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身材特殊,被白人騙去歐洲四處展覽,192年後才送回祖國安葬

2020-12-06 騰訊網

種族歧視指的是對除本身所屬的人種外的人種,採取一種蔑視、討厭甚至是厭惡的態度,有時候不單是言論,行為也表現了出來。現代的種族歧視開始於殖民時代,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的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主義的基本國策。當今雖然也隱隱能看出種族歧視,但比起那個時代,真的要好太多了。

二戰時的滅絕猶太人計劃,以及更早的人類博物館、人類展覽,在當今看來都是那麼的諷刺。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便是當時人類展覽的受害者之一,她名叫薩爾特傑-巴爾特曼,1789年,薩爾蒂耶出生在非洲的好望角。薩爾特傑所在的地方是以狩獵為生的科伊桑部落,17世紀到18世紀的時候,伴隨著歐洲人擴張帶來的戰爭、飢餓、疾病,科伊桑部落瀕臨滅絕。

倖存者皆淪為白人侵略者的奴隸,被蔑稱為霍屯督人,對於歐洲人來說,他們算不上人類,可隨意殺戮和折辱。很不幸,薩爾特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奴隸部落。她從出生就是一個叫彼得·塞扎爾的荷蘭人的奴隸,不過那是二十歲之前,她的日子其實已經夠苦了。二十歲之後的日子卻更苦,1810年,塞扎爾的哥哥亨德裡克和英國外科醫生威廉·鄧洛普來到這裡。

威廉·鄧洛普一見到體型特殊的薩爾蒂耶就意識到,發財的機會來了,於是他開始試圖誘騙薩爾特傑。他跟她說,如果跟他一起回歐洲,就能得到自由與財富。對於一個奴隸來說,這是致命的誘惑,薩爾特傑答應了,就此走向一屈辱的道路。薩爾特傑的體型特殊在於,她的屁股較之歐洲人要大很多,鄧洛普想讓她做人類展覽,把屁股展覽給世人看。

他強迫薩爾特傑每天不穿衣服在一個獸籠裡來回行走,而這個籠子在皮卡迪利廣場一個離地面很高的平臺上,人群肆無忌憚的欣賞。她就像是一隻動物一樣,毫無尊嚴的在籠子裡生活,觀眾還被允許觸摸她,她被迫忍受無休止的近距離觀察。南非一位研究殖民時代的學者曾說,他們自己的女人儘可能的穿得多,卻欣賞非洲女人的裸體。

科學家也總是試圖證明非洲人比白種人更接近猿類,薩爾特傑便是這種想法的「證據」。這種行為其實很可笑,再怎麼證明,世上的人類起源都相同,誰更像又有何區別?薩爾特傑的想法沒有人記錄下來,但想必極其痛苦,在不斷的折磨下,25歲那年,薩爾特傑去世。然而即使死亡,她也不能逃脫被羞辱的命運,法國研究會對她下手了。

在國際上知名的解刨學家喬治·居維葉解刨了她,後來他寫了一篇論文,說霍屯督人和澳大利亞土著人一樣更接近動物而不是人類。接著,她的遺體被製作成標本,放在一個玻璃櫥櫃中,在法國人類博物館公開展覽。近兩個世紀後,一些人權組織和南非政府才提出,要求將她的遺骨歸還給家鄉。

2002年8月8日,回到家鄉的薩爾特傑遺骨終於得以安葬,她再也不用接受異樣的眼光,終於可以自由了。這是南非爭取七年的結果,她被安葬在一個多石的山谷——蓋蒙圖谷裡。世上的每一個人種都是平等的,都屬於人類,貶低另一個人種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貶低自己。

