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壺:生來就是訓練有素的現實主義者

2021-01-09 澎湃新聞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原文刊於《上海文學》2019年第8期

原題《藤壺

文 | 沙 爽

01

它們被託在一隻掌心裡,向圍觀者們展示。幾顆形如火炬的小東西,手柄部分色澤棕褐,表面呈現經緯交織般的粗糙紋理;上方的火焰凝固成幾瓣堅硬的甲殼,形狀宛若被壓扁的花苞,並向一側微微彎曲。甲殼是灰白色的,邊緣處鑲嵌以鮮豔的檸檬黃,又被寄生的海藻染出些許翠綠。更深的綠意嵌在一層一層的褶皺裡,讓人想起蒼老的佛塔,想起南國山中陡峭的石階,在細雨中驚險地升往天際;想起海底的沉船,有限的船身布滿桅和帆,風從四面八方趕來,它的航線未知,也無處躲藏,而更小的帆就像一圈參差的牙齒,見縫插針地擠滿船舷。

真是讓人驚悸的生物。我想。

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中見到鵝頸藤壺。清晨的陽光澄澈,觀看海上日出的人群尚未散去,場面遠遠算不上恐怖。而這隻被海洋遺棄在沙灘上的微型沉船,再也不會回到海裡,也無法作為哪個人的藝術收藏。時間稍久,那些花苞會裂開,藏身其間的古怪生物也將迅速腐爛。

或許是錯覺,我看見它們正微微悸動。是那些緊緊包裹在花苞裡的海水,在對十幾米外的家園作出最後的回應?還是,那些最早被人類誤認的羽毛正試圖振翅起飛?惶恐襲來,有一瞬間,我覺得它整個看起來真的恍若來自地獄——在中國沿海的許多地方,它們被稱作鬼爪螺,也有的漁民叫它們狗爪螺或海雞腳。但是奇怪的,它的另一個名字,卻是:佛手螺。

這世上,仿佛有一種存在,同時連接起兩個極端:一端通往地獄,一端直達天界。

02

在此之前,我在新聞圖片上看到過它們。作為輕度密集恐懼症患者,隔著屏幕和整個大西洋,我仍清晰地感受到那種驚怖。皮膚上仿佛有電流滾過,伴隨輕微的噁心和暈眩……下意識地,我將兩隻手臂緊緊挽在胸前。

海洋將同一個物種塑造成不同的樣貌。屏幕上的這些生物,甲殼光潔,呈象牙色,邊緣描畫出纖細的灰黑線條。而在微彎向下的內側,則是醒目的橘黃色——看上去真的像極了一隻鵝的頭部,只消有人添上去一雙小而圓的鵝眼就成了。緊連著甲殼的鵝頸部分十分肉感,光滑的黑褐色柱體還帶著些許肉褶,簡直活像……一根膨脹的陰莖,張揚著肉眼可見的淫蕩——事實上,這也確實是一種淫蕩的生物。如果單獨來看,這種生物造型甚至有一種詭異的美感,但是它們密集群居的樣子讓人魂飛魄散:在那根巨大的浮木上,它們布滿了每一寸表面,肉質莖長長短短地披垂下來,新生的部分幾近鮮紅色,像是某種劇毒蘑菇的傘柄……它們顯然已經在大海上漂流了足夠久,久到將一根木頭變成了美杜莎——無數隻鵝頸和鵝頭糾纏在一起,足以造成一種群蛇亂舞的衝擊力。而在密恐症患者的眼裡,密集和毒蛇同樣令人驚恐,它們的結合體造就了恐懼的N次方,而N的數值與密集的程度成正比。為什麼看見美杜莎眼睛的男人會變成石像?當美少女化身蛇髮女妖,她的悲哀、憤怒、恐懼凝聚於眼神,而旁觀者將在她的眼睛裡照見自身的恐懼。這是雙重的恐怖,而恐怖,讓人肢體僵硬大腦空白,成為死亡狀態的短期虛擬。

