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
相信這句話,在座的讀者已經是異常熟悉,而且還知道,它出自於拿破崙之口。
至於後面的內容版本,也是五花八門:「上帝啊,千萬不要讓它醒來」亦或者是「當它醒來,整個世界將為之顫抖。」
但是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歷史上的拿破崙,似乎和清朝沒有什麼交集,這句話真出自他之口嗎?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
這一句名言最初的出處,應該是誕生於英國人阿美士德和拿破崙交談期間所產生的故事,阿美士德是中世紀歐洲著名的中國研究學家,也是一名英國外交官,在1816年奉命到中國商談通商問題,因為拒絕向嘉慶帝行叩頭禮節而沒有完成使命。
而到了1817年,當他返回歐洲的途中,專門拜訪了囚禁在聖赫倫那島上的拿破崙,兩人就相關問題展開爭論,阿美士德認為,清帝國已經嚴重落後,虛有其表,不堪一擊,拿破崙卻表示,這是十分荒謬的,「中國如同沉睡的雄獅,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
上述也就是被大量媒體所引用的版本,不過阿美士德寫下的著作《停滯的帝國》(Immobile Empire)記載了這一次會晤,卻並沒有出現過相關的語句,只寫到當阿美士德認為可以用武力解決問題時,拿破崙以爭辯的口氣反擊道:「要同這個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帝國作戰將是世上最大的蠢事。」兩人都沒有提過獅子,而阿美士德另外一本著作的標題為《當中國醒來的時候》同樣也沒有用到「獅子」的概念。
除此之外,從目前能夠找到的文獻來看,將中國和「沉睡」聯繫在一起的,還包括了近代中國外交官,曾國藩之子曾紀澤,1887年,曾紀澤在歐洲報刊《亞洲記錄》中發表了「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中國先睡後醒)的文章,裡面寫到,「愚以為中國不過似人酣睡,固非垂斃也。」
那麼究竟是誰將「獅子」和「中國」聯繫到一起?清代的梁啓超曾經在《動物談》文章中描繪,他曾經做夢夢見一頭獅子,酣然而睡,然而周邊的人卻說:「子無輕視此物,其內有機焉,一撥捩之,則張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敵也。」最終他又將這番話和曾紀澤的文章所聯繫了起來,從而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這多少讓人感到好奇,國內有多種動物都能作為代表,為何偏偏選擇獅子呢?傳統文化的龍不行嗎?或許當時學者丘逢甲的一首打油詩給出了答案:
「我聞獅尤猛於虎,勸君畫獅勿畫虎。
中國睡獅今已醒,一吼當為五洲主。
不然且畫中國龍,龍方困臥無雲從。
東鱗西爪畫何益?畫龍鬚畫真威容。
安能遍寫可憐蟲,毛羽介鱗供戲弄。」
當時的清廷,依然是龍的代表,然而軟弱無力外交史上,龍卻儼然成為了列強「供戲弄」的存在,採用威風凜凜的雄獅,也表現了大量知識分子需求急切改變的願望。
而到了1900年以後,日益加重的不平等條約,更是激勵著無數的人,寫下了救國的錚錚之言,比如革命志士陳天華、鄒容就在文章鼓勵人們推翻封建的清廷:「嗟夫!天清地白,霹靂一聲,驚數千年之睡獅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獨立!」
但「睡獅論」怎麼和西方扯上關係的?不妨讓我們接著往下看,1904年,華人留學雜誌《江蘇》中,有一篇名為《德人幹涉留學生》的文章,裡面寫道:「德人者,素以瓜分中國為旨者也,數十年前,德相俾士麥已有毋醒東方睡獅之言。」
報社的作者,將睡獅論的出處放到了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身上,而此之後,還有一些文章「引用」歐洲報社的話:「紐約《地球報》稱,人言清國為睡獅已醒者,偽也,彼亞東之獅,實今日猶酣睡夢鄉也。」
在此之後,「睡獅論」的作者也變得五花八門,有人說是法國報紙,有人說是美國報紙,有人說是拿破崙,有人說是俾斯麥,有人說是德皇威廉二世…
對於當時的國人而言,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是不能理解,在積貧積弱的年代,一位來自西方大咖的肯定,顯然能夠更加提升自信心和榮譽感。而到了1915年,留學的胡適寫到:「拿破崙大帝嘗以睡獅譬中國,謂睡獅醒時,世界應為震悚。百年以來,世人爭道斯語,至今未衰。」最終還是名氣比較大的拿破崙佔據了上風。
還有一種觀點,1998年,日本學者矢吹晉提出,「睡獅論」是拿破崙說的,只不過是另外一個拿破崙: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在拿破崙三世擔任法皇期間,英法曾經發動過對清帝國的鴉片戰爭,拿破崙三世肯定提過關於清代的事情,但是有沒有說到獅子,我實在找不到資料了,總得來說,這樣的一句話,卻也反映了百年的歷史進程,也希望將來的大家,依然能夠踏踏實實前進,也無需妄自菲薄。
參考資料:《停滯的帝國》、《曾紀澤傳》、《飲冰室合集》、《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