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蕭紅與駱賓基說的那樣,「也許,每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他們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想,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會永遠流傳」
初見
發現這部電影,是因為關注朱亞文。在看他的作品時,發現了這部與王小波的小說同名的電影《黃金時代》,也正是這個機緣巧合,讓我這個生活在21世紀的無名小卒在電影中開始接觸蕭紅,就如同丁玲與蕭紅的相遇,大家都說是一個時代性的事件。
在手機網頁上初見這部電影的海報時,看似雪地的白宣紙上站著一個女子,看起來堅韌但卻迷茫,整個人被厚重的冬裝包裹著,一副典型的東北人形象。海報中央洋洋灑灑地四個金色的字,模模糊糊,有些虛幻地寫著《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海報
就像電影中,蕭紅與駱賓基說的那樣,「也許,每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他們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想,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會永遠流傳」,人的思想的不透明,讓所有的歷史故事都成為編纂者的個人發揮。就像是三體人認為人類的深不可測就在於,看不到每個個體腦子裡的想法。
二蕭
對於蕭紅的了解,始於一本關於民國四大才女的書,除了蕭紅,對其餘三人的文字和個人經歷或多或少都有些零散的認知。要問一個初中的小姑娘為何把蕭紅排除在外,現在想想有可能是因為名字吧。但如今看來,這短短兩個音節的字符,朗朗上口,因為蕭紅,還記住了另一個在她生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蕭軍。
看看蕭紅的經歷,再看過電影,就可知道,在那個時代,蕭紅的一生是多麼的隨波逐流,就像是命運是一根看不見的繩,蕭紅拼盡一生力氣想去抓住,但到頭來也是無疾而終。
二蕭的故事,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曉,這也是整部電影都從旁人敘述的表現形式想向觀眾傳達的信息。
電影以倒敘、插敘的形式,多樣地向觀眾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蕭紅。如果觀影人耐不住性子,稍不留神就將與這部文藝佳片擦肩而過。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式的文藝片,十年磨一劍的李檣和許鞍華,把每一個細節處理得淋漓盡致,直擊人的心靈,觀眾就像從蕭紅朋友的朋友的視角,真實也好,道聽途說也好,真真切切得感受到了她的喜怒哀樂、悲苦離愁。仿佛觀眾是一個透明人,自由地穿梭於蕭紅一生的任何時刻,有時真實得讓人不寒而慄。
從蕭紅情竇初開,到最後逝於他鄉,在蕭紅的每段感情經歷中最刻骨銘心的莫過於與蕭軍同甘共苦的那幾年。
蕭軍與蕭紅
蕭紅後來問過蕭軍,如果當初沒有看見她的那些塗塗畫畫,還會跟她在一起嗎?不容置疑的是,那些塗塗畫畫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那間陰暗的儲藏室,更讓蕭軍看到了挺著大肚子的蕭紅背後的光芒。
我驚訝於她們的相處,更被那個時代的愛情所打動。曾經,他們只剩下付房租的錢,再沒有多餘的錢租被褥;在那個哈爾濱的冬天,二蕭用臉盆喝過水,整天就一起啃一塊乾糧,日子雖貧窮,但是沒有人抱怨,因為相信彼此,看得到希望。直到蕭軍找到家教的工作,兩個人的手頭寬裕了些,就一起去下館子喝羊湯吃豬頭肉,實實在在地奢侈了一把。在食不果腹的生存條件下,人的寬容好像被放大了,一切只要能讓自己活下去,便心滿意足。這讓生活在當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二蕭的矛盾可能從一開始就存在,只不過被生活的壓力掩蓋住了。對於他們「永遠的分開」,我是覺得惋惜的。無論老年蕭軍如何坦白自己沒有把蕭紅當作妻子考慮,我仍舊覺得二蕭的愛情於平淡中驚天動地,這種愛情確實也無關家庭和婚姻。
「黃金時代」
蕭紅在日本留學期間,在給蕭軍寫的一封信中說道:「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裡過的」。自始至終,蕭紅追求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寫作。在日本的生活,自由而舒適,也沒有過多經濟上的壓迫,按理說,安靜平和的生活是最適合寫作的,但是對於蕭紅來說,她像是進了一個大牢籠,孤獨而無助。國內的生活雖然顛簸流離,但有蕭軍和朋友可以相互幫襯,再苦的日子也有了支柱。
蕭紅在日本
和蕭軍的感情,是摯熱的,但也是痛苦的。蕭紅說,她和蕭軍的分開是一個問題的結束,和端木的結合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無論你喜不喜歡,人生在世,就是去解決一個個問題。有的人解得好,甚至連同周圍人的也一併幫忙解決;有的人解決的不夠好,還會連累其他人跟著一起難過遭殃。或許,蕭紅最後把自己唯一一次婚姻給了端木,不是最明智的選擇,但是對於「二蕭問題」來說,無疑是一個痛卻明智的處理。
蕭紅把自己在日本留學的那段時間稱為黃金時代,在她的朋友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畢竟,那麼多痛苦,無論是蕭軍感情的背叛,還是人生導師魯迅的離去。
一次,蕭紅去魯迅先生家做客,穿的紅色上衣,褐色的長裙。魯迅先生坐在躺椅上,蕭紅像個孩子一樣在椅子周圍轉著圈,問先生這件衣服怎麼樣。魯迅先生看看說,不大漂亮。蕭紅馬上問,為什麼。魯迅先生起了起身,說,你的裙子的顏色不對,倒不是說紅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
這一片段是在蕭紅失去第二個孩子,投奔在重慶的端木時,在案頭平靜地寫著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時的插敘。這一回憶,單獨來看,只是魯迅先生對穿衣搭配的個人看法,唯獨放在那個大背景下的時候,不得不讓人想到蕭紅似是在反省人與人的相處。蕭紅選擇端木,不過是一個普通女人最樸實的追求,但是就像那身紅上衣褐色裙子,個體本身都是美的,但硬是放在同一屋簷下,便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
彩色的孩提時代
整部電影的色調還算是明亮,最讓人覺得心馳神往、蕭紅內心深處最純真、最明豔的回憶便是她的孩提時代。
雖然長大後的世界並沒有如爺爺說的那樣美好,但童年回憶成了蕭紅在經歷所有劫難後的最後避難所。
蕭紅在她的《呼蘭河傳》中寫道,我家有個大花園,花園裡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黃瓜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蕭紅的童年時光
蕭紅回憶中的呼蘭河,是彩色的,鮮豔的,那裡有花園,有祖父,還有自由自在的動植物。她的文字就像是完全獨立於時代背景似的,單純隨性,平實溫暖。有人說,蕭軍是踏踏實實地用寫作技巧創作,而蕭紅則是憑藉自己對文字的感知寫作。有人覺得蕭紅的成就更高,她更有文人的天賦。
的確,她就像是開在沙漠中的一朵明豔的花,特立獨行,不屈於乾旱,亦不敗於風沙,無論是在文壇上,還是在生活中。
《黃金時代》這部凝結了許鞍華半輩子夢想的電影,讓蕭紅又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當中,不管是她的文字或是她的個人生活。我對於蕭紅的了解幾乎都來自這部電影,對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可能有狹隘,可能有誤解,但這不就是電影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領悟到了就足夠了。(文\憩園)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