面對這樣的生物,也就能夠理解,早在三百多年前,它們是怎樣給人類帶來了揮之不去的駭異和荒誕之感。17世紀的英國植物學家約翰·傑拉德,如此描述他與鵝頸藤壺的初次相見:「在多佛和如美之間的英國海岸上行走,我發現了一節腐爛的樹幹,我們將其從海水中拉到幹的沙地上;我發現,這節腐爛的樹幹上,生長著成千上萬深紅色的囊狀物……在另一端長著一隻貝類動物,形狀有點像小面具……打開之後……我發現了赤裸的生物,形狀像一隻鳥;在其他殼裡,鳥身上覆蓋著柔軟的絨毛,殼是半開著的,它即將掉下,這毫無疑問是叫做『藤壺』的汙損生物。」

在傑拉德看來,這種不可思議的生物充滿迷幻色彩,它隱藏在甲殼內部的羽毛狀附肢,尤其匪夷所思。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冥思苦想,他突然恍然大悟:「它們仿佛在三月或四月產卵;五月和六月就變成鵝,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羽毛日漸豐滿。」他還將附滿藤壺的枯木稱作「鵝樹」(goose tree)。自此而後的眾多博物學著作,沿用了傑拉德的研究成果,在那些著作的插圖中,樹木上結滿藤壺狀的果實,而鵝從貝殼中生長出來,正欲振翅飛走。

03

這天的晚餐桌上有一大盤螃蟹。順便說一句,在一個海產品豐富的城市,比如吾鄉,對螃蟹的稱呼可以細分為若干種類。這盤螃蟹,吾鄉人稱之赤甲紅,蟹殼的前緣布滿鋸齒,蟹螯大而堅硬,暗示其種族生性好鬥而勇猛。

我父親的心情很好。他剝開一隻蟹殼,將之遞到我的眼前,示意我看上面的一個疣狀突起:「看看這是什麼?」

我說:「藤壺呀。」

「是海蠣子嘛!」他狐疑地看我一眼,「藤壺是什麼東西?」

我父親竟然不知道藤壺。但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值得奇怪。雖然年輕的時候,我父親曾在遠洋漁輪上做過海員,可他並不是水手。他的工作是守在電報機前,戴著耳機嗒嗒嗒地發電報,或者接收來自幾千公裡之外的無線電碼。不值班的時候,他被嚴重的暈船症折磨得苦不堪言——有的人天生不適合海上漂泊,無法在這樣的生活中體驗到美感。巨型漁輪的甲板遠離海面,我猜測他根本無暇欣賞海景,也沒有可能發現海中漂浮的一小段枯木之上,那些密集聚居的細小身影。

仔細回想起來,我竟然是在一本與海洋無關的書中,第一次記住了「藤壺」這個詞的。在這本書中,藤壺並未真正出場,而僅僅作為隱喻出現。但是我記住了它,一種過著固著生活的動物。凝止、安靜、堅韌,以不變應萬變。在我看來,這是隱居者的生活。

04

有的生命天生就伴隨多重誤解。外表上披覆堅硬的貝殼,藤壺一度被動物學家誤認為是一種貽貝。後來真相大白,人們卻難以置信——什麼?這傢伙竟然是蝦和蟹的親戚?!

雖然被囚於自身的甲殼之內,但蝦族和蟹類仍享有行動上的自由;而藤壺除了甲殼,還必須以固著的方式生活——作為甲殼綱家族的異類分子,除了生命的最初時光,這個小囚徒都要承受來自自身和世界的雙重囚禁。

據說有人在海邊遊玩,皮膚不小心被礁巖割破,沒多久,皮膚下面鼓出了眾多堅硬的圓錐體,在X光下,整個小腿的皮膚下遍布密密麻麻的藤壺……真是讓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從未在現實中發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絕無可能——如同海藻紮根在礁巖之上,卻完全無需從根須下面的巖石獲取養分;藤壺只不過給人一種類似於寄生的錯覺,但實際上,人家過的是一種自食其力的生活。人的血液無法提供硅藻和其他微小生物,而這些是藤壺賴以為生的必要養分。

