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 通訊員 欒美玲 煙臺報導
研學活動主題介紹
天朗氣清,金風送爽,11月14日,南通路小學2019級2班的同學們進行了秋季研學活動——參觀煙臺市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成立於1958年,2017年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現址位於南大街61號。煙臺市博物館是一座集中反映煙臺人文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三級以上珍貴文物6000餘件,一級文物62件,是山東省博物館中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在這場主題為「『博』遠近見聞『通』古今歷史」的人文教育研學活動中,孩子們跟隨著博物館講解員,分別參觀了山海古韻展廳與世紀之路展廳。山海古韻展廳主要為煙臺地區古代文化陳列,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及豐富的歷史文物,從一億年前膠東大陸生活的古生物種群開始,將煙臺地區上萬年間,上自舊石器時代,下至清末,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貝丘文化、萊夷文化、青銅文化等多元文化呈現出來。世紀之路展廳通過豐富的館藏文物,敘述了煙臺開埠、抗日戰爭和煙臺解放的歷史發展進程。
活動內容
9:10-9:30 煙臺市博物館北門前大廣場集合。清點人數後,整理隊形,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碼進館,合影。
9:30-10:45 按規定路線分別遊覽 ①山海古韻展廳→②世紀之路展廳,聽館內講解員講解從中生代到現代在膠東半島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歷史變遷,以及煙臺市博物館藏品背後的傳奇故事,感悟膠東深厚的歷史文化精髓。10:45-11:30 館前廣場分四隊進行趣味運動會比賽,比賽項目有兩人三足,投石過河以及接力套呼啦圈。根據四隊比賽成績發小獎牌。11:30 活動結束,安全歸程。
史前初曙
參觀萊陽將軍頂恐龍峽谷地貌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煙臺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類的繁衍生息。原始 先民在山海之間開拓發展、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他們所創造的富有濱海特色的史前文化,曾經十分繁榮,是中華遠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東萊興衰
「半島嶽石村」場景復原
距今約3900——3500年的嶽石文化時期,人們依山傍水、圍壕而居,在山海間聚成大大小小的村落。人們去附近的河湖和較遠的大海中進行漁獵採集,回到村落中生產生活。他們用形體巨大的石錛、獨具特色的半月形石刀種植和收穫水稻、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用具有夷人特色的陶器如陶缸儲存糧食、陶甗蒸煮食物、尊形器盛食物等。作為生活的補充,豬、羊、犬等家畜飼養也非常興旺。
嶽石文化時期的陶窯
製造陶器是當時人們最為重要的生產活動,正是這窯堂中的熊熊爐火,映出了嶽石文化的繁榮。2007年,在煙臺市牟平區照格莊遺址發掘中發現五座嶽石文化時期的陶窯,展出的這座陶窯是其中之一。陶窯左上方為洞穴式火膛,火膛上端有兩個出火口,火膛左右兩邊為堆放柴草的坑,中部為操作間。
夏、商、周時期,居於膠東半島的部族被稱為「萊夷」、「嵎夷」,他們創造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萊夷文化,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國家。萊夷文化經過嶽石文化、珍珠門文化兩個階段由盛而衰,漸漸融入兩周青銅文化的滾滾洪流中。商周時期,中國以燦爛的青銅文化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之一。這一時期,煙臺地區興起了許多奴隸制國家,建起了宏大的城垣、國都。大批華貴精美的青銅器是東萊古國文明的象徵,也是膠東古代歷史最輝煌的篇章。
盛世仙鄉
秦始皇東巡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發展,時煙臺地區經濟繁榮、百業興旺。製鹽業、冶鐵業發展迅速,鑄銅、制陶各業都有精品出現。富庶繁華而又充滿神奇浪漫的海上仙鄉,吸引著秦皇漢武數次東巡,來到膠東半島。
秦始皇曾三次東巡登臨之罘,祭祀陽主神,並勒石立碑。這位千古一帝對膠東半島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陽主神的祭祀地點在煙臺市芝罘島,這裡出土的玉器代表著很高的規格,應該是秦始皇祭祀陽主時埋下的「瘞玉」。
煙臺地區具有鹽鐵資源優勢,在漢代是國家經營鹽鐵的重點地區之一。萊州出土的鹽官印,為當時管鹽機構的官方用印,形制巨大的煮鹽盤、鐵釜,專門用來煎、煮海鹽;碩大厚重的鐵犁鏵,則是發達牛耕的生動反映。這些出土文物都有力地證明了漢代煙臺地區鹽鐵經濟的興盛。
豐富多彩的漢代藝術品——漢代是藝術盛世,煙臺地區出土了很多漢代藝術珍品,青銅器、陶器、漆器及富有時代特色的陶塑品、畫像石,多姿多彩,其中不乏實用與藝術俱佳的輝煌精品,展現了人們豐富的生活景象和絢爛的藝術情懷。
文化港灣
摩崖神筆
北朝時期,魏碑體鼻祖鄭道昭在萊州市雲峰山、大基山諸山所留題刻甚多,氣勢恢宏,藝術臻美,體現了魏碑書法的精髓。牆面上展示的《鄭文公下碑》等三幅刻石拓片,只是這幾十處刻石中的一部分,為了能讓觀眾了解其他刻石內容,設計者充分利用三維空間,精心搭建了一個立體的互動平臺,在利用互動裝置展示陳列內容,增強陳列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海上絲路——隋唐時期,煙臺地區是東方海上絲路的主要起航處,這裡有北方最大的造船中心和中、日、韓進行貿易的重要商港。享譽各國的中國瓷器,有相當數量從這裡運往海外。嚮往唐文化的海外諸國特別是日本、新羅,他們的很多使節、客商、僧侶在膠東登陸,進入中國。
