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19》:魯迅正在喚起民眾

2020-12-08 騰訊網

[摘要]《巴黎1919》是一部敘事史書,也是一部帝王將相史。但奇怪的是,該書沒有提到段祺瑞,反而提到了魯迅,告訴我們魯迅正在喚起民眾。

巴黎和會上的四巨頭:威爾遜、克裡孟梭、勞合·喬治、奧蘭多(從右至左)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重要。一戰之後,沙俄、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等四個帝國解體,而二戰之後,只有一個大英帝國解體,而且是緩慢解體。一戰之後,隨著四個帝國的解體,全球出現了許多真空地帶。戰勝國在巴黎開了一次分贓和分家大會,但美其名曰為巴黎和會。

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教授所著《巴黎1919》(Paris 1919)是分析巴黎和會的經典。該書的副標題是:改變世界的6個月。作者開篇明義,寥寥數語,便揭示了一戰後天下大亂的局勢:「一戰前歐洲人心浮動,暗潮洶湧,各種訴求沒有得到滿足:社會主義分子期盼世界更美好,勞工期盼工作條件改善,民族主義分子期盼有自己的家園。戰後這些願望又重新抬頭,甚至更加強烈,因為1919年的世界更加動蕩不安,會有巨變的夢想,也會有秩序崩潰的噩夢。」

巴黎和會上列強各懷鬼胎。英國的重點是確保通往其海外殖民地印度的戰略要道,同時在中東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的首要目標是遏制德國,並從德國得到更多的賠款。一戰的許多主戰場在法國,戰後法國很多地方一片瘡痍。法國對德國有心理恐懼:拿破崙之後,法國對德國屢戰屢敗,而且一戰後法國人口只有4000萬,而德國人口卻有7500萬,比法國人口多出了三分之二還要多,在兵源上佔了很大優勢。而美國則是醉心於創立國聯,美國總統威爾遜要建不世之功,名垂千古。

「對準中國心臟的匕首」

俄羅斯、南斯拉夫、巴勒斯坦、波蘭,都是今天國際上的危機多發地帶,也是巴黎和會所討論的重點內容,在《巴黎1919》中各有專門一章。中國山東青島的歸屬,也是巴黎和會爭執的議題,《巴黎1919》有專門兩章介紹,分別是「對準中國心臟的匕首」和「日本和種族平等」。

1917年,中國政府參戰,對協約國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到1918年,中國已有10萬勞工在歐洲幫助協約國,其中很多人死於炮火和疾病。德國在地中海擊沉一艘法國運輸船,船上的五百多名中國勞工葬身海底。但英、法、美三大國卻支持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實屬不講任何信義,也埋下了後患無窮的禍根。中國代表團成員顧維鈞奮然指出:「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確保今後半個世紀內遠東能有和平,失策的話就會出現一種局面,10年之內引發戰爭。」確實,歷史的演變不幸被顧維鈞言中。山東問題也促成了中國的巨變。北伐戰爭軍興,其首要目標不是要消滅貧富差別,甚至不是要消滅軍閥割據,而是反對列強。按照北伐革命歌曲中的順序,「打倒列強」是第一位的,而「除軍閥」則是第二位的。麥克米蘭教授也承認,如果當時中國更強大,再加上其他變數的積極表現,可以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戰結束時,日本躋身於全球三大海軍強國,海軍實力僅次於美國和英國。1917年,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之間就達成秘密協議,同意日本戰後接管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英國希望日本海軍可以協助英國守護海上通道。日本還有另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日本人要求在《巴黎和約》中寫入種族平等的條款,但英、美兩國死活不肯。英國人擔心日本人會湧入英屬澳大利亞,而美國總統威爾遜則是擔心,寫入平等條款後,他會失去國內的選票。最後,日本放棄該條款,以換取其在山東的利益。

