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喀斯特:上天入地,風光無限

2021-01-12 馬娟說文化

我國是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最大的國家,從熱帶到寒溫帶,從溼潤區到乾旱區,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完全,峰、林、山、谷、湖、石、瀑、泉、潭……幾乎集合了所有天然景象元素,或壯麗、或俊美,或峻峭、或幽深,令文人留戀,讓科學家痴迷,是造物主送給我國人的最美禮物。

廣布在我國大地的喀斯特地貌,溶出了絕美風景,也溶出了文明與詩意。

喀斯特地貌,以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國,廣西桂林就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區。供圖/圖蟲構思

喀斯特,水刻畫大地上貌

喀斯特即巖溶,是水遇見可溶性巖石,發展到一定階段構成的一系列地貌。

數億萬年前,比現在的太平洋還大的古地中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區域。我國的大部分區域還是一片汪洋,很多海洋生物的鈣質骨骼與其他碳酸鹽類物質不斷堆積,海底構成了厚厚的碳酸鹽巖巖層。直到距今數千萬年前,古地中海從我國南邊退去,海底抬升為陸地,我國境內由此遍及深厚的碳酸鹽巖。

在我國南邊喀斯特區域數以萬計的巖洞中,我們可以看到地層中的碳酸鹽巖。拍攝/李晉

當這些可溶的碳酸鹽巖遇見流水,喀斯特地貌就呈現了。

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遠比我們印象中廣泛。在溫暖多雨的南邊區域,每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雨水從九霄之上傾盆而下,持續數千年衝刷大地,肆意溶蝕山巖,刻畫出國際上規模最大、最壯麗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北方區域的降水量遠不如南邊,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因為巖石的裂隙可以吸收較多的降水,地下水衝蝕出小型溶鬥,有許多巖溶泉出露。

而在乾旱的西部區域,因地表植被貧乏,雨水可敏捷由裂隙進入地下,構成巖洞。特別是在崑崙山區域,冰川及冰融水產生侵蝕效果,灰巖表面分布著溶蝕溝紋和雨痕等小型溶蝕現象。

經歷千百年流水的衝刷溶蝕,石林、峰叢、天坑、天生橋、鈣華、巖洞……雄奇多彩,峻峭多變的喀斯特景象由此誕生。

喀斯特地貌與流水關係密切,呈現不同景象,有時候天坑、巖洞、峰叢會共同呈現。拍攝/姚啟榮

喀斯特,多少風景在其間?

最溫順的水在時間的加持下,在堅固的巖層上溶蝕出凹槽,留下了峻峭的石芽,常高達數十米,一叢叢分布在廣袤的巖層上,遠看猶如萬千「巖石森林」,這便是我國喀斯特地貌中聲名赫赫的石林。

石林首要分布在我國南邊,多見於雲南、貴州、湖南、重慶,據不完全統計,數量可達40處以上。在雲南路南,高大的石灰巖柱崢嶸多姿,劍狀、柱狀、蘑菇狀、塔狀……不同發育階段的石林形狀應有盡有,氣勢澎湃,猶如戰士列陣,構成了一幅喀斯特石林全景圖。

▲雲南石林以其發育演化的陳舊性、複雜性、多期性和珍稀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遺產名錄。供圖/圖蟲構思

高達數十米的石林已經是奇觀,而高達數百米的石峰連綿一片,更是動人心魄。溼熱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區域,年降水量高達1500毫米,地表河網縱橫,水流在均勻厚度達10千米的碳酸鹽巖層上,切開出千峰萬仞,群山屹立的喀斯特峰林與峰叢,兼具絢麗和俊美。

如果山與山之間還有基座相連,就被稱為「峰叢」。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的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就是由5000多座800米-1000米的石山組成,山峰之間基座相連,是國際上密度最大、發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放眼望去,重巒疊嶂,凹凸參差,層層相疊,氣勢非常恢弘。

七百弄的首要地質遺址為高峰叢深凹地,所構成的山海奇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供圖/圖蟲構思