正如人類的胚胎攜帶著祖先的尾巴,藤壺的生命初始階段印證了它的真正出身——卵生成在母親體內,並很快孵化出來,像一團團乳白色的雲朵傾入大海。如此微小柔弱的生命,存活的機率難以預知,唯有以數量取勝。英國動物學家希拉蕊·摩爾確信,在不足一千米長的海濱,每年繁育出的藤壺幼蟲,可以多達一百億隻。這些小生靈與所有其他甲殼綱動物的幼蟲都極度相似:降生時攜帶的卵黃囊為它們提供食物和滋養,也使它們懸浮在靠近海水表面的地方。隨著卵黃囊被消耗而縮小,小嬰兒開始在海水中緩慢下沉。它日漸長大,外表同時發生改變,生出遊泳的腿和一對甲殼,觸鬚的尖端也長出吸盤,準備找尋並吸附上此生的家園。

必須找到一個定居的地方,一個堅實的物體,生命才可能繼續。在海洋——這個星球上最大的流體世界中,沒有哪一隻藤壺能夠在漂泊中完成它的全部發育——這簡直類似於某種信仰,或者隱喻。沒有人知道這一設定的起因。為什麼一些人必須有信仰才能活下去,而另一些人並非如此?造物的設定從未給出理由。為什麼有的人福澤綿長,而有的人命運多舛?同樣沒有答案。這些在波浪中尋找家園的幼小藤壺,究竟有多少能夠按時完成它們的諾曼第登陸,又有多少註定消泯在茫茫浪濤之中?秒針嘀嗒,必須趕在停止鍵被按下之前,找到那個堅固的降落點。它可能是海邊的礁巖、漂浮在海上的一截枯木、烏龜的甲殼,甚至是鯨魚的尾鰭或下頜……不是每一個可供落腳的地方都適合定居,勵志讀本給出的榜樣也派不上用處。對小藤壺們來說,留給個體努力的空間是有限的,出生的地點,往往決定了這場找尋的最終結果。

如果條件允許,這些小嬰兒會用帶吸盤的觸鬚尖端一路拉扯著自己,在礁巖間往返巡視。它們像一個個選擇困難症患者,在長達一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裡,尋尋覓覓,走走停停,猶疑不決。水螅並非天敵,卻是共同食物的劫奪者;巖石表面覆蓋的黏滑植物薄膜也令人生厭……經過反覆的觀察、測評、篩選,最終促使它下定決心的,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來自藤壺群體的無聲召喚——它們釋放出某種神秘的化學物質,在海水中標示出一道明晰的路徑。所謂同氣相求,對藤壺們來說,群居將帶來繁衍的最大收益。決心下定,它將義無反顧,就此於方寸之地度過或長或短的餘生。

05

通常而言,我們習慣相信萬物皆有靈性,生命的智慧貫穿於種族的DNA中。小藤壺是否可以預測出各種宅基地的可靠程度,它們是否可以區分海龜的甲殼與座頭鯨的皮膚?在旁觀者看來,它們的定居決定有時下得過於草率——竟然常有藤壺將終身託付給一隻漂流瓶。作為海洋中的垃圾,在洋流的挾帶之下,漂流瓶可能很快被衝上海灘,隨之終止的,還有藤壺的一生。

或許,相對於古老的藤壺來說,漂流瓶出現的時間實在太短。最早的玻璃出現於五千年前,在此後的時光中,一直作為稀有的飾品存在,至近代才得以普及。而塑料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人類偶然發明出來,藤壺們還來不及將這兩種新事物納入它們的基因記憶。光滑的玻璃曲面,薄而充滿彈性的塑料瓶身,它們試探的觸鬚對之做出怎樣的解讀,我們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挑剔的小嬰兒一旦下定決心,就開始倒立著把自己粘在底基上,腿部豎起,整個身體開始一系列劇變,其過程相當於一隻毛蟲化蛹成蝶。只不過,掙脫繭殼的蝴蝶將獲得飛翔的自由,而藤壺則致力於建造一座小小的單人囚室。生命仿佛反向而行,卻同樣面臨性命攸關的時刻——稚齡的建築師立足未穩,必須時刻當心,萬一被流水衝走,一切都會前功盡棄。

