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存在很多未知的地點和現象,探索地球內部就像在深海中探索一樣,由於地球內部巨大的壓力和高溫使我們很難探索。科學家曾經使用地震儀來探索地底的世界,但這種探測僅是預測而已。物理學家認為,我們探索地球內部就如我們自己看身體內部的分子,完全找不到,看不到,探索不到,但是它卻是真實的存在。
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有兩個巨大的「腫瘤」,它們大如一個洲,高度相當於珠峰的百倍。
文章指出,在地幔底部附近兩個大陸大小的熱壓巖石團,它們被科學家稱為巨大低剪切波速度區(Large low-shear-velocity provinces,LLSVPs),因為地震波經過這些區域時會減慢速度,但地質學家通常只稱它們為「小塊或者斑點」。
通過3D模型,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這兩個「腫瘤」的形態和規模。它們中的部分結構,可能是沙礫的混合物。但科學家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密度,是高於周圍地幔物質還是更低。
這兩個斑點開始於地球表面數千英裡以下,在那裡地球的巖石下地幔與熔融的外核相接。低速切變區中有兩個位於太平洋和非洲下方,質量幾乎相當於地幔的十分之一。
地質學家表示,它們是地球內部最大的結構存在,但至今人們都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從何而來,存在了多久以及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
Doyeon Kim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透露,它們的真正體量可能比這還要龐大。
文章透露,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原本用以對恆星進行研究的新算法對地震波數據進行了處理。結果在原有區域的邊緣處,又發現了許多此前沒有發現的新切變區。其中一個位於南太平洋的新切變區寬度達到了1000千米,而夏夷威下方的切變區規模也比原本以為的要大。
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地球內部低速切變區的實際分布範圍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