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配朱安一生悲苦 如一顆生鏽了的圖釘[圖]

2021-01-09 東方網

朱安

  東方網4月15日消息:去年夏天,我曾經去參觀過位於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的魯迅故居,不大的四合院,種有丁香樹,北面是個兩進的臥室,外面一間,大概八平方米左右,裡面擺著張桌子,還有一張沿西牆放置的床,桌子上放著一個介紹性質的小紙片,上書:魯迅母親和朱安的臥房。朱安從1924年5月到去世,一直住在這裡。

  看朱安的照片,才知道她並不美麗。眼睛低低地望著,重重的眼皮,天生有一種舊式媳婦的恭順相,高高的額頭,扁扁的鼻子,寬厚的嘴唇,穿著一件深色元寶領的舊式棉襖,那上挺的領子把臉龐遮蓋得更加逼仄尖薄。小腳、沒讀過書的朱安是舊式中國的產物,留洋歸來的魯迅從最初,便是帶著一種抗拒舊勢力的情緒來對待她的,這樣的不接納,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意思,是不可改變的刻板印象,從頭錯到尾的那種,其實放到現在看,朱安身上的謙良恭儉,正好是作為一名賢良的家庭主婦的絕好品質,最起碼比起胡適那個動輒操刀的太太,朱安要柔和溫婉得多。可在那個風雲激蕩的歷史交匯處,朱安卻只能是個時代進步的犧牲品,就好像那三寸的小腳,踏過舊時代的門,也如同過了氣的時髦一樣。

  1906年夏,魯迅從日本回到紹興,在母親的安排下,與同鄉的、大自己三歲的朱安結婚,婚後四天,魯迅毅然東渡日本,朱安頂著一個名不副實的媳婦頭銜,伺候娘娘(紹興話,即婆婆,魯迅的母親魯瑞),獨守空房,一等就是十三年。直到1919年冬天,她才在魯迅的安排下,和婆婆及魯迅三弟一家搬進了北京西直門的八道灣居住。在八道灣,周氏一家團圓的歲月裡,也許是因為朱安沒有讀過書,也許是因為大先生魯迅的冷落讓朱安一直抬不起頭來,又或者是由於朱安天生就有著與世無爭性格,總之周氏兄弟分家之前,朱安這個長嫂,沒有順利成章地當上家,家庭財政的大權,便悄然旁落到周作人的日本媳婦——羽太信子手裡。三年以後,因為某種至今不能確定的原因,周氏兄弟失和,1923年8月2日,魯迅帶著朱安,搬去磚塔胡同俞氏三姐妹處借住,基於擔心流離失所的考慮,搬走之前,魯迅曾詢問過朱安是願意留在八道灣還是回紹興,如果她願意回去,他會按月給她寄錢。朱安婉轉地拒絕了,她想和魯迅一起搬出去,照顧他的日常生活。

  1924年5月,朱安和娘娘一起,搬進了阜成門內的這個小四合院,這一年,朱安四十六歲,這個如今只有一棵丁香點綴的四合院,就是朱安後半生全部的天地。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南下廣州、廈門,同許廣平女士結百年之好,後來長期居住在上海,這其中,只有1929年和1932年回過北京兩次。這時候的朱安恐怕已經是徹底斷了念想,以一種吃齋念佛遁入空門的心態度日,所謂生趣,也只能是照顧娘娘這件事上。大先生是新式的大先生,娘娘還是舊式的娘娘,有娘娘在,朱安便還會覺得自己是有點用處的。在那個略顯陰沉的、青灰色的四合院裡,兩代舊式婦女相依為命。

