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測序過去40年的進步令人驚嘆,今後又將走向何方?

2021-01-10 財新

  撰文:Eric D. Green, Edward M. Rubin & Maynard V. Olson

  原文以The future of DNA sequencing為標題發布在2017年10月11日的《自然》評論上。

  原文作者:Eric D. Green, Edward M. Rubin & Maynard V. Olson

  Eric D. Green、Edward M. Rubin和Maynard V. Olson 從執法到數據儲存等多方面思考了未來40年DNA測序技術的應用。

  40年前,兩篇論文第一次詳細介紹了測定DNA長鏈中鹼基序列的簡易方法。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學家們只能對DNA小片段進行測序。

  DNA測序方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當年的尚不發達發展到現在的高通量輸出。在2007年以前,DNA測序數據呈指數增長,而近十年則更是達到了超指數增長。快速累積的數據催生了DNA測序在多個領域的運用,不僅僅是基礎生物學,還包括考古學、犯罪調查、產前診斷等。

  那麼,未來40年DNA測序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呢?

  我們對於何種技術,或者說哪些應用最具顛覆性所進行的預判往往都是錯誤的。在網際網路發展早期,很少有人預測到電子郵件將被如此廣泛使用。相似的,華爾街的交易員以及矽谷的投資人也沒能預見電腦遊戲、在線視頻流和社交媒體將會成為網際網路的主導。

  很難說我們對於DNA測序的預測比以前更準確。所以,我們只是為如何看待DNA測序提供一個基本框架。我們的核心觀點是,決定DNA測序未來走向的不是技術,而是應用。

  進一步增加市場需求

  技術的進步可能正向或負向地影響市場需求。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曾引用子午輪胎來證明技術提升可能減低市場需求:因為改進後的輪胎比以往更耐用,輪胎需求降低從而導致了輪胎行業萎縮。

  我們認為DNA測序技術的發展將遵循計算機技術和攝影技術的模式,而不是輪胎模式。隨著DNA測序技術價格降低且愈加方便易得,其應用將會進一步增加,從而促進需求的增長(見「更優質、更廉價、更快捷」)。DNA測序技術的應用範圍從科研領域拓展到臨床、消費品及其他領域,將進一步證明「多供多需」這一規律。

SOURC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人員對DNA測序數據的需求永遠難以滿足。20世紀90年代,要完成一個人的基因組測序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而如今,遺傳學家希望能夠得到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基因序列,不同發育階段每個組織內每個細胞的DNA序列(包括表觀遺傳修飾),無論是健康狀態還是疾病狀態。他們還希望通過對信使RNA的互補DNA進行測序,更全面地了解基因表達。

  同時,考古學家也開始重構人類祖先基因的傳遞過程,正如他們以往對語言、文化學行為及物品所做的推斷一樣。分類學家、生態學家、微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也試圖對所有現存的(以及已經滅絕的)物種,甚至是整個生態系統進行測序。

  很顯然,對DNA測序數據的持續需求是建立在測序結果能夠被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的。目前,分析和解讀DNA序列數據仍處在瓶頸階段。但是正如新的信息學方法和大規模數據集極大地優化了翻譯和圖片識別,我們認為,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大量的DNA序列數據集,輔以表型信息推斷出基因組序列所編碼的生物學功能。

  此外,解讀測序數據所必需的許多基礎科學已經成熟,例如細菌基因組的高質量參考序列或某基因通路在健康人群中的運作規則,它們將服務於日益增長的實際應用,包括識別環境或臨床無偏調查樣本中的微生物DNA序列,鑑定與已知生物學效應相關的基因組變化。

  殺手級應用

  多年來,DNA測序方法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詳見「DNA測序的多種方法」)。然而其他一些似乎永遠有需求的技術,例如手機、網際網路、數碼照相的發展軌跡暗示真正重要的是技術的應用,而非新技術。

  DNA測序的多種方法

  在過去40年裡,DNA的測序方法在不斷更新。

  1985年以前,幾乎所有的DNA測序都是通過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完成的。反應產物用螢光標記,在丙烯醯胺凝膠上電泳分離,並通過自動射線照相術進行檢測(通過X射線或照相軟片檢測螢光標記的樣本片段)。

