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0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籤署停火協議以來已經過去了一周時間,俄羅斯方面正在調用大量維和部隊進入停火地區以控制納卡局勢。據俄羅斯媒體11月17日報導稱,俄羅斯空天部隊的18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已經將俄羅斯維和部隊運輸至葉里溫機場,隨後俄羅斯第15維和旅和第31空中旅的部分精銳部隊已經被部署在了納卡地區附近,控制了當地25個軍事前沿哨所。目前為止,雙方都嚴格遵守了停火協議,對此外界媒體評論稱,俄羅斯駐納卡維和部隊已經完全控制了當地局勢。
雖然這次納卡衝突之中,亞美尼亞被迫在等同於「喪權辱國」的停火協議上簽字,從而失去了納卡地區一半的控制權,但是好歹也算「亡羊補牢」,沒有讓納卡地區完全落入亞塞拜然之手,也沒有讓戰火燒向國內。不過在戰敗之後,亞美尼亞對於外界大國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終於認清了討好美國疏遠俄羅斯的嚴重後果,並且向俄羅斯低頭認錯。
對此俄羅斯專家分析稱,在這次亞阿戰爭之中,亞塞拜然方面得到了土耳其的全力支持。為了擴大自己在高加索地區的影響力,土耳其不僅偷偷派遣數千名敘利亞僱傭兵偷偷前往亞塞拜然前線幫助阿方軍隊,並且還在亞塞拜然機場部署了F-16戰鬥機對亞美尼亞後方野戰醫院進行了狂轟濫炸。而反觀亞美尼亞方面,由於其國土周圍都被亞塞拜然和土耳其所包圍,因此除了寄希望於俄羅斯之外,亞美尼亞只能孤軍奮戰,因此最後才會失敗。
那麼有人就會感到好奇了,亞美尼亞既然是俄羅斯的保護國,為什麼俄羅斯一開始不出兵幫助亞美尼亞,非要等亞美尼亞快堅持不住的時候才出手呢?這就要從亞美尼亞和俄羅斯在歷史上關係的轉變說起了。
自蘇聯解體後,雖然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脫離蘇聯而獨立,但事實上兩個國家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甚至很多軍事技術裝備都需要從俄羅斯進口。而亞美尼亞作為俄羅斯抗衡土耳其的「前沿國家」,不僅加入了俄羅斯主導的「集團安全組織」,其首都葉里溫還長期駐紮有俄羅斯軍隊,可見亞美尼亞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是多麼親密。
但問題在於,自2018年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上臺之後,卻一改之前親近俄羅斯的光榮傳統,在北約和美國的煽動之下脫離了俄羅斯的懷抱,轉而和美國保持各項外交關係,在短短2年時間之中,美國駐葉里溫大使館的使者人數就增加到了千餘人,這讓俄羅斯方面感到非常不滿。
因此在帕希尼揚上臺之後,亞塞拜然方面看到了亞美尼亞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因此立刻開始籌劃收復納卡地區,並且最終將亞美尼亞打得落花流水。在山窮水盡之時,亞美尼亞這才意識到靠美國是「認賊作父」的錯誤做法,只有堅定投入俄羅斯的懷抱,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俄羅斯此次延遲出兵也正是為了讓亞美尼亞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