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為了確定來自地球熔融內核及熔融內核上方固體地幔層之間邊界的回波,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地球物理學家分析了數千份地震波(就是穿過地球的聲波)的記錄,這些回波顯示出了一個不均質結構(在地核-地幔邊界的異常緻密、熾熱的巖石),而且其分布範圍比我們以前所認為的還要更加廣泛。
科學家並不確定這些結構的組成,以前的研究也只提供了有限的觀點。不過,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狀和範圍將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揭示這個在地球內部深處發生的地質過程。這一認識可能會為板塊構造的運作和地球的演化提供線索。
這項新的研究首次以這麼詳細的解析度提供了一個地核-地幔邊界的大範圍全面視圖。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6月12日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集中研究了太平洋盆地下傳播的地震波回波。他們的分析揭示了南太平洋火山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下面存在一個以前未知的地質結構,並表明夏威夷群島下面的地質結構比以前知道的要大得多。
UMD地質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論文的第一作者Doyeon Kim說:「通常研究只會一次關注幾個地核-地幔邊界回波,但通過同時觀察數千個回波,這次我們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向我們表明,地核-地幔邊界區域有很多結構可以產生這些回波,這是我們之前沒有意識到的,因為我們以前的視野很窄。」
地震在地表下產生的地震波可以傳播數千英裡,但當地震波遇到巖石密度、溫度或成分的變化時,它們就會改變速度、彎曲或散射,產生可以被探測到的回波。來自附近結構的回波會來得更快,而來自較大結構的回波則會更響亮。當這些回波到達不同地點的地震儀時,通過測量它們的傳播時間和振幅,科學家們就可以建立地表下隱藏巖石的物理特性模型。這個過程類似於蝙蝠用回波定位來描繪環境。
在這項研究中,Kim和他的同事們尋找一種被稱為橫波的特定地震波在地核-地幔邊界傳播時所產生的回波。在單次地震的記錄中(即所謂的地震記錄),衍射橫波的回波很難與隨機的噪音區分開來。但是同時觀察許多次地震的地震記錄就可以揭示出這些回波的相似性和模式,從而識別隱藏在數據中的回波。
利用一種名為Sequencer的機器學習算法,研究人員分析了7000次地震記錄,這些記錄屬於1990年至2018年間在太平洋盆地發生的數百次6.5級及以上的地震。Sequencer機器學習算法由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合著者開發,原本用於發現來自遙遠恆星和星系的輻射模式,但當這個算法應用在地震記錄時,該算法發現了大量的橫波回波。
Kim說「地球科學領域中的機器學習正在迅速發展,像Sequencer這樣的算法使我們能夠系統地探測地震回波,並對地幔底部的結構有新的了解,因為對於我們來說地幔底部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謎,」。
這項研究揭示了地核-地幔邊界結構的一些驚人之處。
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副教授、這項研究的合著者Vedran Lekic說:「我們在大約40%的地震波路徑中都發現了回波。這令人非常驚訝,因為我們原以為它們會更罕見一些,而這個發現意味著地核-地幔邊界的異常結構範圍要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廣泛得多。」
科學家們發現,在夏威夷下方的地核-地幔邊界上有一塊很大、密度很高的熱物質,它產生了獨特的響亮回波,這表明它比以前估計的還要大。這種被稱為超低速度帶(ULVZs, ultralow-velocity zones)的斑塊位於火山羽流的根部,在那裡熱巖石會從地核-地幔邊界區域升起,形成火山島。夏威夷下方的ULVZ是已知最大的斑塊。
這項研究還在馬克薩斯群島下發現了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ULVZ斑塊。
Lekic說:「發現馬克薩斯群島下面有這麼大的地質結構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我們以前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這真的很令人興奮,因為這表明Sequencer算法可以幫助我們以一種我們以前無法實現的方式來將地震記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聯繫起來。」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資料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6-scientists-unexpected-widespread-earth-core.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