  而到2000年,四色螢光標記法成為主流,反應產物用鏈終止核苷酸類似物標記,在充滿膠凍樣的毛細管中電泳分離,通過能量轉移螢光染色劑識別。

  到2010年,DNA測序的方法進一步多樣化。主要方法是基於聚合酶群落(大量複製的單個DNA模板)的大量平行分析和合成-測序化學(依賴於可逆的鏈終止子)。

  從現在開始,每種DNA測序方法將為其應用服務。在腫瘤學和醫學遺傳學中,DNA測序的目標往往是準確識別每一個鹼基及每一個基因片段可能存在的變異。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簡單的「是」或「不是」的答案,例如物種識別,在這種情況下,方便快捷可能比準確性更重要。

  另外一個可能發生改變的是集中DNA測序和多點DNA測序的相對需求。希望實時鑑定獅子山某村居民到底感染了何種病毒的流行病學家可能需要廉價且可攜帶的DNA測序設備。

  而對於那些樣本量巨大的機構來說,將樣本統一交給專門公司進行集中測序可能更為方便,性價比也更高,尤其是要求檢測實驗室達到嚴格的質控標準,並能對樣本進行準確追蹤的時候,例如醫院進行基因檢測時。

  我們相信DNA測序將會給醫學領域帶來變革。

  就檢測數量而言,如今DNA測序在臨床中的「突破性」應用是產前診斷。產前診斷旨在識別染色體數量異常,例如3條21號染色體,即唐氏症候群。目前,該檢測依賴於母體血液內少量的胎兒DNA。即使是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結束的時候,人類也未曾想像到DNA測序可以被如此廣泛應用,產前診斷被譽為「醫學史上發展最快的基因檢測」。

  事實上,業內專家估計每年全世界約有400萬到600萬孕婦接受產前檢查,而這個數字將在未來10年內超過1500萬(該信息由D. Bianchi、D. Lo和D. Zhou在私下交流中提供)。產前診斷的某些特點似乎也為DNA測序在初級護理中的應用提供了思路:無創、操作簡單,對具體核苷酸序列準確性要求低(染色體計數無需考慮核苷酸序列的變異)。

  在高收入國家,基因組測序已經常規性地應用於患有難以診斷的先天疾病的兒童。對DNA序列進行分析能夠找到其中約30%病人的致病突變——這個比例隨著基因數據解讀能力的上升會進一步提高。在一些病人中,通過基因測序得到的診斷能夠顯著提高醫療質量。通常情況下,基因測序能夠縮短診斷時間,提供更清晰的臨床信息,這對於醫生和患者家庭來說都是有益的。

  在腫瘤學中,大量資金被投入到液體活檢技術的發展中。不難想像,這項基於測序的腫瘤檢測技術將像巴氏塗片和腸鏡一樣成為常規篩查項目。隨著靶向具體突變而非腫瘤類型的癌症療法的出現,液體活檢甚至可以在僅有血樣本中DNA序列標記物提示腫瘤存在的時候,指導實施幹預措施。

  除了臨床以外,我們還能預見到DNA測序的其他應用,尤其是可攜式DNA測序儀。流行病學家以及農村地區的衛生醫務人員可以使用這類儀器檢測空氣、水、食物、動物及帶菌昆蟲,更不用提人類的咽拭子及體液了。事實上,低中收入國家DNA測序技術的普及已經幫助了多個項目展開,例如全球病毒組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測定環境中的大量DNA樣本,鑑定絕大部分能夠傳播給人類並導致疾病的病毒。

  同時,公共衛生學家也開始討論如何通過測定所有城市廢水排放口的所有微生物的DNA序列來儘早判斷疾病的爆發。海洋生物學家正在探索依靠系統宏基因組研究來監測海洋健康狀況。

  在街道上,可攜式設備能夠使DNA分析走出犯罪實驗室,成為前線警務工具。警方在未來或許能夠像現在檢查車牌或者身份證明一樣「讀取」人們的DNA。不過,DNA測序在多大程度上為大範圍監控提供了可能性,近來引起了人權團體的關注。

  在家裡,DNA測序儀器或許將成為繼煙霧報警器及恆溫裝置的下一個「智能」或「連接」設備。甚至有評論家認為衛生間將是利用實時DNA測序檢測家庭成員健康的理想場所。

  打破限制

  那麼阻礙DNA測序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有哪些呢?

