的眼角已經出現了控制不住的淚水,「我父親現在也經常數落我,說我從16歲離家到外地當兵,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在家裡待的時間加起來也沒有超過半年。」
不過,他們雖然嘴上抱怨,但在工作上卻還是給了張志田很大的支持。張志田表示,從女兒記事起,他就一直非常重視她的教育,給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誠實的品質。「如今,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早日退休,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張志田說,公路建設者都是這樣,與家人聚少離多是常態,不單單是他自己。有好多「雙職工」同事,雙方父母都沒法前來幫助照看孩子,有時只能讓鄰居幫忙接送孩子上下學。「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有時工作就要求你這樣,確實沒有什麼好辦法。」張志田說,「我們公司一直很重視家人關懷,逢年過節就會安排家屬到工地上過個節,一是為了團聚,二是也能讓家人們看看我們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成績,讓他們為我們的工作感到自豪和驕傲。」
濟南金曰第一工程公司副經理畢炳祥認為,十幾年的軍旅生涯烙下一身正氣、鐵骨錚錚的印記,張志田的實幹、擔當和甘於奉獻的精神,是同事們永遠的學習榜樣。
濟南金曰公司董事長紀續告訴記者,「連長」張志田退役不褪色,是復轉退役軍人群體的傑出代表。金曰公司現有復轉退役軍人16名,均受到「連長」精神的感召,在公司各個崗位上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本報記者戴升寶)
短評
「連長精神」引領我們努力前行
□戴升寶
每個時代,都會有衝鋒在前、勇立潮頭的能人志士;每個行業,都需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無私奉獻者。顯然,張志田屬於後者。他默默耕耘在施工一線,聚少離多卻樂在其中,奔波忙碌卻痴心不改。
十五年間,和張志田一起來到金曰公司的很多同事已經相繼調離,只有他從現場安全管理到拌和站,一直堅守在施工一線。如今,他已經從最初的營職轉業軍人,變成了大家口中「永遠的連長」,將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濟南公路事業,以苦為樂、甘於平凡,譜寫出一曲無怨無悔的奮鬥之歌。
現在的「連長」,早已到了不惑之年。他那憨厚的笑容,疾行的腳步和忙碌的身影,卻讓平淡如水的工地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成為吸引年輕人衝鋒陷陣的新戰場。在濟南金曰,在濟南城市建設集團乃至在整個建設領域,「連長」早已經變成了一面旗幟、一個標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愛崗敬業、勇於奉獻。而在各行各業中,又有著千千萬萬個像「連長」一樣的榜樣,指引著我們努力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