美國總統威爾遜鼓吹「民族自治」,但一戰後的版圖劃分還是由英、美、法等三個強國所主導。法國總理克裡孟梭對威爾遜總統的14點建議就很不以為然,說是《聖經》中也只有十誡,威爾遜何以提出了14點。麥克米蘭教授引用了經濟學家凱恩斯對三巨頭的分析,說是「威爾遜背叛了自己的原則,背叛了自己的國家,也背叛了所有希望世界更美好的人們的期望」。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稱威爾遜總統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實際上「固執、虛榮」。德國人也是恨透了威爾遜,認為他用美麗的謊言欺騙了德國。1924年威爾遜病逝,各國駐美國大使館降半旗誌哀,唯有德國大使館拒不降旗。

巴黎和會上,中國喪權辱國,列強幹預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中國的當權派也罪責難逃。很多國家的代表團是由元首親自任團長。日本派出了一位親王,此人不在和會上露面,終日龜縮於旅館之內,但也抬高了日本代表團的地位。而中國只派出了部長級的人物。當時中國內亂不止,南北勢不兩立,很多實力派人物暗中與日本交好,拉拉扯扯,勾勾搭搭。內亂招致外侮,而外侮又惡化內亂。

「記憶是一種權利」

巴黎和會的結果是,中國損失慘痛;但這次和會上猶太人卻滿載而歸,爭得了重返巴勒斯坦定居的權利。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發祥地,但羅馬人將猶太人趕走,猶太人已經離開這裡一千多年。自然有人產生了懷疑:猶太人有何權利重歸此地?猶太人的回答是:記憶是一種權利。

當然,僅靠記憶是無法爭得權利的,還是需要在幕後狠下功夫。一戰酣戰之時,英國缺少乙酮,一種製造炸藥不可缺少的原料。猶太人魏茨曼獻出秘訣,助英國獲得乙酮。英國首相喬治戰時正好是英國的軍火大臣,十分感激魏茨曼。為表示謝意,喬治首相告訴魏茨曼,英國國王準備向其授勳。魏茨曼的回答是。「我本人一無所求。」喬治大受感動,他在回憶中寫道:「這就是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家園宣言的源泉。」

猶太人之所以能夠如願以償,《巴黎1919》還有一種解釋。喬治首相有一個相好的情婦,她是一位猶太巨商的太太。《巴黎1919》主要說的是正史,但也有野史部分。就還原歷史而言,野史比正史更重要。正史史料大多是給公眾看的,所以冠冕堂皇,但卻經常言不由衷。不能看輕野史,就解釋歷史而言,野史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有時甚至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猶太人也是好運氣。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原先由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大片阿拉伯土地成為真空地帶:這裡雖有居民,但沒有國家。英國人將過去奧斯曼帝國的三個省變為一個國家,建立了伊拉克,成為中東的南斯拉夫,今天仍然是戰亂不斷。英國人發了橫財,有大片土地可以處置,所以處理起來也比較隨意。喬治首相曾經自言自語:「敘利亞有什麼呢?讓法國拿去吧。」再有,英國人控制了阿拉伯的大片土地,需要盟友幫助其打點,而猶太人似乎是比較好的盟友。

「波蘭人膽大勇敢,但卻不講道理」

麥克米蘭教授有如高明的畫家,幾筆便勾勒出歐洲民族的眾生相:「波蘭人膽大勇敢,但卻不講道理。羅馬尼亞人聰明而有魅力,但太狡猾,令人惋惜。南斯拉夫人麼,就是太像巴爾幹人。捷克人最西方化,讓人耳目一新。」《巴黎1919》中捷克的形象最正面:「民主傳統在捷克深入人心,捷克人厭惡軍國主義、寡頭政治和金融做大。」

很遺憾,冷戰之後捷克與斯洛伐克還是分家,成為兩個國家。《巴黎1919》道出了歷史原因。捷克歷史上也稱波希米亞,是一個富庶和強大的王國,北部疆界抵達波羅的海。14世紀時,布拉格曾經是神聖羅馬的首都。10世紀後,斯洛伐克受匈牙利人統治,後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捷克改信新教,宗教改革的勁風並沒有吹到斯洛伐克,斯洛伐克人仍然信奉天主教。真的是令人感嘆:歷史的裂痕就是這樣難以彌合。

