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最大的國家,從熱帶到寒溫帶,從溼潤區到乾旱區,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完全,峰、林、山、谷、湖、石、瀑、泉、潭……幾乎集合了所有天然景象元素,或壯麗、或俊美,或峻峭、或幽深,令文人留戀,讓科學家痴迷,是造物主送給我國人的最美禮物。
廣布在我國大地的喀斯特地貌,溶出了絕美風景,也溶出了文明與詩意。
喀斯特地貌,以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國,廣西桂林就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區。供圖/圖蟲構思
喀斯特,水刻畫大地上貌
喀斯特即巖溶,是水遇見可溶性巖石,發展到一定階段構成的一系列地貌。
數億萬年前,比現在的太平洋還大的古地中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區域。我國的大部分區域還是一片汪洋,很多海洋生物的鈣質骨骼與其他碳酸鹽類物質不斷堆積,海底構成了厚厚的碳酸鹽巖巖層。直到距今數千萬年前,古地中海從我國南邊退去,海底抬升為陸地,我國境內由此遍及深厚的碳酸鹽巖。
在我國南邊喀斯特區域數以萬計的巖洞中,我們可以看到地層中的碳酸鹽巖。拍攝/李晉
當這些可溶的碳酸鹽巖遇見流水,喀斯特地貌就呈現了。
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遠比我們印象中廣泛。在溫暖多雨的南邊區域,每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雨水從九霄之上傾盆而下,持續數千年衝刷大地,肆意溶蝕山巖,刻畫出國際上規模最大、最壯麗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北方區域的降水量遠不如南邊,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因為巖石的裂隙可以吸收較多的降水,地下水衝蝕出小型溶鬥,有許多巖溶泉出露。
而在乾旱的西部區域,因地表植被貧乏,雨水可敏捷由裂隙進入地下,構成巖洞。特別是在崑崙山區域,冰川及冰融水產生侵蝕效果,灰巖表面分布著溶蝕溝紋和雨痕等小型溶蝕現象。
經歷千百年流水的衝刷溶蝕,石林、峰叢、天坑、天生橋、鈣華、巖洞……雄奇多彩,峻峭多變的喀斯特景象由此誕生。
喀斯特地貌與流水關係密切,呈現不同景象,有時候天坑、巖洞、峰叢會共同呈現。拍攝/姚啟榮
喀斯特,多少風景在其間?
最溫順的水在時間的加持下,在堅固的巖層上溶蝕出凹槽,留下了峻峭的石芽,常高達數十米,一叢叢分布在廣袤的巖層上,遠看猶如萬千「巖石森林」,這便是我國喀斯特地貌中聲名赫赫的石林。
石林首要分布在我國南邊,多見於雲南、貴州、湖南、重慶,據不完全統計,數量可達40處以上。在雲南路南,高大的石灰巖柱崢嶸多姿,劍狀、柱狀、蘑菇狀、塔狀……不同發育階段的石林形狀應有盡有,氣勢澎湃,猶如戰士列陣,構成了一幅喀斯特石林全景圖。
▲雲南石林以其發育演化的陳舊性、複雜性、多期性和珍稀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遺產名錄。供圖/圖蟲構思
高達數十米的石林已經是奇觀,而高達數百米的石峰連綿一片,更是動人心魄。溼熱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區域,年降水量高達1500毫米,地表河網縱橫,水流在均勻厚度達10千米的碳酸鹽巖層上,切開出千峰萬仞,群山屹立的喀斯特峰林與峰叢,兼具絢麗和俊美。
如果山與山之間還有基座相連,就被稱為「峰叢」。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的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就是由5000多座800米-1000米的石山組成,山峰之間基座相連,是國際上密度最大、發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放眼望去,重巒疊嶂,凹凸參差,層層相疊,氣勢非常恢弘。
七百弄的首要地質遺址為高峰叢深凹地,所構成的山海奇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供圖/圖蟲構思
當流水徹底溶蝕山與山之間的基座,峰叢就會演變為散落的峰林。貴州興義市的萬峰林,以萬座奇美的山巒組成了我國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並且根據峰林的形狀,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景象各異。明代徐霞客遊歷至此刻,不由讚嘆:「叢立之峰,澎湃數千裡,為西南奇勝。"
