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人所遵循的其實是叢林法則,不能用社會道德來約束

2020-12-05 激浪於青春

影片開始我們可以看出男主一家都是高顏值的知識分子,爸爸是個看起來大概六十多樣子的小提琴手,媽媽愛這個家精心打理著每一個角落,所以當爸爸無心的撕下桌子上的一層木皮來展現這個桌子是多麼舊的時候,媽媽的反應就好像是割了自己的一塊肉,接下來爸爸像是一個做錯了事卻假裝什麼都沒發生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的把崛起來的木皮撫平,好笑又讓人打心底裡暖。現在有多喜歡,後面就會有多心痛。

鋼琴家是這場戰爭的觀察者,同時他也是戰爭的親歷者,因為他只是一個鋼琴家,他的性格裡帶著文靜和怯弱,在戰爭到來的時候他並不能做什麼,只能看著家人被送去集中營集體殺害,自己作為一名勞工在納粹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在朋友的幫助下勉強地活下去。對於發生的一切,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鋼琴家這一身份對他在戰亂中的幫助,僅限於在納粹軍官面前彈奏一曲。波蘭斯基利用這些對樓的鏡頭,準確地從一個觀察的角度達到了要表達的效果,他要表達的是這場戰爭的殘酷。

片中的故事似乎是不需要怎樣想像就能預見的,戰爭開始,悲劇開始,斯普爾曼一家被關進了猶太人居住區,見盡了死亡、貪婪、恐怖,終於遭遇了自己的厄運,最終只他一人僥倖逃生,幾經磨難,迎來了曙光。其中的死亡不留餘地,猝不及防又觸目驚心,其中的貪婪不遮不掩,面目醜惡又無情至極,其中的恐怖透骨透心,讓人戰慄不已又不知所措。戰爭之苦澀之醜陋之真實,看得人心生惡寒。 既是以波蘭鋼琴家的角度來述說這段故事,就繞不開音樂、繞不開蕭邦,蕭邦是波蘭的名片,是波蘭黑暗的亡國時刻的親歷者,他的許多作品都是深沉哀切的,充滿了亡國之傷、思鄉之痛。

《鋼琴家》是一部敘事異常克制的作品。它沒有過分渲染戰爭慘烈場景,也沒有突出表現二戰中的死亡和屠殺。它只是緩緩的通過主人公,一位波蘭鋼琴家的視角,冷靜的揭露了一場戰爭的本質。影片中那種個體命運在戰爭中的渺小,不堪,甚至是過街老鼠般的「流竄」,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如同所有那些最高境界的戰爭電影核心都是反戰一樣,《鋼琴家》同樣秉承了反思戰爭這個主題。但它並不急於求成,而是讓每個觀看它的觀眾都深深沉浸在戰爭環境,感受摧殘,感受絕望,感受和平的美好。

鋼琴師在逃亡中和躲藏在廢墟中躲藏的時候,被德國軍官發現,那個德國軍官讓他再彈一曲鋼琴,這個德國軍官,掩護了他,並且向他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對在戰爭中的有些人與事,不應該用和平時的道德來衡量他們,因為道德是在穩定的社會當中,才能夠行得通的,而在那種朝不保夕的境地當中,人所遵循的其實是叢林法則,不能用社會道德來約束。但那次的相遇,那個德軍軍官的憐憫之心,鋼琴師的柔韌的求生欲望和他對音樂的熱愛,如同在黑暗冰冷廢墟裡的幾點微光,零星散發出些許溫暖的光芒。他活下來了,渡過了那樣黑暗冰冷的大河,活下來了。