相關焦點

  • 南非女子因身材奇特,被白人騙到歐洲展覽,192年後終於被安葬
    17到18世紀的時候,多年的戰爭讓不少歐洲的部落瀕於滅絕,其中就包括非洲的一個古老民族科伊桑部落,而那些倖存下來的人則成為了白人侵略者的奴隸。薩拉·巴特曼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奴隸家庭裡,而她的命運甚至要比一般的奴隸還要苦一些。
  • 非洲一位少女,因身材特殊被抓進動物園,去世後被展覽近200年
    就像今天介紹的這位南非女性,她的名字叫巴特曼。  巴特曼的命運也是如此,但在1810年,她的日子被徹底改變。那天農場主哥哥和一位外科醫生來到這個地方,意外發現了巴特曼。少女時期的巴特曼臀部發育比較大,而巴特曼從未發覺自己的身材特殊。
  • 非洲一女孩因身材特別,被關動物園,26歲去世後仍被展覽近200年
    而不管男女,除了對其外貌有要求外,就連身材也得美觀才行。可想要保持完美的身材,需要付出的可謂是艱辛的努力,也因此那些美麗形象之人的背後,除了天生麗質,還都伴隨著汗水。有一部分人對於身材偏離普通範圍的人,總是會投去異樣的眼光,無意中還會說出中傷他人的話,但是在大家看來是玩笑的話語,對於話題人物本身,或許就是一種傷害。
  • 巴特曼因奇特身材被關動物園,26歲不幸離世,遺體仍展覽近200年
    歐洲就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事件,一非洲女子因奇特的身材被關進「人類動物園」,受盡摧殘,直到26歲離世。這個女子叫莎拉·巴特曼,是來自於南非的土著女,雖然她有一個極具藝術的名字,被西方稱為霍屯督的維納斯,但是她也是黑奴貿易中的受害者之一,同樣身世悲慘。
  • 兩個歐洲人為獲得財富,將身材怪異的非洲少女關在籠子裡展覽五年
    歐洲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便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刺激,有些人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想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展覽怪招,這中間就包括人類動物園。他們把黑人販賣到歐洲,將他們關起來,讓他們衣不蔽體,這種玩法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追捧,吸引了千萬人的關注。 一個來自非洲名為薩拉巴特曼的土著少女,曾被歐洲人關在籠子裡展示了五年之久。那是一段極其慘痛的經歷,那五年就是她人生中的煉獄。
  • 殖民時代,非洲女子由於身形特別,歐洲人把她關在鐵籠展覽5年
    一位非洲女子因為身型特別,被西方列強關在鐵籠裡當成「動物」展覽5年。這個非洲女孩叫巴特曼,其於1789年出生在南非的一個部落。非常可惜的是,巴特曼出生在了一個很不幸的時代裡,當時的西方殖民主義快速擴張。為了滿足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西方各國竟然不顧人類基本公德,將大量的黑人賣到本國在拉丁美洲建立的種植園或茶園充當奴隸。西方殖民者甚至派出軍隊前往非洲大陸捕捉屠殺黑人。
  • 薩爾蒂耶:因身材特殊而被關進「人類動物園」,死後還被展覽200餘年
    她渴望自己不再是一個奴隸,能夠自由。於是薩爾蒂耶努力學習了一些可能換取自由的技能——她自己學會了3種歐洲語言,並且還學會了表演吉他。 02 然而在奴隸制度的制約下,她所有的努力和掙扎都是徒勞。1810年,賽扎爾——也就是薩爾蒂耶的奴隸主,他的哥哥亨德裡克帶著一名英國醫生威廉·鄧洛普,來到了薩爾蒂耶的所在地。
  • 1982年一華人被白人當街打死,白人卻無罪釋放,母親氣憤搬回中國
    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每個人必須植根於祖國的土壤裡。而且美國的白人對亞洲的黃種人也並不是特別的友好,在他們的眼中,黃種人比較好欺負。所以美國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因種族衝突而引起的兇殺案件,而在這些案件中的受害者的家屬是很難討回公道的,所以在很多事情發生後,亞洲黃種人只能是自然倒黴,打碎了骨頭往肚子裡咽。
  • 白人女遭南非黑人抗議者痛罵「滾回歐洲」,一怒之下掏槍對準人群
    據《每日郵報》9月9日報導,在南非暴發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中,一名黑人抗議者要求一名白人女子「滾回歐洲」,這名白人女子一怒之下拔槍對準抗議者。周二,這名52歲的白人女子在伊莉莎白港的一家購物中心,與抗議者發生衝突。
