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紅火蟻可防可治可控
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證實,1月30日在香港發現的12個蟻丘,經化驗都是入侵紅火蟻。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紅火蟻是一種可治、可防、可控的有害生物,不會對社會和人民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他說,目前,國內的有關專家和農業部門已經基本掌握了紅火蟻防控技術,而且用於撲殺紅火蟻的藥劑儲備充足,只要措施得力,就可以控制和撲滅紅火蟻。
引入天敵抗衡紅火蟻
特區政府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說,有關方面正在盡力評估紅火蟻對香港生態環境的影響,希望找到一個可以達到生態平衡的方法。
目前報知的蟻穴總數為199個。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被蜇了紅火蟻的刺會造成疼痛、灼痛、發癢、水皰,在特殊情況下,還會造成可導致死亡的嚴重過敏反應。
面對紅火蟻大軍壓境,香港漁農署考慮引入食蟻獸和寄生蚤蠅等天敵,抗衡咬人紅火蟻入侵。
但有生態學者認為,港府必須經過詳細研究,避免破壞香港原有的生態環境。
要控制引進的數量
漁護署副署長劉善鵬表示,現時該署先採用「快打」方法,以殺蟲劑消滅蟻丘防止毒蟻落地生根,第一步是使用殺蟲水注入蟻丘,滲入泥土將蟻后消滅,下一步會考慮採用藥餌,甚至引入紅火蟻「天敵」,包括食蟻獸和蚤蠅。
他指出,外國曾經引入類似穿山甲及食蟻獸等天敵殲滅紅火蟻,但因為引入天敵,也可能引起其他問題,例如是否會影響當地其他生物,及引進時要計算適合數量。
擔心影響生態循環
根據文獻,紅火蟻「天敵」大致有四種,分別是食蟻獸、穿山甲、火蟻寄生蚤蠅和小芽苞真菌,在美國,利用生物防治火蟻的方法已被研究,且已有初步成果,但仍未達成熟的階段。
香港公開大學環境學系主任何建宗認為,引入天敵可減少殺蟲劑,但擔心影響生態循環,因引入穿山甲、食蟻獸等哺乳類生物,除了會對付紅火蟻,也可能會對泥土構成破壞,並破壞生態平衡,若未經詳細評估胡亂引入會非常危險。
而嘉道理農場高級保育主任甘狄克擔心,食蟻獸不會分辨蟻的種類,連本地的「益蟻」群也吃掉,破壞本地環境生態,建議可選用火蟻寄生蚤蠅,好處是蚤蠅只會選擇在火蟻寄生,不會侵襲其他生物,但需時約四至六周,時間較長。
還未有人員被傷害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最近,在我國廣東省吳川市等部分地區發現一種新傳入的外來有害生物———紅火蟻。紅火蟻發生地點目前還處於零星狀態。由於發現早,防控及時,沒有發生嚴重的人員傷害,也沒有對貿易和農產品交流造成大的影響。
同時,據專家分析,紅火蟻自然擴散的速度比較慢,只要採取必要的檢疫措施,完全可避免將具有生殖能力的紅火蟻個體帶到一個新的地方。
同時,農業部已於1月17日發布公告,將紅火蟻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制訂並啟動了應急預案,防止紅火蟻傳入。同時,在紅火蟻適生區全面部署了紅火蟻普查工作。
新聞附件
何為紅火蟻
紅火蟻是一種雜食性昆蟲,主要危害農作物根、莖、葉、果實,容易在住宅附近或電器、堤壩設備設施中築巢,當受到幹擾時,會蜇刺人、畜。
據我國衛生部通報,被紅火蟻蜇刺後,傷口周圍會產生疼痛瘙癢感,輕者用肥皂水清洗並塗抹清涼油等就可緩解和恢復,過敏體質者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有發熱現象,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紅火蟻天敵
食蟻獸:生活在中南美洲大草原上,它們體形如一隻大狗,覆蓋著毛髮,主要特徵是有很長的圓柱形尖嘴。它的嗅覺非常敏銳,尋找食物時可以將尖嘴直接戳到螞蟻窩及白蟻群中,一天可以吃下3萬隻的螞蟻或白蟻,其他小昆蟲、幼蟲或蛹等也是它們的食糧。
蚤蠅:一種寄生蠅,生長在南美洲,主要寄生在紅火蟻內產卵,幼蟲可以令紅火蟻死亡。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