海防鎖鑰
「蓬萊水城」沙盤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水城利用自然地勢,沿山勢修建成南寬北窄的長方形城池,面積約27萬平方米。包括小海(海灣)、碼頭、炮臺、城牆、水閘、護城河及相關的地面設施等。明政府在水城設山東備倭都司,駐守水師,防守山東半島北部沿海。蓬萊水城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軍港,也是中國古代軍港建設的範例。
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著名抗倭將領,出生於登州(今蓬萊市)。他17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後調任浙江、福建一帶抗倭,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他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是中國古代兵書中的經典。他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著名詩句,正是他以捍衛邊疆為己任的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
世紀之路
煙臺,自古即為天然良港,是扼守京津地區的海上門戶。至清晚期煙臺躍為我國北方濱海商貿重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煙臺被迫開埠,成為山東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在中西文明的碰撞融合中,煙臺城市面貌、經濟結構、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呈現出中西合璧的新景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近代海濱城市。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活動,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煙臺人民始終站在革命的最前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偉業!
開埠風雲
清代晚期,隨著海上漕糧運輸的發展,煙臺成為一個商貿、航運、手工業、漁業興旺的北方重要海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煙臺被迫開埠,列強蜂擁而至,取得了一系列特權,煙臺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在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抗爭中,煙臺開始了近代化歷程。一起領略開埠風雲。
「煙臺街」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侵略者籤訂《天津條約》,闢登州(今蓬萊)為通商口岸。1861年經英國駐華公使馬禮遜考察,將通商口岸由登州改為煙臺。1862年登萊青道遷至煙臺,煙臺被迫開埠。開埠通商後,列強紛紛來到煙臺開設洋行、郵局、銀行等,壟斷煙臺經濟命脈獲取巨大經濟利益。大批傳教士也紛紛來到煙臺傳教布道、發展信徒,成立宗教組織,進行宗教和文化滲透。
衙門點
從1840年到1949年,列強迫使舊中國政府籤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對近代中國影響巨大的《煙臺條約》和《馬關條約》分別在煙臺籤約和換約,煙臺見證了舊中國屈辱的歷史。1862年,登萊青道由萊州移至煙臺,煙臺人民身受列強壓迫的同時,還遭受著封建勢力的剝削。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影響下,煙臺的有識之士為富國強民,積極探求發展民族產業之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煙臺民族產業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批國內甚至世界名牌。
煙臺各造鐘廠產品
辛亥激浪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此後革命浪潮席捲全國,各省、各地紛紛響應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統治。煙臺是山東革命黨人最活躍的地區,並在山東最早取得獨立。
1911年11月12日夜,煙臺舉義,革命黨人欒忠堯、宮錫德等18名骨幹,號稱「十八豪傑」, 11月13日凌晨攻佔登萊青道道署,宣告煙臺獨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年8月,赴北京參加南北議和,途經煙臺,與煙臺社會各界會晤,發表演說宣傳革命,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
星火燎原
煙臺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開展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膠東地區黨組織的發源地和革命鬥爭的中心。黨組織在煙臺的建立以及領導工人、農民、學生開展進步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培養了革命骨幹,把革命的火種撒遍膠東大地。