巴爾幹半島20世紀始終都是火藥桶,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太複雜。按照《巴黎1919》的界定,巴爾幹半島人包括: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阿爾巴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和馬其頓人。這些民族爭勇好鬥,都不是省油的燈。希臘人自認為是地中海人,羅馬尼亞人自稱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塞拉耶佛還有猶太人,達爾馬提亞海岸有義大利人,巴爾幹半島北部有德國人定居,南部則有土耳其人定居。

《巴黎1919》開卷便有一張地圖,標示了俄羅斯帝國的潮漲潮落。一戰之前,波蘭、烏克蘭、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都在沙俄帝國的版圖之內。列寧與德國籤訂《布列斯特條約》後,上述地方紛紛脫離蘇俄。蘇聯重新奪回了除芬蘭和波蘭之外的大部分地方。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重新縮回到《布列斯特條約》的版圖,普京總統為了保住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影響正在苦苦掙扎。俄羅斯有遊牧民族的特點,強盛時如大海潮漲,波濤洶湧,勢不可擋,衰退時有如退潮,一瀉千裡。

在人們的通常印象中,波蘭是一個困難深重的民族。波蘭國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波蘭還沒有亡國」,悲傷而又悲壯。波蘭還有感人至深的傳說:蕭邦臨終遺言是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波蘭。但《巴黎1919》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波蘭。英國首相喬治不喜歡波蘭人,說是「波蘭與周圍的鄰國都有矛盾,德國人、俄羅斯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立陶宛人、羅馬尼亞人、烏克蘭人,都與波蘭人有矛盾」。一戰後,波蘭人大規模迫害猶太人,入侵烏克蘭,還想併吞立陶宛。就連一向支持波蘭的法國總理克裡孟梭也討厭波蘭人,覺得「波蘭人貪得無厭,反覆無常」。而麥克米蘭教授的定論則是:「波蘭人膽大勇敢,但卻不講道理。」

《巴黎1919》提到了魯迅

麥克米蘭教授也給巴黎和會的三巨頭畫像:「克裡孟梭是老夫情懷,貪婪而充滿復仇心理;喬治軟弱,搖擺不定;威爾遜身心疲憊,有病態。」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說過,「戰爭期間,我們都選錯了英雄。」《巴黎1919》驗證了這一論斷。

英、美、法三巨頭都有生活作風問題,婚姻期間亂搞男女關係,其中尤以克裡孟梭最為糜爛,上年紀後大發感嘆:「現在投懷送抱的女子紛至沓來,但自己卻是力不從心。」史學家必須公正,至少是貌似公正。麥克米蘭教授做到了貌似公正,但不露聲色地詆毀了法國總理克裡孟梭,說的是克裡孟梭總理與法國總統J.H.龐加萊不和,而克裡孟梭背後當眾戲問:「哪位想和龐加萊太太上床嗎?」然後他又惡毒地說,「好的,已經安排妥當了。」麥克米蘭教授擅長春秋筆法,幾句話的一個小故事,便將克裡孟梭描繪為一個下流、下作的齷齪小人。私德不好,公德也難。

《巴黎1919》是一部敘事史書,也是一部帝王將相史。但奇怪的是,該書沒有提到段祺瑞,而當時北洋政府主政的是段祺瑞、段執政。《巴黎1919》提到了袁世凱,但篇幅沒有寫魯迅的長。麥克米蘭教授特別提到了魯迅,告訴我們魯迅正在喚起民眾。可見麥克米蘭教授對中國是了解的,同時也說明她重視知識領袖。

美國暢銷書分三等:《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美暢銷書和國際暢銷書,《巴黎1919》是全美暢銷書。瑪格麗特·麥克米蘭教授從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歷史學教授。