當流水徹底溶蝕山與山之間的基座,峰叢就會演變為散落的峰林。貴州興義市的萬峰林,以萬座奇美的山巒組成了我國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並且根據峰林的形狀,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景象各異。明代徐霞客遊歷至此刻,不由讚嘆:「叢立之峰,澎湃數千裡,為西南奇勝。"

水切出了群山,也切出幽深險惡的喀斯特峽谷。峰叢遍及的喀斯特區域,大江洪流持之以恆衝刷巖壁,終究山向水妥協讓出路途。就如同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筆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發育出典型的高山峽谷喀斯特地貌,壯闊深邃,以「雄、奇、險、秀」聞名。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被喻為大天然造就的「天然畫廊」。拍攝/鄭雲峰

地表的絢麗山河之下,還有奇險綺麗的地下國際。流水沿著縫隙和空泛不斷侵入碳酸鹽巖內部,滴水可穿石,那麼潺潺流水更能「吃掉」這些看似堅固的巖石,於是地下河、巖洞、鐘乳石便呈現了……

地質學上將地下河界說為在巖溶發育區域沒入地表以下,沿地下巖洞和裂隙而流的河流。本來流水僅僅沿著巖層細小的裂隙活動,可是隨著水與碳酸鹽之間的化學互動,裂隙逐漸擴展,日積月累終究構成了地下河。僅在我國的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已經發現了超越2000條地下河,如同樞紐般從偏僻的西南一路彎曲到人口稠密的中部,帶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廣西的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坐落雲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具有國際上已發現最大的地下河體系——地蘇地下河,匯水面達1000多平方千米,把地層溶蝕得千瘡百孔,在地底下錯綜複雜,奔淌不息。在洪水期的時候,甚至會湧向地表,構成季節性的河流,等落潮時又消失在地底下。

地蘇地下河有時會顯露地上,構成地上的季節性河流。供圖/圖蟲構思

地下水鍥而不捨地在碳酸鹽層探究,因為巖層各部分的構成成分有所不同,因此被侵蝕的程度也有不同。水流會在尤其易溶的當地造出一個個空泛,這就是巖洞。在我國,喀斯特巖洞數量可達數十萬個,長度大於10千米的巨型巖洞就有20個以上。其間坐落貴州遵義的雙河巖洞群,相連總長度超越200千米,並且全洞長度至今仍在不斷探測中。

有了巖洞,鐘乳石也就不遠了。地下水流溶解了碳酸鹽巖,在巖洞的頂部向下滴落時,碳酸鹽再次析出並沉積,構成了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芽、鍾旗……當他們組合在一起,就有了「樹林」、「獅子」「珠簾」等不同造型,構造出綺麗多變的地下喀斯特景象。

地下河、巖洞和鐘乳石總是結伴呈現,其間鐘乳石的造型可謂是千姿百態。拍攝/李晉

當巖洞不斷被侵蝕,終究剩下的巖壁無法支撐洞頂,坍塌隨之而來,孕育了一個極為壯麗的喀斯特景象——天坑。地質學家朱學穩先生在2001年提出了「天坑」的概念——從地下通向地上,四周巖壁關閉而峭立,平面寬度與深度大於百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銜接的一種喀斯特負地勢。

因為天坑特別宏大、險惡、壯美,一眼望去仿佛通向了大地深處的另一個國際,讓人無法按捺探究的願望。例如在重慶奉節的小寨天坑,深達666米,是目前已知全球最深的天坑。要知道,我國第一樓房上海中心大廈高度也不過632米,可見大天然的巧奪天工。

站在小寨天坑的坑底昂首俯視,只見藍天好像一輪圓月,頗有「管中窺豹」之感。供圖/圖蟲構思

當地下河與巖洞的頂板崩塌後,有時候還會構成天生橋——殘留部分的兩端與地上銜接,中心懸空而成橋狀。人類造橋,是為了過河;大天然造橋,卻是為了讓流水通過。

廣西柳州鹿寨的香橋,就被地質學家以天生橋典範收入《巖溶學詞典》,它橫跨河的兩岸,周圍綠樹盤繞,橋下掛著各種形狀的鐘乳石,當和風掠過水麵,天生橋的影子輕輕起浮,見證著千百年這片山地怎麼被流水雕琢成今天的美景。

