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蕭紅是魯迅給予高度評價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魯迅和茅盾分別為《呼蘭河傳》作序,確定了蕭紅的文學地位的扛鼎之作。
1.《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宗法社會,生活像河水一樣平靜地流淌。平靜地流淌著愚昧和艱苦,也平靜地流淌著恬靜的自得其樂,在這裡生活著的是《呼蘭河傳》的人們。
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講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2.《生死場》
菜圃、老馬走進屠場、荒山、羊群、刑罰的日子、罪惡的五月節、蚊蟲繁忙著、傳染病、十年、年輪轉動了、黑色的舌頭、你要死滅嗎?到都市裡去失敗的黃色藥包等等。
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裡,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黑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3.《馬伯樂》
《馬伯樂》是一部讓人驚異的作品,一般在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都會覺得奇怪,它不像蕭紅慣常的風格。它不寫女性經驗,不以女性為主人公。
1940年底,蕭紅主要創作的兩部小說《呼蘭河傳》與《馬伯樂》,前者為蕭紅贏得無數讚譽,而對於後者,文學評論家們卻出奇地選擇沉默。但是論其文學價值與創作水平,《馬伯樂》絲毫不遜色於《呼蘭河傳》,更是由於全書瀰漫的幽默辛辣筆觸,才能將作家的創作的才華淋漓盡致地展現。
結語:在動亂的時代,像蕭紅這樣的才女,這樣一顆漂泊無依的心,始終找不到停靠的港灣。她的才是她的苦,她的苦也是她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