相關焦點

  • 1919,已是100年前!變的是國力,不變的是骨氣!
    青年張伯苓1918年秋天,張伯苓來到美國,參加了中國留學生會議,此時,有一位清瘦、溫文爾雅的28歲青年正在留學生會議上跟眾學友告別,他叫竺可楨,此時他剛拿到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決定回國。當知識分子、企業家嘗試「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時,魯迅正試圖用手中的筆喚醒國人。1919年初,38歲的魯迅發表了小說《藥》,揭示小市民的愚昧和麻木,痛惜革命烈士的犧牲,這一年,魯迅也在忙著搬家,從老家紹興搬到了北京。
  • 展藏故事|回顧《我的1919》
    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1919年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法國參加了巴黎和會,也就是在這場會議上中國人終於第一次向列強說「不」!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重要人物之一,顧維鈞面向世界就山東問題在巴黎和會上發表了重要演說,今天(11月14日)是顧維鈞先生逝世35周年,讓我們通過中國電影博物館的藏品去回顧電影《我的1919》,去了解顧維鈞。
  • 《我的1919》︱把歷史講給你聽
    影片《我的1919》是黃健中導演拍攝於1999年的一部歷史傳記影片。影片講述了1919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旨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和奠定和平基礎的巴黎和會召開,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時任駐美公使、全權代表顧維鈞(陳道明飾)等五人組成的代表參加和會。然而在歐美列強企圖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的大環境下,中國代表團的座席遭到削減由原來的五人座席減少為兩人座席,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也即將落入日本之手。
  • 「我的節日·我的1919」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的節日·我的1919」 2020-05-06 0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年古董海報裡的巴黎航展
    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前最後一次舉辦巴黎航展——下一次巴黎航展即第6屆巴黎航展在5年後的1919年舉行。天空中的雲霧怎麼看著都覺得有些壓抑,可怕的大戰很快就在歐洲大陸上爆發。1919•巴黎航展歸來 1919•巴黎航展歸來自1909年首屆巴黎航展舉辦以來,大皇宮在1910年到1913年間相繼舉辦了4屆航展。
  • 文明史:投石黨之亂的出現,導致巴黎民眾發動了暴亂
    1648年,巴黎的議會和法國的最高法院將這些委屈表達了出來,要求馬薩林和王后恢復他們先前的特權和根深蒂固的官僚權力。為支持議會,巴黎民眾發動了暴亂。實際上,「投石黨」這個名字的來歷源於彈弓。巴黎淘氣的男孩子們使用它來投擲泥土或石頭,把街道搞得一片混亂。然而,議會的官員們不支持這種暴亂和叛亂的形式,他們的目標是保衛自己在政府中的特權地位,而不是要將政府拆散。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今天的夜讀經典,我們與您分享魯迅授課的故事。魯迅「作事常從遠處著眼,可是也以認真的態度從小處下手」。如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他提倡種樹,別人都笑他傻;因為樹要十年才長成,那些人卻主張『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魯迅先生提起這件事時,卻說,只要給我當一天和尚,鍾我總要撞,而且用力地撞,認真地撞」。
  • 巴黎羅浮宮的驚魂一刻
    新華社巴黎2月3日電 題:巴黎羅浮宮的驚魂一刻新華社記者韓冰 應強 韓茜當地時間3日上午9時50分許,法國巴黎旅遊勝地羅浮宮響起警報。「很多遊客向羅浮宮裡面跑去,氣氛令人感到『很緊張』。」事發時在羅浮宮內參觀的中國遊客劉先生對新華社記者這樣講述自己的經歷。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魯迅:萬般皆是「下等人」,你我亦然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自傳體散文集,其中總共收錄了10篇散文作品。這10篇作品是魯迅在經歷了世事滄桑後寄託情感之作,反映了魯迅自己所思所想的人生感悟。《無常》被稱為是「全書最迷人的篇章」,在這部作品中,魯迅通過對「無常」這一角色的塑造,表現了自己奇特瑰麗的內心世界,也表達了自己對廣大「下等人」的關愛,以及,他自身作為「平民」希望尋找公正公平之代言人的希望。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將自己與「下等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而「無常」這個角色,就是魯迅所塑造的一個為下等人為自己打抱不平的「希望」。
