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蓮禪寺,有南天佛國之稱,是香港最著名的十方叢林,位於大嶼山昂平高原,介於風凰山與彌勒山之間。山門之前,左有木魚峰天壇大佛、法華塔,右有蓮花山與獅子石,堪稱嶼山勝境。寶蓮禪寺初期名為大茅蓬,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當時功行大德的大悅、頓修、悅明三位禪師志同道合,自江蘇鎮江金山寺至香港大嶼山昂平,喜見高山平地,堪為道場,於是披荊斬棘,先築小石室,次搭大茅蓬,建立十方道場。其後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由是種山蔬、置法器,香港的禪門規範從此創立。
1924年,有紀修和尚(廣東四邑人)從鎮江金山江天寺來山,被寺內僧眾懇請為十方叢林第1任住持,由此改名為寶蓮禪寺。1925年,寶蓮禪寺初次舉行秋期傳戒,是時同住共有數十人。3年後,寺內大雄寶殿、方丈室、客堂等相繼落成。翌年又建成五觀堂。1930年,秋期傳戒圓後,方文紀修和尚退居,諸山長老推舉筏可和尚為第2任住持。自1932年起,先後建成韋馱殿、彌勒殿、山前妙法蓮華經塔、山後羅漢塔、禪堂及東西兩旁石圓門、山門「妙湛總持」牌坊。1935年起,每年正月舉行禪七法會,至今未曾間斷。
寶蓮禪寺在1936年再舉行傳戒後,與青山寺之顯奇老和尚、觀音山雲寺妙參和尚共約,三寺輪流傳戒,因此寶蓮禪寺每3年一度作傳戒大典。戰後,青山寺與雲寺均告停辦傳戒,獨由寶蓮禪寺繼續舉辦,至今已辦過25屆。1937年,地藏殿建成,殿中供奉有地藏菩薩銅像(重400斤)。又鑄2000餘斤銅鐘1口。建立安樂室,作為紀修和尚冥息之所。1938年於南洋請回玉佛1尊,供奉於大殿。又建指月堂,發起在地藏殿下面創辦嶼山佛學院,培育僧才。
1952年,在大殿後面建如是室,是年筏可和尚退居,由增秀和尚暫代住持。1953年筏可和尚復任住持,建華嚴塔,重建指月堂,改五觀堂為真香閣。同時恢復每3年秋期傳戒,每年1月修禪7法會,並於4、7、9月修大悲法會各一次。從此,律、禪、教、密、淨5宗共同弘布。1956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改為董事制,住持筏可和尚任該會首任董事長此後即修葺愛道堂,建成韜光療養食室。1963年開始籌建天壇大雄寶殿,於1970年落成。1972年,筏可和尚圓寂,董事會推請慧命法師任住持,是為寶蓮禪寺第3代。
1976年,開始籌建天壇大佛和佛教療養院。7年後,寶蓮禪寺董事會推舉聖一法師任住持,為寶蓮禪寺第四代。1986年9月,籤署天壇大佛建造合約,大佛鑄造工程正式開始。1990年,聖一和尚退居,寺董事會推舉初慧法師繼任住持,為寶蓮寺禪第5代。目前,內有40多位僧眾,專修禪淨法門,以佛教的出世精神行人世事業,先後創辦青山學校、大澳筏可中學、昂平安老院等,更在內地偏遠山區捐資辦學40多所。寺內僧侶,常在香港舉辦佛學講座,也經常應海內外佛教團體邀請,前往各地宣揚佛法。1993年天壇大佛建成開光,使寶蓮寺更成為聞名中外的名剎之一。
一般而言,大型佛像多半是坐北朝南,而天壇大佛則是坐南朝北,而且是稍稍偏東,正好朝向北京。全像用202塊青銅鑄造,先在工廠裝嵌,再在現場焊合安裝,其間由設計、鑄造、迎送到安裝,克服了重重困難,用上了尖端的航天技術,建造歷時3年多。集宗教文化、雕塑藝術於一身之最的天壇大佛,然安坐於海拔482米的木魚峰上。這尊大佛身高23米,連基座高度約34米,重202噸,造像莊嚴樣和,焊接天衣無縫。大佛的地基面積為2239平方米,內有3層,分別為功德堂、法界堂及紀念堂。功德堂內供奉了ー尊以500多年的楠木雕成的地藏王菩薩,手持錫杖,站於蓮花座上。整座佛像,矗立於以微粒放射形式雕成的千葉金蓮上,莊嚴肅穆,形貌栩如生。
該層展示了4幅斯裡蘭卡法師維巴那沙拿的繪書,描述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的事跡。法界堂內有一幅由白欖木製作的木刻版書的「華嚴說法圖」,繪出海會雲來諸菩薩聚眾聽經說法的景象,共160尊菩薩像,神態各異,經7年才完成。紀念堂供奉佛陀真身舍利,該舍利於1992年由斯裡蘭卡迎請回港。目前,世界上珍藏佛祖舍利的國家只有中國和斯裡蘭卡。紀念堂中安放的兩顆舍利大小仿如米粒。
大佛底座內有1ロ大鐘,直徑2米,重達6噸,上雕佛像手印、經文等。大鐘由電腦控制,每隔7分鐘敵打1次,共108次,以供人「解除108種煩惱」。圍繞天壇大佛的六尊身形窈窕、作舞蹈姿態的銅像,名為六天母獻供,供品是花、香、燈、塗、果、樂,代表六婆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