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和指導下,煙臺1921年就有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員,1923年有了共產黨員,1924年有了黨的組織,是中國北方最早建立黨團組織和有黨的活動的城市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前,煙臺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革命鬥爭,「一一四」農民暴動、「徐明娥事件」學生遊行、泗興印務公司工人罷工等一系列運動,使得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不斷提高。
抗日怒潮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1938年,日軍侵佔煙臺。煙臺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奔赴抗日前線,組建抗日武裝,創建抗日根據地,以鮮血和生命同日寇展開殊死搏鬥,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1938年2月3日,日軍3000餘人自青島沿煙青公路東犯,佔領福山和煙臺後,又兵分兩路,一路西犯蓬萊、黃縣(今龍口市)、掖縣(今萊州市)諸縣,一路東侵牟平、威海、文登一帶,膠東半島迅速淪陷。
抗日戰爭爆發後,煙臺各地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獨立自主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與敵寇展開浴血奮戰。1938年2月,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指戰員與日軍在牟平雷神廟遭遇,打響了膠東武裝抗日第一槍。
被敵人打得彈痕累累的雷神廟雨搭子
1938年3月,中共掖縣縣委組織發動了玉皇頂起義,建立了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9月,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與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
地雷戰
1940年2月,日軍入侵海陽縣。在黨的領導下,海陽人民運用「地雷戰」這一獨特的作戰方式,與敵寇展開鬥爭,全縣湧現出9個抗日模範村,600多名縣級以上民兵英雄。「地雷戰」很快在膠東各縣推廣,成為民兵打擊日寇的重要戰法。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駐紮在煙臺的日偽軍卻拒絕向八路軍投降,膠東軍區部隊向盤踞在煙臺及其附近縣城的日偽軍展開全面進攻。8月24日,煙臺市區從日軍控制中獲得解放,成為抗戰勝利後共產黨解放最早的沿海城市。
新生的人民政權——煙臺市政府
煙臺解放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煙臺人民積極支前、參軍、輸送幹部支援新解放區,援助全國的解放戰爭。同時在保家衛國的鬥爭中,取得了政治、外交、軍事上一系列重大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煙臺各地黨組織帶領群眾在中共膠東區委領導下,全力以赴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是山東省支前民工最多、參軍人數最多、派出幹部最多、為革命犧牲烈士最多的地區之一。膠東民眾踴躍參軍、奮勇支前和軍政幹部南下北上、增拓新區,這是一段至今讓人心血激蕩的革命史話。設計者緊扣這一陳列內容,採用中軸對稱格局和多維立體結構,加大視覺景深,構建起大氣、莊重的陳列環境,在完善空間美感的同時,突出體現了革命題材的嚴肅性和宏偉氣概。
徜徉在滿是徵塵的獨輪車和支前大軍雕像之間,面對眾多的旗幟、賀匾、獎狀、證書和勳章,我們仿佛置身於戰旗獵獵、車輪滾滾的支前洪流,腦海裡浮現出許多可敬可愛的面影。這些透過美學概念精心排列並有機結合的文物、圖片和雕塑,與虛實相間的空間形態及暖紅色基調交相輝映,以盪氣迴腸的藝術魅力,準確傳達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主題情感。此間的文物、圖片、燈光、色彩、造型等諸多元素,已化作律動的音符,為我們合奏出一篇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旋律的鏗鏘激昂的交響樂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意欲搶佔勝利果實。煙臺軍民同美軍和國民黨頑固勢力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捍衛了民族尊嚴和主權完整。194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膠東軍區部隊解放煙臺市。1949年8月隨著長山列島的解放,煙臺全境解放。
參觀過程中,孩子們遵守館內要求,安靜認真觀察藏品,仔細聆聽講解員的講解,並踴躍積極地回答問題。孩子們不僅獲得了知識,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也增強了孩子們人文藝術的審美與熱愛。
親子遊戲參觀結束後,家長與孩子們在館前大廣場舉行了趣味親子運動會,現場十分熱烈,活動結束後大家意猶未盡。
結束語
這次研學活動由家委會全體成員精心策劃組織,也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全體家長們的贊同和協助,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經過本次研學活動,孩子們不僅獲得了知識,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而且加深了對人文藝術的審美與熱愛。同時,孩子們也認識到了文明是由人類自己的智慧造就。人類一步步從遠古走到新生代,需要通過勤奮學習,開拓進取,才能將人類文明的這艘大船,駛向世界,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