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都會考慮汽車的尺寸、空間、動力、配置、性價比等等各方面綜合表現,其中熱愛駕駛、追求速度的年輕消費者最關注的必然是一臺車的動力。我們在說車輛動力的時候,總會關注這臺車的發動機輸出多少功率和扭矩,一般來說發動機輸出越高這臺車的動力就越好。我猜大多數人只知道一臺車輸出功率有多少馬力,比如1.5L飛度有131馬力、2.0T高爾夫GTI有220馬力,但是大家知道1馬力到底有多大的力量麼?
馬力概念的由來
我們通常見到代表發動機功率的單位有兩個,分別是千瓦(Kw)和馬力(Ps/Hp),其中馬力也有公制馬力和英制馬力之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馬力是怎麼來的。有句老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出自宋朝陳元靚編寫的《事林廣記》,早在幾百年前就出現馬力這個詞,雖然裡面所代表的並不是現在的馬力,但是說的意思就是馬的力量。
Long long ago,人們乾重活和運輸重物的時候還需要馬來幫助,後來1765年著名科學家瓦特將改良後的蒸汽機應用在了人們的生活中來代替馬乾活。但是那個時候蒸汽機的功率難以測算,於是瓦特就想到了一個方法,用馬和蒸汽機共同來測試提水的能力,一匹成年的壯馬可以將330磅的重物在一分鐘內提升100英尺,這匹馬所做的功就被定意為1馬力。
汽車為什麼動輒上百馬力?
上面所說的瓦特採用的測算方式的結果被稱為英制馬力,而公制馬力同樣也是用了馬提水桶的方式,經過測試,一匹馬可以在一分鐘內將75公斤的重物提升60米,換算成千瓦,1英制馬力約等於0.746千瓦,1公制馬力約等於0.735千瓦,這兩者在數據上的區別並不大。我們現在所說的汽車馬力都是公制馬力,比如一臺車的功率為200馬力,就等於147千瓦。
這時候就有人問了,既然一匹馬可以在1秒鐘拉動75公斤重的重物行駛1米,那麼假設說一臺中型轎車的車重為1500公斤,只需要20匹馬就能拉動,也就是20馬力,那為什麼現在的汽車還要動輒上百馬力呢?這裡要搞清楚的是,馬力並不是指馬能夠拉動的力量,而是代表代表馬做功的快慢,20馬力確實能拉動一臺車,但是僅僅是能動,跑起來很困難。
是不是馬力越大動力越好?
一般來說,如果兩臺車在相同的條件下,馬力越大必然提速越快。但是發動機的馬力並不是完全決定了一臺車的動力性能,除了馬力以外,發動機動力的有效傳遞和汽車在道路上行駛時受到的反向作用力都是影響汽車動力的因素,下面咱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有效傳遞。
假設說一臺發動機的功率為130馬力,那麼發動機所輸出的功率要經過離合器、變速箱、傳動軸最後傳遞到車輪上,這一系列過程是有損耗的,也許到了車輪上只剩下110馬力左右,這個數據被稱作輪上馬力,這才是我們實際能夠用到的動力(關於各個車型的輪上馬力測試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上網查)。說白了發動機的功率只是一個參考數值,我們並不能100%地把它發揮出來,就像是廠家公布的綜合油耗你永遠都開不到一樣。
另外一個影響汽車動力的因素就是行駛時的反向作用力,其中包括整車重量、風阻、摩擦力等等,在我們開車的過程中最直觀的是整車重量的影響。再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一臺車的功率為200馬力,百公裡加速為8秒,如果滿載的情況下可能需要10秒,這裡又要再說到一個詞,叫做功率重量比,簡單來說就是將整車質量平均到每一馬力上,每一馬力推動的重量越小,那麼它的加速就會越快。
有句話說多10馬力不如輕10公斤,這就說明了汽車的輕量化對於動力的影響有多大。其實我們在選車的時候沒必要太多的去關注一臺車的發動機功率,畢竟發動機的最大功率一般都在高轉速區間才會發揮,我們一般能用到的大多也都是低轉速範圍。所以我們更多的應該關注在駕駛的過程中動力輸出的平順性和變速箱的匹配程度,以及這款發動機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