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天池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從美國引進大口徑專業天文望遠鏡
在安吉天荒坪海拔900米處,有個江南天池景區,大過年的,這裡卻黑燈瞎火,工作人員晚上打手電筒,還得在前麵包上一層紅布。
這是為什麼?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與浙江省有關單位聯合,近日在此建立國內首個夜天光保護區,設有兩個天文專業觀測室和一個科普觀測點。打手電筒包紅布就是為了消光。
專家稱,此舉是在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留存一片有利於天文觀測的夜空」。
夜天光保護是個世界性課題
與生態保護一樣,夜天光保護同樣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夜天光是一些天空中自然生成的光,如恆星光、高層大氣中光化學過程產生的輝光。但是城市燈光照明強度越來越大,遮蓋了許多星體發出的光芒。
也就是因為這點,上海天文臺才會「轉戰」安吉。
上海天文臺副臺長鄭靜芳說,上海已經成了「不夜城」,就連靠近上海的佘山觀測站,這些年光汙染也很大。
「佘山地區出現越來越多的燈光,嚴重影響了天文觀測工作,在佘山觀測站方圓3公裡內,不僅有路燈、別墅區工地的照明燈,還有星級賓館的泛光照明,這導致工作人員在佘山觀測站已無法拍攝到一些很暗的天體。」
鄭靜芳說,20年前,佘山可觀測到最暗的是19.5等星,現在最多只能觀測到16-17等星(星等的數值越大,代表這顆星的亮度越暗)。
安吉天荒坪為什麼會被選中
早在2001年,上海天文臺就開始在江浙尋覓新的觀測點。
天目山、龍王山……這一找就是好幾年,因為新的觀測點必須路通、水通、電通,但很多具備這樣條件的地方,卻避免不了光汙染。
經過嚴格考察篩選,天文學家將目光鎖定在安吉天荒坪。這裡生態環境良好,海拔近1000米、擁有良好視野,使用天文望遠鏡甚至可觀測到20等星。
按照國際夜天光保護協會的標準,江南天池景區進行了1年的改造,不但撤掉了朝天燈,在賓館房間裡也採用床頭燈、寫字檯燈等局部照明,並掛上了遮光窗簾,為天文觀測保留足夠的黑暗。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有關專家稱,夜天光保護區的建成,使上海天文臺獲得了理想的科研觀測基地。他們將有效開展活動星系核光變監測、空間碎片搜索、近地小行星搜索等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