洛江川流不斷,穿山劈石,靠著自己的實力衝刷出了天生橋。拍攝/陳碧信

流水溶蝕了層巒疊嶂、巖洞天坑,刻畫了立體的大地景象,可是被溶解了的碳酸鹽成分又何去何從?鈣華給了我們答案。富含碳酸鹽成分的水在漫流時,逸出了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便在水底堆積,構成了繽紛多彩的鈣華灘、鈣華池、鈣華瀑、鈣華堰塞湖等,分布在我國西南的岷山、邛崍山、貢嘎山、哈巴雪山、香格裡拉等地,發明出無數神仙秘境。

聞名的九寨溝,就是鈣華景象的代表作之一。九寨溝內的孔雀河,河水澄澈見底,沿途流經大大小小的海子,碳酸鹽不斷堆積在巖石、水底和植物上,構成了一個個碧波盈盈的鈣華池,猶如珠串般套嵌相連,還會因為表面生長著不同的微生物,呈現出不一樣的顏色,如夢如幻。

九寨溝的鈣華色彩繽紛,將泉、瀑、河、灘和海子,造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供圖/圖蟲構思

除此之外,喀斯特地貌還包含溶溝、豎井、溶蝕凹地、溶蝕谷地、天窗等等。大天然發明了奇特風景,人又和這些風景產生了哪些互動呢?

山水之間,詩意無限

在我國南邊,天然發明了喀斯特地貌,人適應天然並寓居其間,文明就此誕育。

在峰巒迭起的喀斯特區域,人們依山而居。這裡不如平原與盆地富饒,出產糧食只能靠石縫和碎石中一層薄薄的土壤,耕耘終年遭到水土流失的困擾。

人並未屈服於環境,而是以勞動發明安居之地——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石灰巖山都是石頭,那就從山腳背上來一筐筐土;水容易滲入地下,那就在臺地邊緣層層堆壘堤堰,把雨水阻攔在一階階的田地上。從廣西、貴州到雲南,高山梯田成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最美的一道人工風景,哺育了千百年來多少子民。

就像是聞名遐邇的哈尼梯田,誕生於雲南哀牢山的東南段。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哈尼族的史詩唱道:「黑黑的石頭像黑夜籠罩,古怪的巨石不計其數,壘成了奇特高聳的高山……」在數百年適應土地的過程中,哈尼族公民耕出了無數座高達上百級的「田山」,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麗。

梯田實際上是當地世居民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技能,適應天然惡劣條件的偉大發明。拍攝/陸江濤

當寓居在喀斯特區域的人們可以滿意最基本的糧食需求,寨子便順勢而起,集合的人多了,便有了古鎮。如果說江南的古鎮依水而起,那麼西南的古鎮常常與山相伴。

廣西賀州的黃姚古鎮,興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仍完好保存著300多座明清修建。這裡是南嶺的餘脈地點,遍及巖溶凹地、峰林和峰叢,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為田少地貴,山腳下地勢狹窄、凹凸不平,又遍及石頭,黃姚人就依山就勢,將房子層層地建在石坡上,將不利的地勢轉化為特別的修建布局,江水盤繞,亭臺樓閣,把詩意隱藏在隱秘的喀斯特峰林之中。

黃姚古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奇峰林立,巖洞幽深,清溪盤繞,民居聚在石坡上。拍攝/趙福珠

在桂林這座城,喀斯特地貌的山水之美更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桂林城在峰林之中,它的周邊鑲嵌著高聳絢麗的喀斯特峰叢,有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普陀山、月牙山、穿山、隱山、象鼻山等城中孤山數十處。風採瀟灑的灕江從萬峰中彎曲而過,青山綠水影子相映,呈現出「江作青羅帶,山為碧玉簪」、「幾程灕江水,萬點桂山尖」的畫中有詩。