  • 魯迅每月工資350塊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有筆如刀是魯迅,魯迅其人,在近代文學史上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座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文章嬉笑怒罵、他的內涵豐富深刻,就連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都對魯迅讚賞有加。
  • 魯迅一月工資350塊大洋,是現在多少人民幣?看完臉都綠了!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在留學於日本學醫,後又發現到殘酷的社會現實,然後又棄醫從文,毅然的將自己化身成為身筆尖上的使者,希望藉此挽救更多的中國人,魯迅的一生很堅定,他在中國文學上做出了很貢獻,犀利的文字書寫著中國人的傲骨。魯迅在大學任教師的時候,當時的工資每月是350塊大洋,如果放到現在來看的話,是什麼水平呢?
  • 「泉幣達人」魯迅之古錢收藏二三事
    1919年(民國8年),魯迅先生為了母親、兄弟及其家眷到北京同住,買下了八道灣11號一套「三進大四合院」(一進就是一個一圈房子加一個院子,三進相當於三個院子連在一起。)花了3675塊大洋。也就是說,先生一年工資可以買一套高級四合院。如此吸金能力,秒殺時下金領。可1923年魯迅購置阜成門小宅時,那800大洋的房款還是東拼西湊借來的。家中並無陸小曼那樣能折騰的太太,經年累月的高工資都花去了哪裡?
  • 魯迅原配朱安一生悲苦 如一顆生鏽了的圖釘[圖]
    ,桌子上放著一個介紹性質的小紙片,上書:魯迅母親和朱安的臥房。小腳、沒讀過書的朱安是舊式中國的產物,留洋歸來的魯迅從最初,便是帶著一種抗拒舊勢力的情緒來對待她的,這樣的不接納,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意思,是不可改變的刻板印象,從頭錯到尾的那種,其實放到現在看,朱安身上的謙良恭儉,正好是作為一名賢良的家庭主婦的絕好品質,最起碼比起胡適那個動輒操刀的太太,朱安要柔和溫婉得多。
  • 重溫魯迅的《故鄉》,讀來催人淚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與人生真理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頁)他在論述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遭到失敗時說:「而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卻正在這一『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同上書,第702頁)在文化戰線,甚至在整個革命營壘,獲得毛澤東如此崇高評價的,唯有魯迅一人。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陸徵祥檔案與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重估
    這批新檔案有兩份與陸徵祥及巴黎和會相關的密檔。《陸總長在和會專電》是從1918年10月到1919年12月,所有中國代表團的收發電。該檔應是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收發電原件,許多電文後有閱看者如王正廷、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組等的籤字,少部分有陸徵祥的批示,及秘書之處理狀況紀錄,十分珍貴。
  • 魯迅《好的故事》教案(2課時)
    魯迅在夢境中看見了遠方水鄉的美麗風景,但這一風景剛出現即消逝,表現出他的悵惘和失望,而課文中對夢境裡那「好的故事」的描繪,則表現出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3.魯迅先生的文章含義深刻,我們怎樣才可以讀懂它呢?   預設: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  (二)閱讀資料,深化理解  1.資料引入,了解《野草》。   出示:《野草》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野草》是魯迅的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詩集,寫於「五四」退潮時期。
  • 「夜巴黎 」?宵禁之下,不存在!
    法國巴黎等部分地區宵禁當地時間10月17日21時起,法國巴黎等地正式實施宵禁,時間為每日21時至次日6時,為期至少4周。△宵禁首日,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協和廣場等各大地標建築夜景宵禁地區的絕大多數公共場所停止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