然後,在十二個小時之內,完整的甲殼錐體形成了。區別於有柄藤壺(例如鵝頸藤壺),緻密藤壺們的殼實際上是一個上細下粗的六面體。這是億萬年來自然界演化的精粹,與蜂巢類似,相當於兩個等邊三角形交叉疊合在一起,再將六個頂點連接起來,以此原則構造的建築物,不僅節約建材,而且最是堅固。這個結實的堡壘約等於坦克的底座,上面的蓋板則由四張薄片組成,閉合時上下左右,無一絲裂縫。這微型的坦克沒有履帶,日夜不息的潮水,為它虛擬出隆隆行進之聲。

當潮水退卻,裸露出被藤壺覆蓋的岸邊礁巖——上面密布無數灰白色的小小圓錐,錐體的頂部是平的,看起來像一座座微小火山。四扇門組成的蓋板緊緊閉合,將水分鎖在甲殼裡面。鈣質的硬殼內部,形狀如小蝦般的粉色生物頭下腳上,終生保持倒立姿態。當潮水重新湧來,蓋板開啟,這隻小蝦腿上的羽狀附肢探入海水,濾取它的美食。陽光穿透清淺的海水,這些細小的、有節奏地舞蹈著的羽毛,它們微弱的陰影,在被浸沒的礁巖上四處閃爍,恍若微風拂過大地和樹林,篩碎一地陽光和樹影。

膽怯者才需要精心構築堅實的殼。在自己與世界之間,多重的安保措施往往由柔弱者創造發明。雖然在體外多設置了一道堡壘,但藤壺的小身體上披覆的幾丁質外殼,絲毫也不曾偷工減料。為此付出的能量是加倍的:與蝦蟹們一樣,藤壺也必須周期性地蛻掉它的緊身衣,換上大一號的新鎧甲。難題在於,如何一邊脫換緊身衣,一邊還能添磚加瓦,不斷擴建居所,以容納日漸長大的身體?——這是一項人類至今未能勘破的高難度工藝。或許,藤壺們擁有一套神秘的化學武器,在不停溶解房間內層的同時,又將新建材不間斷地添加到房間的外壁?雙重的安保意味著雙重的成本、雙重的勞作,以及,雙重的技藝。

但是每一種付出都有它的意義。牢固的矮錐體外形分散了波濤的力量,讓具有破壞力的海浪無害地流轉而去。錐體的基部由天然膠質牢牢固定在礁巖上,以致人類必須動用鋒利的刀子,才有可能把它撬下來。所以你看,這小個頭的物種創造了比它大得多的種族也無法完成的奇蹟,在危險的浪擊區成功生存並世代繁衍。如果一隻藤壺的生命沒有被意外終結,那麼它完全可以存活上三年五載。夏季直射的陽光奈何不了它們,冬日的嚴寒也無法對它們構成威脅和傷害。

06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於怎樣的考慮,一種生物決意放棄自由,甘願以囚徒的姿態生存於世?

一種說法是,在漫長的自然史上,生物的進化並沒有明確的方向。 這難道是說,包括人類在內,生物們變成今天的樣子,只是出於偶然? 當藤壺的某一位祖先偶然地在礁巖上擱淺,從而不得不定居下來,在此後的光陰裡,它究竟動用了怎樣的遊說天才,才能說服眾多的同類,共同建居於這相對狹仄的領地? 或者是,一場偶然的災難讓自由的藤壺遭受滅頂之災,只有擱淺定居者得以倖存? 對災難的記憶是否化身為對漂泊的恐懼,從此根植於生命的DNA? 又或者,在某一族類的基因中,天生就攜帶著被動的、避世的因子? ……變故發生的那一刻已消逝於時光的霧靄之間,這進化的謎團至今了無答案。

但還有隱約的暗示,來自它們神秘的遠親——外形像蝦的片腳類生物,生活於五千米以下的黑暗深海,身體幾乎是透明的,以此規避侵害。 這群膽小的隱身者,同時也是傑出的紡織家,可以將天然絲或海藻纖維編織成繭或者網狀。 織物完工,它們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躲在繭或者網中,僅從水流中獲取食物。 明明可以自由來去,但膽怯者選擇了作繭自縛——或許,這正是藤壺們的早期生活? 從漂泊到定居,從自由者到自我囚禁,其實存在著漫長的猶疑、權衡和過渡?