山水與城市的約會,離不開人的效果。當貓兒山發源的灕江夾帶著泥沙甚至巨礫,在山峰之間溶蝕出一片片平地,遠道而來的中原人開始建起鱗次櫛比的修建,與亭亭玉立的峰林相依相偎。宋代今後,桂林甚至一度成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聲稱「西南會府」,文人士大夫慕名前來,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絕唱。文明,就在山水間孕育傳達。

水與山之間的探究、磨合與共融發明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人與山水之間的相遇孕育了畫中有詩,在億年,萬年,千年間醞釀了說不完的故事。喀斯特地貌在此而生,默默改變地表,刻畫景象,影響並融入到人們的生活。

今天的桂林,街道修建與峰林峰叢天然景象調和相伴,城郭盡在萬山中。供圖/圖蟲構思

相關焦點

  • 我國最長壽的城市,到處都是喀斯特風光,網友:把家搬到這兒來
    喜歡旅遊的朋友總是想把所有能夠看到的風景盡收眼底,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風情。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從海洋到沙漠,從平原到高原,各種旅遊資源在世界上可謂是最豐富的的國度之一了。過去由於基礎設施和交通的不便,許多隱藏在秘境中的風光都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個自然風光旖旎、人文風情豐富的最宜居的城市——河池。為什麼說河池?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多少?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 中國十大最美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嗎?
    特殊的喀斯特地貌、60萬畝連片油菜花花海、"一目十瀑"的九龍瀑布群、多依河的田園風光和魯布革三峽的峽湖景觀和尚未開放的古生物化石群,共同造就了羅平雄、險、奇、幽、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加上濃鬱的布依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璀璨的人文景觀,使得羅平成為雲南省旅遊環線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自然之旅"的一個好地方。
  • 造山運動形成的大裂谷,喀斯特風光讓人驚豔,曾有北京奧運選拔賽
    說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喀斯特地貌必定是其中之一,這個由於流水對可溶性巖石侵蝕加上重力等綜合作用而形成的神奇地貌,雖然在我國廣泛分布,但是每每看到都會覺得十分震撼。而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國內的黔滇等省區,最近正好自駕貴州,怎麼能錯過這一奇觀呢?
  • 喀斯特、丹霞、雅丹都是啥
    1.概述從剛才的兩道題中就能看出來,喀斯特是一個外來詞的音譯,是歐洲學者在研究「石灰巖溶蝕作用及其地貌」的時候提出來的。所以,喀斯特地貌是由於水的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又稱巖溶地貌。比如咱們第一道題中提到的「桂林山水」,就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博物館。其實之前我很不理解,為啥子水流的溶蝕作用會形成天坑,後來查了才知道,原來是形成溶洞後,溶蝕作用加大,溶洞坍塌了,所以變成了「天坑」。
  • 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區,為何世界喀斯特地貌看這裡
    喀斯特一詞源自於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喀斯特地貌」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而喀斯特地貌又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此地而得名。喀斯特地貌在全球的喀斯特分布地區中,中國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可以說是獨具特色,壯美雄壯,複雜、多元。
  • 廣西喀斯特,究竟藏了什麼驚天的秘密?
    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中國分省地圖—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部監製)它獲得諸多讚譽,比如「中國水電之鄉」南丹縣位於河池市內,雲貴高原南緣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物產豐茂、自然風光秀麗居人亦甚稠所稱巴坪哨,亦一方之沃壤也」來形容河池南丹縣巴平村田園的如畫風光
  •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這便是十裡畫廊的由來,而創造了一幅幅神奇畫作的偉大畫家,便是大自然,如果要給這些畫家們劃分出一個藝術流派,那一定非「喀斯特地貌」派莫屬。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 雲南石林-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四大旅遊勝地之一,你有去過嗎
    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區廣,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份。喀斯特地貌對於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但是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觀,卻又是人類另一種寶貴的財富。和北京故宮,桂林山水,西安兵馬俑一起稱為中國四大旅遊勝地。石林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而聞名於世。