  1936年,魯迅去世,北京方面的生活費,大部分是許廣平在負擔。1943年,魯瑞去世,臨死前,魯瑞讓朱安千萬收下原周作人每月給她的十五塊錢,算是這麼多年服侍她老人家的一個交代,朱安的人生走到這兒,真的是到了戀無可戀的地步,只剩下餬口這個本能可供她操勞。由於經濟上的困難,朱安忍痛將魯瑞餵養了十幾年的黃黑色大花貓,蒙了雙眼,讓傭媼帶到崇文門外放走了。1944年唐弢造訪朱安,看見她也只是默默地喝著湯水似的稀粥,吃著幾塊醬蘿蔔。雖然有許廣平的接濟,在心底裡,朱安依舊有著一種拿人家的手軟的客氣和怯怯,儘量把生活需要降到最低,不給別人造成太大麻煩。

  1947年6月29日,朱安因病去世,逝世前,她還將兩塊衣料送給許廣平作紀念。

  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因為她的人生,幾乎沒有飛揚的時刻,她仿佛是一顆鏽了的圖釘,最初被釘在哪,一生就只能釘在哪,無可奈何地孤獨老去。她不過是想做一個孝敬婆婆、恪守三從四德的舊式婦女,她最大的願望也不外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只可惜她是帶著一雙小腳被推進新時代的,她無力往前走。當時代的列車轟轟然朝前駛去的時候,我們站在車上,望著車尾那些漸漸遠去的人影,不經意間,我們大概還能夠望見朱安式的哀怨眼神,這眼神裡,囊括了一代舊式婦女悲慘命運的寫真。