另一位遠親是生殖器碩大的介形蟲。 仿佛正是受到這位親戚的鼓舞,藤壺創造了生殖史上的奇蹟。 眾所周知,地球上最大的雄性生殖器官屬於鯨魚——一頭身長三十米的藍鯨,可以有一根三米長的陰莖,二者間的比例約為一比十。 人類的這項比值略遜一籌,平均為一比十三。 而藤壺,此項金氏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其陰莖伸展開來,可以達到體長的八倍之多。

面對如此巨大的雄性器官,即便是見多識廣的查爾斯·達爾文,也遏制不住內心的驚喜和震撼,他提筆寫道: 「長鼻形狀的陰莖進化得真奇妙。 」

是天生的傲人性器讓藤壺有了固著生活的資本? 還是,伴隨喪失自由帶來的繁衍危機,迫使生殖器官一再加長? 要知道,除了鵝頸藤壺外,其他種類的藤壺多為雌雄同體,也就是說,它們完全可以進行自我複製,像傳說中的女兒國子民,過一種無性生活,以飲水達成受孕。 但事實並非如此,為了保持種族的多樣性,藤壺們更喜歡依靠伸展的長陰莖打開繁衍通道,而非選擇省時省力的自體授精。

在農田灌溉系統中,水管越長,灌溉的面積就越大。 當藤壺大幅度搖擺著它的長陰莖,拚命向外噴灑精子,其鞭長所及的範圍,與基因傳承的概率成正比。 換言之,長陰莖者的後代更多,這種獎賞和鼓勵會讓獲獎者進一步發展它的優勢……但事情不只這樣簡單,水的世界布滿波濤和暗流,更長的陰莖也將面臨更大的阻力,以及被折斷的危險。 好奇的人類試驗者證明了生物的強大可塑性: 如果把藤壺從安寧的水域移入艱苦的環境中,那些更短小強壯的陰莖更能適應抵抗強勁的水流。 反之,從艱辛社區進入平靜處所,藤壺會讓它的粗短水管逐漸延伸,變成優雅修長的觸鬚——這個過程大約只需要五個月。 總的來說,艱辛和幸福對藤壺而言都算不了什麼,它們能屈能伸,生來就是訓練有素的現實主義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來自地獄的海鮮-鵝頸藤壺
    鵝頸藤壺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石縫中的貝類,一般很多鵝頸藤壺一簇一簇群生群長,擠附在石頭縫中,長年不移動,靠吃水中的微生物生長。它的頭部呈長柄狀附著在基部底上的藤壺類甲殼動物,具白色鈣質骨板,骨板開口邊緣為橙色。冬季的鵝頸藤壺最肥,單個的鵝頸藤壺不比大拇指粗多少,長約兩三寸,因為鵝頸藤壺太好吃,採摘量較大,所以現在數量比較少了。
  • 鯨蝨、藤壺、巨鯨背負著的「微世界」
    鯨就是它們的整個世界。這些乘客,幾乎是清一色的甲殼類動物。這也難怪,誰讓甲殼類是海洋世界總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類群之一呢?它們微小的身軀、多樣的生存方式,恰好可以利用好鯨身體上的各處不同的空間,讓鯨所負載的這個小小世界變得欣欣向榮。
  • 藤壺,礁石上的海鮮,鵝頸藤壺的替代品!
    藤壺一種十分小眾的美食,在北方的海域中生存很廣,渤海和黃海的礁石上就長著這些小海鮮,藤壺是一種價格相差很大的海鮮,常見的藤壺成片的生活在礁石上因為數量很多捕獲也很容易所以價格也很便宜很多人都喜歡直接生吃或者水煮以後食用,價格昂貴的就是藤壺中的明星海鮮了——鵝頸藤壺,也叫做龜爪、佛手螺是一種在國外十分昂貴的一款海鮮
  • 如果說傳統藤壺食用還較少,那麼鵝頸藤壺的食用就更多了
    白灼藤壺歐洲人對於鵝頸藤壺的做法則更為多樣,雖然看起來似乎未必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吧。。。。西紅柿燉水產總覺得好像是有黑暗料理的感覺......船殼上僅次於藤壺的就是牡蠣了,長久以來,牡蠣都是中西方美食,只是對於船舶而言,這也是個令人頭疼的生物。
  • 鵝頸藤壺怎麼吃? 鵝頸藤壺的正確吃法了解一下