水切出了群山,也切出幽深險惡的喀斯特峽谷。峰叢遍及的喀斯特區域,大江洪流持之以恆衝刷巖壁,終究山向水妥協讓出路途。就如同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筆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發育出典型的高山峽谷喀斯特地貌,壯闊深邃,以「雄、奇、險、秀」聞名。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被喻為大天然造就的「天然畫廊」。拍攝/鄭雲峰
地表的絢麗山河之下,還有奇險綺麗的地下國際。流水沿著縫隙和空泛不斷侵入碳酸鹽巖內部,滴水可穿石,那麼潺潺流水更能「吃掉」這些看似堅固的巖石,於是地下河、巖洞、鐘乳石便呈現了……
地質學上將地下河界說為在巖溶發育區域沒入地表以下,沿地下巖洞和裂隙而流的河流。本來流水僅僅沿著巖層細小的裂隙活動,可是隨著水與碳酸鹽之間的化學互動,裂隙逐漸擴展,日積月累終究構成了地下河。僅在我國的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已經發現了超越2000條地下河,如同樞紐般從偏僻的西南一路彎曲到人口稠密的中部,帶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廣西的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坐落雲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具有國際上已發現最大的地下河體系——地蘇地下河,匯水面達1000多平方千米,把地層溶蝕得千瘡百孔,在地底下錯綜複雜,奔淌不息。在洪水期的時候,甚至會湧向地表,構成季節性的河流,等落潮時又消失在地底下。
地蘇地下河有時會顯露地上,構成地上的季節性河流。供圖/圖蟲構思
地下水鍥而不捨地在碳酸鹽層探究,因為巖層各部分的構成成分有所不同,因此被侵蝕的程度也有不同。水流會在尤其易溶的當地造出一個個空泛,這就是巖洞。在我國,喀斯特巖洞數量可達數十萬個,長度大於10千米的巨型巖洞就有20個以上。其間坐落貴州遵義的雙河巖洞群,相連總長度超越200千米,並且全洞長度至今仍在不斷探測中。
有了巖洞,鐘乳石也就不遠了。地下水流溶解了碳酸鹽巖,在巖洞的頂部向下滴落時,碳酸鹽再次析出並沉積,構成了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芽、鍾旗……當他們組合在一起,就有了「樹林」、「獅子」「珠簾」等不同造型,構造出綺麗多變的地下喀斯特景象。
地下河、巖洞和鐘乳石總是結伴呈現,其間鐘乳石的造型可謂是千姿百態。拍攝/李晉
當巖洞不斷被侵蝕,終究剩下的巖壁無法支撐洞頂,坍塌隨之而來,孕育了一個極為壯麗的喀斯特景象——天坑。地質學家朱學穩先生在2001年提出了「天坑」的概念——從地下通向地上,四周巖壁關閉而峭立,平面寬度與深度大於百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銜接的一種喀斯特負地勢。
因為天坑特別宏大、險惡、壯美,一眼望去仿佛通向了大地深處的另一個國際,讓人無法按捺探究的願望。例如在重慶奉節的小寨天坑,深達666米,是目前已知全球最深的天坑。要知道,我國第一樓房上海中心大廈高度也不過632米,可見大天然的巧奪天工。
站在小寨天坑的坑底昂首俯視,只見藍天好像一輪圓月,頗有「管中窺豹」之感。供圖/圖蟲構思
當地下河與巖洞的頂板崩塌後,有時候還會構成天生橋——殘留部分的兩端與地上銜接,中心懸空而成橋狀。人類造橋,是為了過河;大天然造橋,卻是為了讓流水通過。
廣西柳州鹿寨的香橋,就被地質學家以天生橋典範收入《巖溶學詞典》,它橫跨河的兩岸,周圍綠樹盤繞,橋下掛著各種形狀的鐘乳石,當和風掠過水麵,天生橋的影子輕輕起浮,見證著千百年這片山地怎麼被流水雕琢成今天的美景。
洛江川流不斷,穿山劈石,靠著自己的實力衝刷出了天生橋。拍攝/陳碧信
流水溶蝕了層巒疊嶂、巖洞天坑,刻畫了立體的大地景象,可是被溶解了的碳酸鹽成分又何去何從?鈣華給了我們答案。富含碳酸鹽成分的水在漫流時,逸出了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便在水底堆積,構成了繽紛多彩的鈣華灘、鈣華池、鈣華瀑、鈣華堰塞湖等,分布在我國西南的岷山、邛崍山、貢嘎山、哈巴雪山、香格裡拉等地,發明出無數神仙秘境。
聞名的九寨溝,就是鈣華景象的代表作之一。九寨溝內的孔雀河,河水澄澈見底,沿途流經大大小小的海子,碳酸鹽不斷堆積在巖石、水底和植物上,構成了一個個碧波盈盈的鈣華池,猶如珠串般套嵌相連,還會因為表面生長著不同的微生物,呈現出不一樣的顏色,如夢如幻。
九寨溝的鈣華色彩繽紛,將泉、瀑、河、灘和海子,造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供圖/圖蟲構思
除此之外,喀斯特地貌還包含溶溝、豎井、溶蝕凹地、溶蝕谷地、天窗等等。大天然發明了奇特風景,人又和這些風景產生了哪些互動呢?