相關焦點

  • 朱安晚年欠了4000元:我也是魯迅的遺物,為何沒人幫助我?
    存款只會越來越少,年紀越來越大的魯迅母親身體也一如不如一日。1943年,魯迅母親因病去世,享年87歲。婆婆走後的日子,朱安承受的不再只有孤獨,還有經濟上的拮据。她作為一個沒有收入的孤寡老人,生活異常悽涼,當遺產也用完後,朱安欠了不少錢,過著頓頓白飯鹹菜的日子。
  • 小嬌朱安步行80英裡,走步,為魯迅,卻買蛋糕,換取冷冰冰
    原因是魯迅的父母很早就為魯迅的終身大事做了準備,給了他一個叫做朱安的東西。起初,魯迅並不反對結婚,只是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未婚妻包不住腳,另一個是要學會讀書。朱安對兩者都不滿意,所以魯迅大發雷霆,拒絕與朱安結婚,甚至去了日本,所以婚事沒有定下來。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回顧郭沫若和魯迅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曾留學日本,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夏,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此時的魯迅,已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現代體式寫成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 2018初中語文經典美文閱讀理解:一顆圖釘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經典美文閱讀理解:一顆圖釘》,僅供參考!   一顆圖釘     葉大春     小米在總經理辦公室外等待應聘接談的時候,忐忑不安,就用硬幣佔過卦:徽面受聘,字面不聘。三次都是拋的徽面。小米心存一份僥倖和欣慰。
  • 魯迅洞房花燭夜,為何在新房裡熬夜讀書?
    事實上就在三年之後,魯迅的二弟周作人,就真的給周家娶了個日本媳婦羽太信子。可是這件事發生在魯迅這個周家的長子身上,周老太太卻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她一心指望長子能夠學成歸國重振家業。而魯迅此番和日本女人結婚,就很有可能會一去不復返了,會長留在日本。所以慌亂期間,她連發了數封家書,催促兒子趕快回鄉完婚。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就如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的話,便把魯迅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句話的原版是「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魯迅先生確實曾與郭沫若交惡,但是身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先生,真的會因為跟郭沫若的理念和想法不同,就說出這種有失格調的話嗎?魯迅其人魯迅先生即便是現在也沒有人不知道,不了解。
  • 民國大文豪魯迅:家人後代今何在?兒子是行業精英,孫子成就不凡
    孝子魯迅匆匆回國,等待他的當然是一場婚禮。魯迅這才第一次打量他的新娘。姑娘的面色黃白,尖下頦,薄薄的嘴唇使嘴顯得略大,寬寬的前額顯得微禿。新人朱安是魯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同族,平日似乎跟魯迅的母親談得挺投機,親戚們都稱她為"安姑",大魯迅3歲。4天後,魯迅便藉口「不能荒廢學業」,與二弟周作人啟程回日本,一走3年。
  • 魯迅葬禮出殯現場:16位大人物抬棺,國母扶棺,送行隊伍長几十裡
    1936年9月,魯迅似乎預感到了自己的身體撐不過幾個月了,即使在6月份的時候,他的病情好轉很快,身邊的人都認為「他好了」,當時魯迅也是這麼想的,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最為清楚,於是魯迅便開始交代自己的後事。
  • 為領導當一回「原配蟋蟀」
    你這麼做,對方一定以為我們另有所圖……」很快,領導又有了新指示:「這個事情你看能解決嗎?」這朋友一看,問題不大,但因為記得上次下手過快的教訓,於是點頭應下,準備拖個幾天再去處理。誰想領導很快就急了:「不是說能解決嗎?怎麼到現在沒動靜?對方肯定以為我們沒誠意呢……」發火的態勢與前次無異。這朋友很鬱悶,怎麼橫豎都是我的錯?辦早辦晚都不得要領呢?
  • 一共180多個筆名,唯獨「魯迅」二字不朽至今,它有何特殊含義
    「魯迅姓周,文筆順暢,原名周筆暢」,關於先生的梗可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他的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他的筆名一共有180多個,其中宴之敖、隋洛文和魯迅三個最為著名。「魯迅」二字是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從此也讓更多國人記住了他。時代的發展也讓把魯迅推向了文學史上最高峰,甚至有人說「把魯迅存到銀行裡吃利息,後半輩子的生活是不愁了」。
  • 你知道鐵器為什麼容易生鏽嗎?
    鐵器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到輪船、軍艦,小到圖釘、別針,都是用鐵製成的。在所有的金屬中,鐵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金屬。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所使用的許多鐵器都會生鏽。據有關資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由腐蝕造成的鋼鐵損失大約相當於鋼產量的1/4。鐵器為什麼那麼容易生鏽?
  • 從這些作品中走近蕭紅,民國最悲苦的女性
    蕭紅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蕭紅是魯迅給予高度評價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魯迅和茅盾分別為《呼蘭河傳》作序,確定了蕭紅的文學地位的扛鼎之作。1.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宋宇晟)近日,有報導稱,「一枚被賣家稱為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元的高價,引發關注。但,一顆紅豆這麼值錢?魯迅真的曾送過紅豆給蕭紅嗎?被拍賣的紅豆。拍賣公司文章截圖一顆紅豆賣了二十多萬?
  • 晉江一女子經常留宿男友 室友憤而在床上撒圖釘
    正值青春的陳某大感尷尬,便在室友床上放置圖釘表示抗議。9日晚上,李某回到租房,手掌就被圖釘刺傷。  第1幕  事有蹊蹺手摁床上被圖釘刺傷  李某二十出頭,來自江西,在晉江西濱鎮某鞋廠打工,租住在轄區躍進村某租房。10月9日晚8時許,李某吃完晚飯後回到租房。
  • 一個圖釘的非主流印跡
    「圖釘工作室塑造了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美國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看過在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行的「紐約圖釘工作室回顧展」,中央美院設計學院講師蔣華做出這樣的評價。蔣華認為,圖釘工作室是真正的美國當代平面設計的開始,「之前的平面設計並不是以這種方式展開的,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個後現代主義的平面設計工作室。」主動參與到文化事件中設計師與藝術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藝術家的表現很自我,而設計師是有目的的設計。圖釘工作室卻能在設計師和藝術家的角色之間進行遊刃有餘地轉換。蔣華認為,這和他們擁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有關,「他們樂於表達,而不是被別人僱傭。
  • 一周內兩換「心門」 傷口卻只有一顆圖釘大小
    經胸和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後發現,吳阿姨除了三尖瓣有極重度的反流外,主動脈瓣也有重度反流。團隊反覆多次討論,針對吳阿姨的情況,量身定製了手術策略:先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解決主動脈瓣反流的問題,後採用經股靜脈途徑三尖瓣修復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