  • 著名鋼琴家蕭邦移居巴黎19年,在病逝後為何只將心臟送回波蘭!
    世界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蕭邦在巴黎病逝後,託妹妹將心臟送回波蘭,安葬在首都華沙。兩百多年前,蕭邦出生在波蘭的首都華沙,7歲創造出第一首作品,16歲中學畢業後在華沙音樂學院繼續跟隨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19歲便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
  • 食人魔佐川一政:在法國吃了一個白人女孩,卻在日本活得像個英雄
    美國黃金探礦家帕克曾因食人被判了40年,這是美國史上最長的刑期;而有「Wysteria 狼人」之稱的阿爾伯特-菲什以及有「俄羅斯食人魔」之稱的安德烈·奇卡提羅都被判了死刑,並且已經被處決。
  • 她的死亡,標誌著一個人類民族的滅亡,她的屍體還被做成標本展覽
    1772年,法國探險家弗萊斯勒船長再次登陸該島,並且與土著相遇。雙方發生衝突,法國人開槍射擊,射死一人、射傷數人。1803年9月,約翰鮑恩上尉,受英國新南威爾斯總督委派,率領一支探險隊,渡過巴斯海峽,登上了塔斯馬尼亞島。並在島的東南部德爾溫特河谷地帶,建立起永久性殖民定居點,開始殖民活動。
  • 女子因身體奇特被關進動物園,26歲重病去世,遺體仍被展覽近200年
    當時的歐洲人正在不斷徵服世界,殖民主義風頭正盛,繁榮的歐洲背後是亞非拉地區人民的血淚在滋養著,歐洲人的炮火燒遍了全球。一、生而為奴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勞動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大批黑人如同牲畜一般被塞進狹窄的船艙,而後被丟進農場主的種植園或富翁的工廠。
  • 志願軍至少犧牲18萬,只有不超過3000人安葬在國內
    18萬餘志願軍烈士戰鬥在朝鮮,流血在朝鮮,獻身在朝鮮,英魂也安葬在朝鮮。安葬在國內的志願軍烈士「除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著名志願軍英雄和團以上幹部犧牲後運回祖國安葬外,一些負傷的志願軍官兵回國治療身亡者也在祖國進行了安葬。」曹家麟對筆者如是說。據曹家麟提供的線索,筆者經過考證,發現國內安葬志願軍烈士比較集中的有三處。
  • 歷史上「人類動物園」:被展覽的不僅有土著人、黑人,還有中國人
    在"展示"薩拉的第四年後,人們開始對其與眾不同的身材產生了審美疲勞。為了榨取她的最後價值,奴隸主將薩拉賣給了法國的一個馴獸師。自此,薩拉被迫開始無止境的各地巡遊展覽,一年後,受盡折磨的薩拉終於還是在她26歲的那年永遠地離開的這個世界。離世後,薩拉的遺體還被法學的自然學家解剖,理由竟是想要證明黑人比白人更加地接近動物。
  • 最後的塔斯馬尼亞人遺言:別解剖別展覽我,但她終究未能如願
    歐洲人來到了這片土地,他們有恐怖的武器,有從來沒吃過的食品。歐洲人來到這片土地開始建立他們的根據地,待到他們根基穩定時,便開始了殘暴的侵略擴張行為。1805年,這群歐洲人開始了第一次對塔斯馬尼亞人的進攻,一群武器裝備先進的人去攻打一群停留在石器時代的人,這無疑就是用石頭打雞蛋,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就這麼爆發了。
  • 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妻子遺言:別解剖別展覽我,但她卻未能如願
    1804年,歐洲來客們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建立起了第一個居住點,很快,他們便開始了對當地居民的徵服之路。1805年,歐洲人第一次向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發起攻擊,衝突在兩種實力差距巨大的文明持續爆發。後來,楚格尼尼逃到了一個名為布魯尼的小島之上,她在這裡結識了另一名塔斯馬尼亞人,名為伍拉迪,飽受創傷的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他們結為了夫妻。1835年,楚格尼尼和其他原住民被誘騙到弗林德斯島上的安置地,當時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的人數不過一百,此處生存環境極度惡劣,許多原住民都因染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