相關焦點

  • 《動物世界》你該知道的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類用自身進化來的「人性」戰勝了「獸性」,所以造就了社會道德,但是叢林中的生存法則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隱藏、壓制、掩蓋,並且成為人性中的「惡」永遠存在,但是獸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層邏輯。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這也是人類社會要遵守的生存法則。大到國家間、政權間的競爭,小到企業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都要遵循叢林法則。中國也毫不例外。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制我的生長?」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中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和問題。
  • 這是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嗎?「本該如此」嗎?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當吉卜林提出「叢林法則」這個詞的時候,他把這當成是大自然的基本面貌:自然規律淘汰年老體弱患病傷殘的生物,留下強壯聰明的繼續進化,萬物因此繁衍至今。不幸的是,現實中自然界的運行並非如此。自然選擇的標準是成功地繁衍後代,通向這一標準的渠道數不勝數,遠不止單純的「強壯」和「聰明」。
  • 從拼多多看人類社會中亙古不變的叢林法則
    劉慈欣在《三體:黑暗森林》中揭露了赤裸裸的叢林生存法則。當不同文明間如此,不同人類群體間亦是如此。 我消滅你,與你何幹。當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加速發展,人類難免不會走向大劉筆下貧富階級懸殊的時代。商業化的種種技術成果僅僅只是1%人的奢侈物,虛擬社會陣營興起,一場優勝劣汰的生存競賽被演繹的淋漓盡致。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早就做了判斷,人類社會從饑荒、瘟疫、戰爭過渡到了充裕、健康、和平的文明年代。從狩獵採集文明時代對生存的憂慮抗爭,過渡到如何打發無聊漫長的時間。
  • 張志恆:為什麼中國社會迷信「叢林法則」?
    共識網讀者張志恆先生,從人類社會文化的角度試圖解釋這樣的爭論,在他看來「叢林法則」和「文化秩序」的兩股力量的博弈成就了人類社會。而現代社會中「叢林法則」的力量日漸式微,人為的「有序」狀態則引領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中國百年來的動蕩的原因多在於迷信「叢林法則」。
  • 人類生存的三大法則,叢林,禮法,自律
    叢林法則是天道之下,人類和萬物生靈的法則,在動植物界,每天都在上演。而對於人類而言,是人類誕生的最初信條。在遠古洪荒時代,人類和動植物一樣,平等地接受著天道法則,像野獸一樣生存。那時候的人不知道何為天地日月,不知道禮義廉恥。只是知道根據族群來劃分遠近親疏。在當時的殘酷環境中,遠古的人只是機械地生存而生存。
  • 還是「叢林法則」?
    無論是「物競天擇」,還是「叢林法則」,都是對「進化論」的一種解釋和歸納。既然是兩套說辭,那它們的意思就一定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哪個說法,也都不能得到人類社會完全認同!因為「進化論」本身並沒有得到周延的驗證。不過,兩套說辭有一個共項,那就是「競爭」!
  • 身處叢林法則選擇獸性還是人性?沒有經歷過的不要輕易下結論
    當有一天你所在的地方沒有道德與法律的約束,人們都赤裸裸的暴露在叢林法則中,弱肉強食與爾虞我詐成為常態,你是否還能保持住人性的光輝,不墮落在獸性的黑暗中?這個對人性深處的靈魂進行拷問的問題誰也不能給出答案,因為沒有經歷過的人們所給出的答案僅僅局限於理想狀態之中,而面對這樣的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影視作品來反映,《動物世界》就是這樣一部反覆考驗人性與獸性的電影。
  • 回歸「叢林法則」,美國就會是贏家嗎?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2月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所說的:「上訴機構的價值,對於尊崇多邊主義的人來說,價值連城;但是對於個別迷信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的人來說,或許一錢不值。」"What is the Appellate Body worth?
  • 耶穌改變是叢林法則,建立的是公義和憐憫的社會
    正如創造世界的上帝,用話語創造了日月星辰,創造了飛禽走獸一樣,耶穌也用話語治癒了這個患病的人。治癒的簡單也許連這個病人也不相信,正如我們腹痛難忍很久,在家試了各種方法依然不能緩解,我們到醫院,醫生用針扎了幾下就立刻痊癒,最後還不收錢,我們同樣會不相信還有這樣的好事。
