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7-11-01 12:56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市民有機會觀賞「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了。
11月1日上午,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拉斯科洞穴壁畫是舊石器時代壁畫,197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本次展覽是拉斯科洞穴3號巡展首次登陸中國。出於參觀效果和保護展品的考慮,展廳內限流200人。展覽將於2018年2月28日落幕。
觀眾在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展上參觀壁畫。展覽以洞穴傳奇的歷史為主線,通過5組1:1的新一代複製洞壁、知名藝術家伊莉莎白·戴恩斯創作的4座克羅馬農人雕像、17段生動有趣的影像等,結合互動遊戲和珍貴照片,與2萬年前的洞穴古人面對面,感受克羅馬農人的真實生活。
複製洞壁是運用2000年獲得專利的「巖石塗層」新型複製技術,複製出的重量很輕的石壁。包括《黑牛圖》、《交疊的野牛》、《井底畫》等5幅拉斯科壁畫代表作。這也是該展覽的一大亮點。
其中,《黑牛圖》是拉斯科洞穴最為精彩和最富力度的形象之一,有學者稱其為「跳躍的牛」。這頭野牛線條簡練,整體塑造得強健有力,特別是生動逼真的頭部,雖然只用單色塗繪,卻能完美地表現出逼真的動感效果。
《交疊的野牛》描繪的是兩頭臀部相對的野牛,暗示著作為交配的前奏,動物會在夏季進行決鬥。拉斯科的畫家們使用了一些透視法則來顯示動物的攻擊性。牛身在前景部分顯得更有厚重感。較短的前肢營造了躍起的感覺。通過留白,將前景與後景分開。為了強調動感,前肢比後肢更肥大。
《井底畫》描繪了拉斯科洞穴壁畫中唯一的人類,展現了舉世聞名的人類最古老的場景:一頭野牛,從臀部至腹部被一根長矛刺中,腸子從腹下淌了出來,野牛轉首瞪著眼睛看著,在它的前面躺著一個受傷的人,旁邊是一根鳥形投擲器。可見剛剛經歷一場人獸搏鬥,兩敗俱傷。這幅畫運用了線條造型,用排線來體現牛毛,人物和鳥則是用線勾成符號式的簡潔形態。
11月1日,在上海科技館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展上展出的克羅馬農人雕像。拉斯科洞穴壁畫,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提涅克村的韋澤爾峽谷,是著名的石器時代洞穴壁畫。1940年,壁畫被4個玩耍的孩子發現。
拉斯科洞穴壁畫的繪製時間大約是2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洞內總共有近1500個巖石雕刻和500餘幅繪畫。這些繪畫中有100多幅是動物繪畫,內容包括牛、馬、熊、狼、鹿、鳥與人。
1948年,拉斯科洞穴正式對外開放,隨後慕名前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法國政府於1963年關閉了原始洞穴,並陸續製作了拉斯科2、3、4號。其中可移動的拉斯科3號從2012年開始全球巡展,這也是全球觀眾唯一能夠接近拉斯科洞穴壁畫的機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拉斯科洞穴壁畫,石器時代,上海科技館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