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天壇公園今天(12月3日)發布辛丑年天壇《祈年曆》,《祈年曆》展示了天壇禮樂文化、二十四節氣文化、中華祈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年曆一張張被撕去,最後一座立體三維的祈年殿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天壇公園今天(12月3日)發布辛丑年天壇《祈年曆》。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亮點1:冬至節氣作為開篇
據天壇公園副園長夏國棟介紹,《祈年曆》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編撰主線,把天壇生態文化、天文曆法、物候農事有機融合。
與通常的年曆不同,辛丑年天壇《祈年曆》不是以元旦作為開始,而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綱的節氣歷,自冬至日始,至大雪日終。「把冬至節氣作為開篇,這在品類繁多的年曆出版物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內容形式上都是一種創新。」
據介紹,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業生產同時,還對人們的社會觀念及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古人認為冬至日陰陽交替,之後萬物隨著陽氣上升得以生發,在我國的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就此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古人對節氣的認知同樣體現在祭天這樣重要的活動中。
亮點2:每個節氣選取相對應建築景觀
《祈年曆》為每個節氣選取了與天時相對應的建築或景觀,如冬至節氣展示了祀天大典的核心所在——圜丘。正月上辛日是歷代帝王在祈年殿舉辦祈谷大典的日子,正處大寒節氣,故大寒節氣選用祈年殿。此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分別對應了天壇內壇東南西北四門,即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等等。
在天壇《祈年曆》上突出了祈年殿這一文化符號,隨著年曆一頁頁沒撕去,最後一座立體三維的祈年殿將展現在人們面前。《祈年曆》採用德國雷射雕刻的超細齒刀技術,七十二套刀版模型描摹切割工藝,完美呈現祈年殿的立體畫面。
亮點3:精選72種植物 崇尚自然
天壇作為壇廟,歷史上有「內儀外海」的規制,在內壇種植的樹木以常綠柏樹為主,要求株行有距,稱為「儀樹」,外壇則廣植雜樹,營造出「蒼璧禮天」的祭壇風貌和肅穆莊嚴的「郊祀」意境,體現了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壇園內維管束植物共75科, 280餘種,《祈年曆》精選其中72種植物,將生態天壇的概念貫穿於每個節氣和物候。別具一格的手繪植物圖案,將天壇豐富的植物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
小貼士:
辛丑《祈年曆》分通用版與商務版兩種形式,通用版《祈年曆》為方形,節氣圖案為圓形,寓意天圓地方。商務版為禮盒裝,日曆部分為四本信札,每個季節的日曆綑紮成一本信札,在不同季節取用。
產品目前在天壇公園具服臺文創店、丹陛橋西文創店、祈年殿西文創店以及淘寶、天貓店均有銷售。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影記者 侯少卿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