  • 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刷新見解)
    叢林法則原本用於描述自然界的競爭狀態,其核心是弱肉強食。後來,它成為殖民主義的理論依據,今天在處理國際關係上還有人在奉行。有人把它拿來為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滔天罪行辯護,說日本侵略中國乃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進入,藉以掩飾推脫日軍侵略罪行。這是完全錯誤的。
  • 叢林法則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叢林法則是什麼時候出來的西方其實也並非叢林法則,而是基督教。其中的七美德同樣包含仁愛,正義,慈悲,慷慨等等優秀品質,李鴻章出訪英國的時候曾感嘆西人是真正的禮儀之邦,重視榮譽,熱愛生命,注重人文關懷,在哪個時候的西人也可能確實如此。
  • 收評:美國大選不過是人類社會中叢林法則的一小部分
    這樣一個大國的最高權力掌控者的變動是一定會影響到全世界,這符合人類社會中的叢林法則:某一個食物鏈中塔尖上的那層一點點變化都對其內部的底層和其他外部其他食物鏈產生影響,但是最終這也不過是水中丟了個石子,起一圈圈波瀾之後再次回歸原有的叢林法則。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歡研究易經,因為我相信宇宙萬事萬物之間是存在規則的。
  • 《紳士們》|黑幫電影的「叢林法則」
    《紳士們》延續了導演以往作品中小人物的人生百態,底層生存的價值內涵,但又不刻意貶低底層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方式,也沒有了底層人物對於生活現狀的無奈和抱怨,用底層生存哲學的角度去思考「我」的內涵以及做人所具備的高貴品質的成長曲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宣揚時代主流的價值體系。
  • 試析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精英 電子 學家出於為軍事服務的考慮將幾所大學的 計算 機用電纜連在了一起,起名為ARPANET,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INTERNET的鼻祖,網絡的迅速 發展 超出了當初它的發明者的預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我們的社會,從70年代的試點,到80年代的發展,再到90
  • 人類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就是動物世界!
    人類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就是動物世界!表面看上去漂亮的熱帶雨林實際上是危機四伏,是人類的禁區!食人魚,鱷魚,狂蟒等恐怖的物種都統統不錯過這片動物的天堂,人類的禁區!海底世界看似煊煊多彩五彩繽紛的美侖美奐,其實處於這個世界的生物,危機四伏險象迭生:要麼餓死,要麼出眾!每天都為生存而戰,今天去吃別人,明天可能被人吃!
  • 超越「叢林法則」
    超市的特色是自選,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深圳,一萬種人有一萬種方式。我們都是這個城市的書寫者,只是有人用磚瓦,有人用代碼。潭影用文字碼出的三篇小說,代表的是三種深圳經典的人群和場景。 《戀戀深圳》講的是深圳「程序猿」的故事,《完美人設》講的是深圳「金融狗」的故事,《男閨蜜》講的是深圳「單身汪」的故事。
  • 叢林法則大逃殺
    叢林法則大逃殺是一款大逃亡的動作射擊遊戲,遊戲中玩家將與將近五十人一起被放到一處荒廢得地方,玩家必須快速的尋找武器和裝備第一時間消滅你的敵人,喜歡這款叢林法則大逃殺的小夥伴們趕緊下載體驗吧!
  • 「叢林法則」適用於任何時候
    「叢林法則」是由進化論學者達爾文提出的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達爾文是根據自己多年在自然界的實際考察提出這一論斷的,在達爾文眼裡「叢林法則」是適用於自然界的規律,但是達爾文沒有看到的是「叢林法則」在人類社會中也是同樣適用的,這就是「叢林法則」的社會屬性。
  • 在社會上必須明白的道理,社會叢林法則
    在社會上行走久了,你有沒有發現社會的叢林法則?一個人強很多會被崇拜,強一點會被陷害,弱一點會被取代,弱很多會被淘汰。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你的實力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不斷地進取,你才能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進取心是神秘的宇宙力量在人身上的體現,為了獲得和滿足這種力量,我們甚至願意放棄舒適的生活乃至犧牲自我。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我們需要這種激勵,它是我們認識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