  在過去的短短40年間,將細胞的分子學信息轉化為實際應用這一核心目標已經從一個信息學挑戰轉變為一個元信息學挑戰。

  以DNA測序數據的臨床應用為例。很快,DNA測序將被作為體液分析的常規檢測服務於臨床。但只有基於數百萬人的多年病史資料,建立大規模的有序數據系統才能夠幫助決定應該針對哪些DNA測序結果採取幹預手段。

  在醫學方面,我們贊同顧問團體,例如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精準醫學分委員會的建議,即建立大範圍「信息共享」,將分子及臨床數據與數百萬個體的基因序列整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這些群體尺度的大規模體系正在建立中,例如英國的生物樣本庫資源及美國的全人類研究計劃。

  關於DNA未來的發展,最準確的預測就是意外是必然的。事實上,幾十年後,(如今儲存在硬碟驅動器及雲端)的大部分數據將很可能儲存在DNA裡。DNA測序之所以能夠繼續發展,不是因為人類要對抗疾病,而是因為對數據儲存的野心永遠無法滿足。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相關焦點

  • 誕生40年的DNA測序,今後又將走向何方?
    40年前,兩篇論文第一次詳細介紹了測定DNA長鏈中鹼基序列的簡易方法。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學家們只能對DNA小片段進行測序。DNA測序方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當年的尚不發達發展到現在的高通量輸出。在2007年以前,DNA測序數據呈指數增長,而近十年則更是達到了超指數增長。
  • Nature news: 未來40年,DNA測序將走向何方?
    40年前,Sanger測序技術誕生,讓DNA片段的測序成為現實.自此,DNA測序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越過一座又一座的裡程碑.那麼,未來40年,DNA測序又將變成什麼樣?Eric Green、Edward Rubin和Maynard Olson三位科學家本周在《Nature》上發文,展望了這項技術的未來.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未來40年基因測序展望
    研究人員對基因測序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大。Eric Green、Edward Rubin和Maynard Olson三位科學家對未來40年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展望。四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前,兩篇論文首次報導了確定DNA片段中化學鹼基順序的簡易方法。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學家們只能檢測DNA片段,而不能檢測鹼基。
  • 韓國政治將走向何方
    新華社發(金灝玟攝)    如何進行全球治理是人類社會今後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治理的基礎是各個國家自身的治理水平要不斷提高。無論選擇什麼制度,國家的政治治理應該不斷地走向更加光明,要確保政治家能夠理性治國,為民服務,這大概是各個國家人民的普遍期望。
  • 車前子喜獲豐收,價格將走向何方?
    從今年長勢看,應該是個豐收年。那麼,今年車前子產新後為何不溫不火,等新貨大量上市後價格將走向何方? 2014年車前子最高價漲至40元左右,在32元上下徘徊到2015年產新前。受高價刺激,產區藥農大面積發展種植,2015年江西和四川兩大產區總產量達4500噸以上,生產出現過剩,產新後從30元以上跌至17-18元,低價持續到2016年產新前。
  • 10張令人驚嘆的冥王星圖片
    2015年7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地平線」(New Horizons)飛船在距離冥王星12550公裡的範圍內變焦,捕捉到了這個遙遠而神秘的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近距離拍攝的圖像。這些照片甚至震驚了最有想像力的研究人員和太空愛好者,揭示了這顆寒冷的矮行星上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的地形。
  • 後FinFET時代,電晶體將走向何方?
    編者按:進入最近兩個月,因為三星3nm的大進步,還有臺積電宣布在5nm乃至3nm進展,2nm規劃,這就引發了大家對電晶體未來的擔憂。未來的工藝技術又會走向何方?我們來看一下IMEC專家的分享。FinFET電晶體結構是當今半導體行業的主力。但是,隨著微縮的繼續,人們不希望出現的短溝道效應需要引入新的電晶體結構。在本文中,imec的3D混合微縮項目主管Julien Ryckaert勾勒出了向2nm及更高技術節點發展的演進之路。
  • 百年大變局:中國半導體將走向何方?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擺在半導體行業研究的一個根本問題是:中國半導體將走向何方?美系廠商藉助根技術優勢將繼續打擊他國並把持高端製程、先進工藝的晶片製造,並且這種局面短期不會發生扭轉。我們預計,低緯度國產替代進程將持續下去,中國將從下而上把持泛半導體技術。在根技術,如設備、材料領域得到長足進步前,先做好成熟工藝回爐再造,再逐步向上攻克先進工藝壁壘,螺旋發展。
  • 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下降,歐洲文明未來將走向何方?