山水之間,詩意無限
在我國南邊,天然發明了喀斯特地貌,人適應天然並寓居其間,文明就此誕育。
在峰巒迭起的喀斯特區域,人們依山而居。這裡不如平原與盆地富饒,出產糧食只能靠石縫和碎石中一層薄薄的土壤,耕耘終年遭到水土流失的困擾。
人並未屈服於環境,而是以勞動發明安居之地——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石灰巖山都是石頭,那就從山腳背上來一筐筐土;水容易滲入地下,那就在臺地邊緣層層堆壘堤堰,把雨水阻攔在一階階的田地上。從廣西、貴州到雲南,高山梯田成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最美的一道人工風景,哺育了千百年來多少子民。
就像是聞名遐邇的哈尼梯田,誕生於雲南哀牢山的東南段。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哈尼族的史詩唱道:「黑黑的石頭像黑夜籠罩,古怪的巨石不計其數,壘成了奇特高聳的高山……」在數百年適應土地的過程中,哈尼族公民耕出了無數座高達上百級的「田山」,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麗。
梯田實際上是當地世居民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技能,適應天然惡劣條件的偉大發明。拍攝/陸江濤
當寓居在喀斯特區域的人們可以滿意最基本的糧食需求,寨子便順勢而起,集合的人多了,便有了古鎮。如果說江南的古鎮依水而起,那麼西南的古鎮常常與山相伴。
廣西賀州的黃姚古鎮,興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仍完好保存著300多座明清修建。這裡是南嶺的餘脈地點,遍及巖溶凹地、峰林和峰叢,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為田少地貴,山腳下地勢狹窄、凹凸不平,又遍及石頭,黃姚人就依山就勢,將房子層層地建在石坡上,將不利的地勢轉化為特別的修建布局,江水盤繞,亭臺樓閣,把詩意隱藏在隱秘的喀斯特峰林之中。
黃姚古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奇峰林立,巖洞幽深,清溪盤繞,民居聚在石坡上。拍攝/趙福珠
在桂林這座城,喀斯特地貌的山水之美更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桂林城在峰林之中,它的周邊鑲嵌著高聳絢麗的喀斯特峰叢,有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普陀山、月牙山、穿山、隱山、象鼻山等城中孤山數十處。風採瀟灑的灕江從萬峰中彎曲而過,青山綠水影子相映,呈現出「江作青羅帶,山為碧玉簪」、「幾程灕江水,萬點桂山尖」的畫中有詩。
山水與城市的約會,離不開人的效果。當貓兒山發源的灕江夾帶著泥沙甚至巨礫,在山峰之間溶蝕出一片片平地,遠道而來的中原人開始建起鱗次櫛比的修建,與亭亭玉立的峰林相依相偎。宋代今後,桂林甚至一度成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聲稱「西南會府」,文人士大夫慕名前來,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絕唱。文明,就在山水間孕育傳達。
水與山之間的探究、磨合與共融發明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人與山水之間的相遇孕育了畫中有詩,在億年,萬年,千年間醞釀了說不完的故事。喀斯特地貌在此而生,默默改變地表,刻畫景象,影響並融入到人們的生活。
今天的桂林,街道修建與峰林峰叢天然景象調和相伴,城郭盡在萬山中。供圖/圖蟲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