    鵝頸藤壺怎麼吃? 鵝頸藤壺的正確吃法了解一下時間:2018-12-04 15:04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鵝頸藤壺怎麼吃? 鵝頸藤壺的正確吃法了解一下 鵝頸藤壺怎麼吃?鵝頸藤壺有很多別名,佛手螺、海雞腳、鬼爪螺、九爪螺但在中國他就叫做狗爪螺。
  • 為什麼藍鯨身上密密麻麻都是藤壺,而鯨鯊身上卻乾乾淨淨?
    為什麼藍鯨身上密密麻麻都是藤壺,而鯨鯊身上卻乾乾淨淨?大家都知道,藤壺是一種海洋生物都非常討厭的生物,因為它們會寄生在各類海洋生物的身上,通過吸取海洋生物身上的營養物質為生,很多生物也會因此而死亡,而我們今天要說的藍鯨就深受藤壺的迫害,身上基本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藤壺,但是非常奇怪的是,鯨鯊的體型和藍鯨是一樣大的,身上卻是乾乾淨淨的,這是為什麼呢?
  • 迷失的馬航與神秘的藤壺
    首先是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一條重要線索:這塊殘骸上附著了一種有柄目的藤壺,學名「澳新界茗荷」(Lepas australis),分布在南半球偏冷水域。由於藤壺的生長附著並非一朝一夕完成,它們最初的聚生地很可能就是墜機點。但法國和馬來西亞的兩位海洋學專家卻斷定,這種藤壺是經常大量群集在浮物表面的「茗荷」(Lepas anatifera),分布在攝氏18至20度的熱帶與副熱帶水域。
  • 同為海洋生物,人類保護了海龜,誰來保護藤壺?
    藤壺,海底的一種寄生生物。雌雄同體,繁殖能力極強。素來喜好附著在船板,巖石,以及其它海生物上面,並以它們的軀殼為家,生活繁衍。其中最易被寄生的,除了眾所周知的鯨魚,就是海龜。漁民將那隻被藤壺寄居滿了的海龜拉到了船板上,並用匕首幫它清理背殼上的藤壺。藤壺被鋒利的匕首一片片削下,殘肢斷臂被隨意的丟進海中。
  • 為什麼鯨鯊沒有藤壺寄生, 藍鯨身上卻密密麻麻都是藤壺、鯨蝨?
    鯨鯊,是體型最大的鯊魚,它們有著不輸於鯨魚的體型,但是相比於鯨魚,它們身上乾乾淨淨,沒有藤壺以及鯨蝨的寄生,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鯨魚為什麼會有鯨蝨和藤壺寄生在一些鯨魚身上,我們會看到它們的皮膚上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凸起物,這些凸起物就是令人討厭的藤壺。
  • 為什麼鯨鯊沒有藤壺寄生,藍鯨身上卻密密麻麻都是藤壺、鯨蝨?
    鯨鯊,是體型最大的鯊魚,它們有著不輸於鯨魚的體型,但是相比於鯨魚,它們身上乾乾淨淨,沒有藤壺以及鯨蝨的寄生,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鯨魚為什麼會有鯨蝨和藤壺寄生 在一些鯨魚身上,我們會看到它們的皮膚上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凸起物,這些凸起物就是令人討厭的藤壺。
  • 海邊出現沾滿異物的樹幹 一種名叫「鵝頸藤壺」的生物
    海邊出現沾滿異物的樹幹 一種名叫「鵝頸藤壺」的生物時間:2016-08-08 14:2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邊出現沾滿異物的樹幹 一種名叫鵝頸藤壺的生物 海邊出現沾滿異物的樹幹 靠近後才發現是美味 近日,一位在康沃爾海灘散步的英國男子發現沙灘上有一個造型奇特的樹幹,走近一看卻被眼前的景象嚇了個半死
  • 【太陽美食】最危險也是世上最美味的貝類:鵝頸藤壺
    想品嘗美味 得冒著生命危險取得採集鵝頸藤壺相當危險,它們只生長在海浪與巖石交會陡峭石壁縫隙中,而且靠近冰冷的海平面,也就是說漁人必須在漲潮前,垂降到峭壁底下,一邊避開海浪,一邊舉步維艱地穿越顛簸的礁石,冒著生命危險取下緊緊黏在石頭上的龜足。
  • 《怪物獵人世界》特產藤壺鮑魚在什麼地方 特產藤壺鮑魚位置一覽
