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蕭邦在巴黎病逝後,託妹妹將心臟送回波蘭,安葬在首都華沙。
兩百多年前,蕭邦出生在波蘭的首都華沙,7歲創造出第一首作品,16歲中學畢業後在華沙音樂學院繼續跟隨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
19歲便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
20歲時,因華沙起義失敗離開故鄉波蘭,移居法國巴黎。
27歲被授予「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職業和稱號,他將其拒絕。
39歲,因肺結核於巴黎的家中去世。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嚴格、最權威、級別最高的鋼琴比賽之一,從1927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次,有「鋼琴奧運」之稱。
這位被稱作「鋼琴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鋼琴家,在移居巴黎19年後病逝。
按他的遺願,葬在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甫公墓。他的身葬在巴黎,但要求將心臟裝在甕裡帶到華沙。
為何只將心臟送回波蘭?我們先了解波蘭,或許能明白。
10世紀末波蘭人建立波蘭王國,三次被滅國,三次浴火重生。
國立最強盛時期,與立陶宛大公國合併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土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裡。而現今波蘭共和國國土面積約31萬平方公裡,在動蕩的歷史旅程中失去將近三分之二。
如果將波蘭看作是一位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母親,那麼她的傳奇一生,有過一騎絕塵的勇猛,也有英雄受困的哀涼。
1605年9月27日,吉爾霍爾姆戰役爆發。霍德凱維奇率領2500名波蘭翼騎兵和1300名步兵,迎戰1.2萬人的瑞典軍。佔有三倍優勢的瑞典軍陣亡高達8000人,整個波蘭軍傷亡僅300人。
1683年3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維也納宣戰,一次性集結17萬人的軍隊出發。當軍隊到達維也納的時候,包括中途加入的近衛軍、安納託利亞軍隊、魯梅利亞軍團和僕從國軍等,這支遠徵軍規模達到25萬人。
9月12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已經圍困維也納兩個月,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索別斯基率領3000波蘭翼騎兵衝前鋒,聯軍1.8萬人其後。在翼騎兵的衝鋒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防線不堪一擊。
這場力量懸殊,成為歐洲文明和奧斯曼帝國的命運拐點的維也納戰役,最後以土軍潰敗收尾。聯軍擊斃土軍約1.5萬人,俘虜5千餘人,繳獲大炮300餘門。而聯軍僅傷亡3500餘人,大獲全勝。
波蘭騎兵的驍勇善戰,低傷亡率在世界騎兵史中永垂不朽。
輝煌總是與風雨同行。
18世紀後期,波蘭國力衰退,在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的三次瓜分中亡國。隨後在拿破崙的扶持下暫時恢復獨立,拿破崙戰敗後,再次被普俄「肢解」。一戰後恢復獨立,不久在二戰中又被德國與當時的蘇聯佔據。
在這裡,納粹德國建立慘絕人寰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用以處置數百萬猶太人和來自波蘭、蘇聯的俘虜。
從1772年籤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到1944年7月21日波蘭共和國成立,波蘭人民歷經170多年的奮勇抗爭,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現在波蘭全國人口(2019年2月)3840萬,森林面積889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30%,僅首都華沙就擁有65個公園,是全世界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這座在二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的首都城市,波蘭人按照華沙大學師生們測繪保存的圖紙復原再建造。
華沙的古城在廢墟中重生,勇敢的精神同波蘭人民永存。
她在陽光下趟過泥濘,從磨難中走出來,走向一個新世紀。
不管如何,在殘酷的人生路上,沒有忘記把浪漫帶給她的孩子,她的國民。
---------
這裡,誕生了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更正人們的宇宙觀。
這裡,走出女性科學家居裡夫人,她把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並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這裡,孕育了深情的詩人辛波斯卡,她說,「一個奇怪的星球,上面住著奇怪的人。他們受制於時間,卻不願意承認。」她是第三個獲得諾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
蕭邦在1831年赴巴黎途中,得知俄軍入侵華沙後悲憤之餘寫下《C小調練習曲》。
從波蘭到巴黎,遠離故土,他創造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樂曲,他把心中的愛與浪漫用音樂帶向世界。
在埋葬蕭邦心臟的聖十字教堂廊柱上,雕刻的文字記錄著他的生平,其中有這樣的一句經文。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For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your heart will be also
美麗的維斯瓦河靜靜流過華沙市區,兩岸的樹木鬱鬱蔥蔥,時間的年輪都已經刻在它們身上。
距華沙300多公裡外的奧斯維辛綠草如茵,歷史在盛開的鮮花中被永遠銘記。
蕭邦的心臟永遠為他的國家在跳動。
既然素不相識,他們便各自認定自己的軌道從未經過對方的小站;而街角、走廊和樓梯早已見慣他們擦肩而過的一百萬個瞬間。……畢竟,每一個開篇都只是前後文當中的一環;那寫滿故事的書本,其實早已讀過了一半。——波蘭女作家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一見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