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經觀察 | 量子計算VS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全球量子競賽展開

2020-10-13 全球技術地圖

近期,布魯金斯學會發布文章《中美量子數據安全競賽的現狀》。文章介紹了量子計算對傳統加密方法和安全通信的威脅,量子密鑰分發方法(QKD)及其在加密安全方面的優勢,以及各國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進展和競賽。文章指出,中國快速發展的基於量子的安全通信鏈路可能有損於美國情報機構,並助其在中美有關太空活動的國際協定中獲取戰略利益,但基於中國在量子數據安全方面的領先地位,中美在相關基礎研究領域的合作將有益於美國了解最新技術。

量子計算威脅傳統加密方法和安全通信

傳統的網絡通信通過數值計算的方式在信息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傳遞用以編碼數據的密鑰,而現有計算機難以反向進行大整數分解計算,因而無法破解密鑰,從而保證了通信數據安全。但是,於1980年代提出的新型量子計算算法被證明可以從原理上更快解決數值分解問題,若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成功運行,將威脅現有加密方法和安全通信,使基因組、醫學和財務數據等涉及國家安全的信息面臨被竊聽、複製和解密的巨大風險。因此,美國正在努力開發可在經典計算機上運行的後量子密碼方法(PQC),以及基於量子信道的量子密鑰分發方法(QKD)。未來的網絡信息安全可能需要基於數學的PQC和基於物理的QKD的混合,其中前者為經典數據通道所需的身份驗證提供安全性,後者確保密鑰的安全傳輸。

量子密鑰分發方法(QKD)在加密安全方面的優勢

QKD以量子態為信息載體,量子信道負責傳輸量子密鑰,經典信道負責傳輸測量基等額外信息。由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和量子不可克隆定理,量子密鑰以0和1的疊加態存在,直到被測量設備檢測,正確的測量基才能得到正確測量結果,錯誤的測量基將改變量子態。因此,攻擊者將無法複製量子密鑰,竊聽行為也將被發現。QKD較傳統加密方法可以改善軍事通信安全性,防止通過間諜活動獲取國家優勢信息。加快QKD研究一是為了防範對手對自身QKD系統的攻擊,二是可阻止對手安全使用QKD系統,驅使其使用安全性較低的通信方式,並對此加以利用。

各國在QKD等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進展與競爭情況

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及歐洲國家率先開始QKD系統的研究和部署,從研究點對點的QKD系統開始,致力於構建量子安全信息交換網絡。例如,美國DARPA於2003年在波士頓建立了第一個QKD網絡;歐洲於2008至2009年開展的FP6項目將多個QKD系統集成到維也納的QKD主系統中;2010年,日本開發了一種具有視頻加密功能的QKD網絡。而如今,中國已在QKD研究和開發中處於領先地位,尤其在使用糾纏光子和大型陸地量子網絡的天基QKD等幾個特定技術領域。2020年,中國完成了北京和上海之間跨越2000公裡的600多個光纖骨幹鏈路搭建,擬建立跨越北京、濟南、上海和合肥四個城市的量子網絡。此外,各國的關注點不同,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側重於對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發,並主要由大公司推動;中國致力於QKD研發,體現出高層領導人對網絡安全的關注。

建議

文章認為,推動美國與歐洲國家、韓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其他國家政府、企業和學術機構間的量子信息合作,有利於美國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和減少戰略失誤。同時,考慮到中國在多個QK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QKD系統無法被竊聽的安全特性,以及兩國未來在網路安全和太空活動等方面的合作空間,美國應繼續與中國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進行技術交流與專家合作。

