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隨著量子計算從學術研究轉變為商業性部署,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由IBM、谷歌和因特爾等科技巨頭採用的微小超導環路方法上。
但與此同時,一項長期被大公司邊緣化的量子計算機製造技術正在發力中。
去年,超導技術使得谷歌能夠大放厥詞,宣布其「量子霸權優勢」,量子計算機首次執行了比最佳經典計算機能力更強大的運算。
但是,離子阱技術在製造商用量子計算機方面,越來越受到關注。
今年早些時候,霍尼韋爾推出了其第一臺量子計算機,使用離子阱作為量子比特的基礎,不為人知的是,這項研究已經悄悄地進行了十多年,雖然後進入者很多,但霍尼韋爾是第一家採用這種方式的老牌企業。
今年10月,霍尼韋爾又發布了一款升級的機器H1,並規劃了未來十年量子計算路線圖。
圖1|霍尼韋爾量子計算機的離子阱(來源:霍尼韋爾)
上個月,IonQ也發布了離子阱量子計算機,可與IBM和谷歌相媲美。儘管IonQ還沒有公布其性能細節,但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例如英國的Universal Quantum和奧地利的Alpine Quantum Technology——也在吸引投資,來用於離子阱項目。
離子阱量子計算機並非新奇事物,早在1995年第一個基本量子電路中量子比特中,離子阱就有所應用,遠先於超導。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量子物理學家丹尼爾·斯裡希特(Daniel Slichter)表示,將所有的努力都用以構建一個商業系統,倒是十分新奇。
圖2|霍尼韋爾在真空室內的離子阱(來源:霍尼韋爾)
IonQ的共同創始人Chris Monroe說:「我認為現如今人們將「超導」和「離子阱」相提並論為時過早,即使在五年前,這種說法都未曾出現過。」
量子計算仍處於起步階段,儘管各個公司都在聲稱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但現在斷定某種硬體會佔上風還為時過早。
隨著一系列技術的發展,這個領域的規模將更加廣闊。
大量的計算
任何具有兩種狀態的量子力學系統(例如超導環路中的振蕩或離子的能級)——都可以形成量子比特,但硬體系統都有其優缺點,都面臨著形成一臺成熟的量子計算機的挑戰。
一臺符合原始期望值的量子計算機,比如說可以用來破解傳統加密系統的機器,需要數百萬個獨立的可控量子比特。
但是量子比特的大小並不是唯一的問題,其質量和彼此之間的連接程度,也相當重要。
隨著量子比特連接數量的增加,由噪音引起的錯誤頻率,在連接過程中也往往會增加。數百萬個量子比特一同計算時,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應到足夠小,小到可以進行自我糾錯。而物理學家們都希望其出錯率極小,以至於在嘈雜環境中也可以正常運作。
利與弊
在過去的幾年中,超導的快速發展可能會使離子阱望塵莫及。谷歌、IBM和其他公司已經開發出了約50個(或許更多)高質量量子比特的機器。IBM的目標是到2023年擁有1000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谷歌的量子硬體負責人(直至今年四月)John Martinis認為,谷歌將使用與取得量子優勢時相同的基本架構,來實現下一個重大裡程碑——糾錯。
迄今為止,超導量子比特從多家公司的使用習慣中受益,因為它們的基本組件與經典晶片技術是兼容的。但在電場中,單個帶電原子能級內,存儲信息的離子阱量子比特,有許多固有的優勢。
與超導量子比特相比,其操作不易出錯,且單個離子的微妙量子狀態持續的時間更長。而超導量子比特雖然很小,但仍由大量原子組成。
此外,超導量子比特往往只與它們最近的鄰域相互作用,而離子阱量子比特則可以與許多其他離子相互作用,這使得運行一些複雜計算時更加容易。
而且一個阱中能夠容納的離子也是有限的,IonQ最新的模型包含32個離子阱量子比特,用雷射拔出任意兩個都會產生相互作用。
為了擴展到數百個量子比特,該公司正在研究利用光子將多個量子比特連接起來的方法,其目標是每年將量子比特的數量增加一倍或更多。
圖3|霍尼韋爾量子計算機的控制室(來源:霍尼韋爾)
與此同時,霍尼韋爾計劃通過物理方式,將每個離子在一個巨型晶片上進行相互連接,而這一想法是NIST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提出的。
霍尼韋爾量子計算機的最新系統僅有10個量子比特,但其首席科學家表示,正在進行下一代系統的研發。
未來五年,計劃連接約20個量子比特,使這臺機器能夠處理經典計算機上本不可能處理的問題。
挑戰就在於,既要保證量子比特的質量和精度,又要同時控制數十個甚至數百個量子比特。而這項挑戰無論是霍尼韋爾,還是IonQ,都未戰勝。
儘管許多必要組件的發展已爐火純青,但需要的是一個系統級別的綜合方法,將所有組件組合在一起,對其進行測試,用其解決問題。
勝者尚不明確
投資者沒有將目光局限於離子阱硬體設備,超導量子比特的成功為各種技術打開了大門。其中包括矽基自旋量子比特,它將量子信息,儲存在嵌入矽晶體的,原子的核自旋狀態中。
這場比賽還遠遠沒有開始,勝利者可能永遠不會出現。最終,也許沒有哪個平臺稱得上是成功者,但是各個不同的平臺,處理各個不同的任務,這樣的組合是趨於完美的。
#科技##作業系統##網際網路##數碼迷##量子技術#
關注@量子客,獲取量子領域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