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 孫樂琦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 (記者 鄭瑩瑩)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1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幕。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是舉世聞名的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197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本次展覽是拉斯科洞穴3號巡展首次登陸中國,展覽將於2018年2月28日落幕。
該展覽以洞穴傳奇的歷史為主線,通過5組真實大小的複製洞壁、4個栩栩如生的克羅馬農人雕像、17段生動有趣的影像等,結合互動遊戲和珍貴照片,引領觀眾走進拉斯科世界,與2萬年前的洞穴古人面對面,欣賞人類最早的藝術壯舉,了解科學家、史前人類學家和藝術家研究、保護並複製這些珍貴壁畫的過程。展覽通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克羅馬農人的生活。
11月1日,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 孫樂琦 攝
本次展覽的最大亮點是運用2000年獲得專利的「巖石塗層」新型複製技術,製作出了重量很輕、可以運往世界各地的複製石壁,重現了真實的拉斯科巖洞內景。5組1:1的新一代複製巖洞展示了包括《黑牛圖》、《交疊的野牛》、《井底畫》在內的5幅拉斯科壁畫代表作。此外,由知名藝術家伊莉莎白·戴恩斯為展覽專門創作了4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克羅馬農人雕像,還原了遠古先民飲食起居、著裝狩獵等方面的生活風貌。
在本展覽還原的洞穴內,觀眾可以欣賞到一幅長5米的《黑牛圖》,是拉斯科洞穴最為精彩和最富力度的形象之一,有學者稱其為「跳躍的牛」。這頭野牛線條簡練,整體塑造得強健有力,特別是那生動逼真的頭部,雖然只用單色塗繪,卻能完美地表現出逼真的動感效果,令現代人嘆為觀止。
11月1日,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 孫樂琦 攝
《交疊的野牛》描繪的是兩頭臀部相對的野牛,暗示著作為交配的前奏,動物會在夏季進行決鬥。拉斯科的畫家們使用了一些透視法則來顯示動物的攻擊性。牛身在前景部分顯得更有厚重感。較短的前肢營造了躍起的感覺。通過留白,將前景與後景分開。為了強調動感,前肢比後肢更肥大。
《井底畫》描繪了拉斯科洞穴壁畫中唯一的人類,展現了舉世聞名的人類最古老的場景:一頭野牛,從臀部至腹部被一根長矛刺中,腸子從腹下淌了出來,野牛轉首瞪著眼睛看著,在它的前面躺著一個受傷的人,旁邊是一根鳥形投擲器。可見剛剛經歷一場人獸搏鬥,兩敗俱傷。這幅畫運用了線條造型,用排線來體現牛毛,人物和鳥則是用線勾成符號式的簡潔形態。
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提涅克村的韋澤爾峽谷,是著名的石器時代洞穴壁畫。1940年,壁畫被4個玩耍的孩子發現。拉斯科洞穴壁畫的繪製時間大約是2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洞內總共有近1500個巖石雕刻和500餘幅繪畫。這些繪畫中有100多幅是動物繪畫,內容包括牛、馬、熊、狼、鹿、鳥與人。
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極高審美和智慧。該壁畫線條粗壯有力,氣勢宏偉,動態性極強。畫面已考慮構圖且色澤豔麗濃重,給人一種奔放有力生氣勃勃的感受。在藝術創造上,巖畫製作時巧妙地利用巖石的高低變化與雕、畫結合等不同手法,使畫面具有立體效果。
11月1日,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 孫樂琦 攝
1948年,拉斯科洞穴正式對外開放,隨後慕名前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法國政府於1963年關閉了原始洞穴,並陸續製作了拉斯科2、3、4號。其中可移動的拉斯科3號從2012年開始全球巡展,這也是全球觀眾唯一能夠接近拉斯科洞穴壁畫的機會。目前該展已經陸續在法國、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士、韓國、日本等國巡展。
本展覽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上海科技館主辦,並得到了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及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支持。出於參觀效果和保護展品的考慮,展廳內限流200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