作者簡介

賈舒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戰略部,研究助理

研究方向:科技戰略、金融科技

聯繫方式:jshzh@drciite.org

作者丨賈舒喆

編輯丨翟麗影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相關焦點

  • 瞄準量子密鑰分發:華為新增量子信息領域重磅專利
    當前,以量子信息科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正在不斷形成新的科學前沿,激發革命性的科技創新,孕育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顛覆性技術。  同時,國內外科技企業、研究所陸續在量子計算領域進行布局,力求在量子領域取得成績。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華為再次進軍量子相關領域,將目光投向了量子密鑰分發技術。
  • 全球首創,中國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北京時間1月7日,中國科技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中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有關成果同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
  • 量子技術歷史文章集錦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加速發展,各國紛紛加大投入力度並拓寬項目布局。我國也同樣加大了對量子科技的研究投入,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包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等。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並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誌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為未來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1月1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介紹,基於衛星平臺的量子通信是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
  • 量子密鑰分發(QKD)
    這個公開密鑰加密系統只要求銀行嚴密保護兩個質數和私鑰 B。顯然,這個密碼系統不要求客戶嚴密穩妥地保護密碼,忘了都沒事,刷卡可以很輕鬆。但是,RSA只是難破解,不是不可能破解。量子加密顯然,公開密鑰系統不是完全安全。最安全的方法還是用私鑰,然後只要保證私鑰在傳輸中無法被竊取即可。量子加密就是提供了一種密鑰無法被剽的傳輸方案。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有望構建全球化量子...
    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並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誌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為未來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1月1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據介紹,基於衛星平臺的量子通信是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
  • 「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完成全部...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兩項重大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完成。  量子通信的研究內容之一是量子密鑰分發。
  • 我國太空量子通信技術獲突破: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據新華社7月25日報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墨子號」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科技日報合肥7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相關成果7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 量子通信之量子密鑰分發,中國取得世界領先,到底是什麼?
    當前,量子保密通信主要有兩種方式: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前者是目前廣泛研究的量子通信方式,被認為是量子通信領域最有可能率先投入商用的技術;後者是量子通信領域最引人矚目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已取得重要突破。
  • 墨子號衛星在做啥: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首先,我發現普遍對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技術有兩大錯誤觀念它的實驗任務有許多,但主要的兩個實驗就是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這兩個實驗都是為了實現將來量子通信網絡的基礎實驗。關於量子密鑰分發,我們需要簡單學一點密碼學和量子糾纏的知識。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很多網站開始使用手機發送驗證碼的方式登錄,而不是讓用戶輸入用戶名密碼。我們會感覺這種手機驗證碼要比固定的密碼安全些,因為手機驗證碼是一次性使用,而且有效期很短。
  • 中國科大在量子密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中取得突破
    據中科院網站1月4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密碼安全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銀振強、陳巍、韓正甫等人針對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中單光子探測器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包含後脈衝效應的系統優化模型,並利用雪崩過渡區非線性特性實現量子黑客攻擊,為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實際安全性分析和測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手段。
  • 英國電信計劃在5G網絡中使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
    據外媒報導,英國電信(BT)正與總部位於英國的量子技術初創公司、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共同合作,希望在5G和聯網汽車安全通信開發方面實現飛躍。  該集團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此舉是一項「世界首創」的端到端量子安全通信試驗的一部分,該試驗獲得了由英國研究與創新(UKRI)資助機構提供的770萬英鎊資助,為期36個月。
  • 量子技術怎樣在5G中應用?看英國電信在5G網絡中使用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一直是科技界的前沿技術,在應用方面也一直沒有實際的落地應用。不過,最近英國電信似乎找到了量子與5G結合的應用。sJ5edncsJ5ednc據外媒報導,英國電信(BT)正與總部位於英國的量子技術初創公司、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共同合作,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利用空間信道的衰減比較少,把點對點現場密鑰分發的距離由百公裡量級提升到了一千公裡。未來一軌就能夠產生約4萬個密鑰,這對於一些絕密的或者說高密級的信息傳輸已經夠了。
  • 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是什麼原理,英國電信5G網絡將使用QKD技術
    ASPENCORE 量子的到來將會是一種技術性的變革,量子的世界裡有著這三大科技領域: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這裡我們講什麼是量子密鑰分發、量子密碼是量子通信嗎?
  • 我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為未來我國通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基於星地量子通信的全球化量子網絡,對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相關成果5月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全球第一!中國量子衛星實現上千公裡密鑰分發,好消息讓人猝不及防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傳出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通過「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首次在國際上完成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這意味著量子衛星通信實用化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6月15日23時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