    麥克倫南的《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從文明的視角來理解,將歐洲視為一個有著共同理念和價值觀的文明共同體,形成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文明特性。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資本主義奔走於世界各地,不僅創造了豐碩的財富,還對世界有著巨大的改造能力,讓全世界走向文明。而文明的這一全球性特質也是本書著力表述的主題。當然也應該看到,就其過程而言,這是用「血與火」的方式擴展著文明的空間邊界,並在思想觀念層面上創造出了「文明與野蠻」這一兩分的話語體系,歐洲是「文明」的,而非歐洲地區則是「野蠻」的,從而為其殖民統治構建起合法依據。
  • 解讀基因測序流動槽、工作流程與文庫製備試劑盒
    在雙S2流動槽同時運行的情況下,使用2x150 bp讀長,一次NovaSeq測序可以在一天半內解碼16個人類基因體(平均30x覆蓋深度)。10月中推出的S4流動槽,更將通量翻了三遍。一個S4流動槽每次運行可達到80-100億數量的reads / clusters,所以雙S4流動槽運行可以在不到兩天內解碼48個人類基因體(6萬億礆基通量)。
  • DNA測序
    自此DNA測序的速度就一直呈加速態勢。2001年人類基因組草圖耗資4.37億美元,耗時13年。到了2007年,第一個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圖譜的誕生只花費了150萬美元,3個月就搞定。  2009年1月2日,美國加州太平洋生物科學公司的科學家喬納斯·考爾拉赫、史蒂芬·特納及其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將納米技術與晶片技術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型測序方法,速度是現有技術的3萬倍。  科學家在一個蝕刻有納米結構的微陣列晶片上放置了數以千計的波導管。
  • 令人驚嘆 克卜勒望遠鏡的宇宙「第一瞥」(圖)
    克卜勒對太空的「第一瞥」,初步描繪了在今後三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它所要觀測的範圍。一張全景圖將數百萬顆恆星收納在同一畫面中,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廣闊視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3 月初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太空飛行器。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隨著DNA測序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能力的飛速提升,考古學家們學會了利用基因分析法來追蹤人類的遷徙軌跡,比單純的化石分析更加準確可靠。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人類學家戴維·萊希(David Reich)教授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他早在2012年就利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證明加拿大北部的原住民並不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而是分別來自兩撥不同的東亞移民。
  • 宇宙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又將走向何方?在地球上,人類享受著一顆星球,享受著宇宙中的一粒塵埃,然而在宇宙誕生之初,誰也想不到宇宙竟會演變成如此景象。
  • 使用機器學習和Python揭開DNA測序神秘面紗
    通過有效利用大型數據集,深度學習已給了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帶來了很大進步。它已成為許多基因組建模任務的首選方法,包括預測遺傳變異對基因調控機制(如DNA接受性和DNA剪接)的影響。在本文中,我們將了解如何解釋DNA結構以及如何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建立DNA序列數據的預測模型。DNA序列如何表示?
  • 腦機接口、DNA測序、用氣味檢測疾病,下一個科技前沿,是什麼?
    隨著技術進步,也許在幾年內人們就會開啟與大腦溝通的新渠道。很多最先投入應用的腦機接口都是為了實現非常明確的效果:恢復運動和感知能力。但隨著應用轉向增強人體能力——無論是用於軍事目的還是消費活動,就會產生種種擔憂。隱私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內心聲音的庇護所可能會消失。另一個問題是安全:如果能夠通過網際網路連接上大腦,那麼它也可能被黑客攻擊。還有第三個問題:不平等。
  • 日本太空人: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令人驚訝
    中新社東京十月十三日電(記者王健)中國神舟六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在日本宇航專業人士中引起高度關注,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同時也是日本首位太空人的毛利衛博士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宇宙開發事業及技術上的進步之快令人感到驚訝。
  • 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
    無創dna檢測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其中一個問題很是受寶媽們的關注,那就是其檢測的價格,那麼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下面裕力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備受寶媽們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