    導 讀 怪物獵人世界特產藤壺鮑魚在哪,可能有一些玩家還不知道獲取位置,為此,下面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特產藤壺鮑魚位置,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 藤壺:雖然味美但卻是鯨魚的剋星!也讓廣大漁民苦不堪言!
    為人父母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孩子生下來後,生怕他/她會受到什麼傷害,哪怕皮膚上長了一些小小的東西都會心疼不已。鯨魚和我們一樣,都是哺乳動物,看著自己孩子的皮膚漸漸被藤壺、鯨蝨之類的傢伙爬滿,鯨魚媽媽的心情,大抵應該和我們也是一樣,異常心疼的吧?
  • 去海邊遊玩,不小心被藤壺劃傷了 巖石上密密麻麻的藤壺能吃嗎?
    如果藤壺可以吃的話,那麼我們就不用擔心在海邊無法生存了。深圳的海邊到處都是這種密密麻麻的藤壺。鵝頸藤壺藤壺首先是個動物,雖然我一直沒見他們有移動過的痕跡。常見的藤壺主要是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常常吸附在海邊溼潤的巖石上,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藤壺不僅僅吸附力極強,同時外表堅硬。有時候赤腳在巖石上,碰到了藤壺區域,總會被劃傷,鋒利無比。
  • 藤壺也是「技術宅」?「奴役」海綿和海龜,連鯨魚也不放過
    藤壺是海邊最常見的生物之一,但你可能不知道,藤壺雖然有著貝類的外表,但卻屬於不折不扣的甲殼動物——也就是說,藤壺和蝦蟹類的親緣關係更近,石灰質外殼只是一種迷惑性的「偽裝」。對海產養殖戶來說,藤壺會爭奪貽貝、牡蠣等貝類的附著基和養料,還會緊緊粘附在網上和管道的內壁,處理起來非常麻煩。對航海者來說,藤壺會附著在船艙底部,增加了航行阻力,自然也不受待見。
  • 鯊魚身上乾乾淨淨的,為什麼鯨魚身上有許多藤壺?
    如果你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就在海邊,你應該對一種甲殼動物相當熟悉,它就是藤壺。藤壺在許多沿海礁石上都有發現,在海洋漁業當中,藤壺危害很大,因為它不但會附著在漁船的底部,讓船隻航行速度降低,增加燃料消耗,還會影響儀器設備的正常工作。
  • 鯨魚滿身是瘡,原來是藤壺惹的禍,如何是好
    藤壺不能自主生存,需要附著在淺水區的礁石上,有的也附著在海洋動物身上,體型龐大的鯨魚就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棲息處,看到這裡有人或許就有疑問了,鯨魚整天都在海裡到處遊,海水一衝藤壺不就被海水給吞噬了嗎?經過進化,藤壺附著在鯨魚身上的時候就會釋放一種黏性物質,使得藤壺牢牢地粘在鯨魚身上,大片的藤壺像瘡一般觸目驚心。
  • 《全面戰爭三國》訓練有素特質怎麼樣 訓練有素特質效果一覽
    導 讀 《全面戰爭:三國》中的特質有很多,但是有些特質的效果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訓練有素特質就是一個,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訓練有素特質的效果是什麼
  • 藤壺:海洋中「最難」擺脫的寄生蟲
    它們的名字叫作藤壺,是一種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因為長相酷似馬的牙齒,又稱「馬牙」,人們對它最大的印象就是它的吸附能力極強,因此,藤壺也被公認為是海洋中「最難」擺脫的寄生物。為什麼藤壺喜歡在海龜和鯨魚等各種動物身上寄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