  • 我國最出名的6大溶洞,去了才知道喀斯特地貌的魅力
    說起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到溶洞。在地理說中是這樣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的巖石(一般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包含地表和地下,也稱巖溶地貌。溶洞就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空間,是石灰巖中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長期作用下轉換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氫鈣。化學式:CaCO3+H2O+CO2=Ca(HCO3)2。
  • 帶你領略那些仙境般的喀斯特地貌
    是中國西南三大卡斯特的地貌之一,堪稱一座「中國錐形喀斯特博物館」。雲南羅平峰林 羅平峰林,位於雲南省東部,歷史悠久,山奇水秀:境內深溝峽谷縱橫,盆嶺相間,碳酸鹽巖廣布,是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觀。這裡巖溶地貌突出,盆嶺相間,峰巒疊嶂,陽光下那錐狀的山尖,雄關萬道的氣勢,漳幽壑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寫下「羅平著名迤東」的讚嘆。
  • 喀斯特原始森林的生物基因庫 :貼近「綠寶石」的驚喜
    荔波是「世界遺產地」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最南部,地處昆明 — 桂林 — 張家界三角旅遊區的中心位置,是地球同緯度上唯一僅存連片、且保存完整的喀斯特自然生態系統荔波擁有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最高達18萬個,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100倍,是一個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庫。當陽光照射到樹林間,空氣中負氧離子會泛起斑斕的嫋嫋水霧,此時看樹、花、草都如在被浮水上一般,荔波所以又被稱為「水上森林」。(歐陽凡一)荔波年平均氣溫18℃,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 歷時4年升級 「水上喀斯特原始森林」武隆芙蓉江今日震撼回歸
    歷時4年升級 「水上喀斯特原始森林」武隆芙蓉江今日震撼回歸時間:2020-07-29 16: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歷時4年升級 水上喀斯特原始森林武隆芙蓉江今日震撼回歸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 喀斯特地貌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碳酸分解出H離子和碳酸根離子, H離子與CaCO3反應 ,從而使CaCO3溶解。
  • 群峰林立,湖泊環繞,喚起夢境的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
    普者黑屬於滇東南巖溶區,有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經億萬年自然變遷使石灰巖遭受強烈溶蝕而形成了峰叢、峰林和孤峰的山峰集合體,演化一個集喀斯特孤峰群、湖泊群、溶洞群、溼地生態群為主的美麗生態景觀。來到普者黑,這裡有著完美的巖溶地貌:三公裡神秘古樸的茶馬古道;近十三公裡的大峽谷;五十多個湖泊;八十三個天然雕刻的山間溶洞;以及三百多座典型的喀斯特山峰。群峰林立,湖泊環繞,生態含氧高的高原喀斯特溼地,共同組成了「水上田園、湖泊峰林、彝家水鄉、巖溶溼地、荷花世界、候鳥天堂」等六大景觀。
  • 當年風光無限的英雄聯盟盒子,是如何被TGP一步步取代的?
    為什麼說當年的英雄聯盟盒子風光無限呢?首先要從它自身的功能上來說。 在當時,盒子出了幾個非常適合英雄聯盟的功能: 2、無限視距 很多元老級的澤拉斯玩家對這個功能應該不陌生!這個功能可以說已經接近於外掛了!它更改了遊戲的可視距離! 3、打野計時 在當時這一個功能也深受很多玩家的喜歡!很久之前的玩家水平還不是特別高的時候,這一個功能有利於很多玩家的遊戲體驗!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等你去看真正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塌陷等機械侵蝕過程。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較廣,如廣西、雲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
  • 壯美喀斯特
    有人去過雲南石林,被其壯美的風景所震撼,有人看過桂林灕江,被其甲天下的山水所折服,這些地貌景觀雖然在不同的省份,卻有著相同的地貌名稱——喀斯特。這種像被「刀」切過一樣的地貌,它的形成需要什麼地質條件呢?
  • 我國貴州省的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類型的喀斯特景觀?
    10%,所以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在我國南方地區各省都有分布,其中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最典型分布區。大面積廣泛分布的石灰巖巖層,以及雲貴高原充足的降水量,為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