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長出的「腫瘤」比預料的要大。
Doyeon Kim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地球內部,地幔和外地核的交界處,有許多龐大的神秘區域,如腫瘤般附著其上。科學家稱之為「大型低速切變區」,意為地震波通過它們時會明顯減速。
這些神秘區域最多能夠把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降低30%,區域邊緣溫度最高處的降速效應也最明顯。但人們對它們的本質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們極為龐大。
低速切變區中有兩個位於太平洋和非洲下方,質量幾乎相當於地幔的十分之一。假如它們在地球表面,那麼高度將是珠峰的百倍。
而據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透露,它們的真正體量可能比這還要龐大。
文章透露,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原本用以對恆星進行研究的新算法對地震波數據進行了處理。結果在原有區域的邊緣處,又發現了許多此前沒有發現的新切變區。其中一個位於南太平洋的新切變區寬度達到了1000千米,而夏夷威下方的切變區規模也比原本以為的要大。
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地球內部低速切變區的實際分布範圍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廣。
切變區和地質進程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繫。上地幔的熔巖羽流可能會從低速切變區吸取物質,而這些羽流正是地表火山的源頭。
但這只是一種理論。低速切變區的本質究竟為何,它會給地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目前仍是一個謎。
Doyeon Kim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參考] Scientists detect unexpected widespread structures near Earth's core, 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6/uom-sdu060520.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