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一部有濃鬱小說意味的學術著作

2020-12-05 北喬隨手拍

一部有濃鬱小說意味的學術著作

——評葉君《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

※北喬

人們對蕭紅本人的興趣似乎遠遠超過了她的作品,這本身就是件奇怪的事。更為怪異的是,有關蕭紅生平的研究,越是深入詳細,越生起了許多迷霧。蕭紅離開我們的日子並不遙遠,許多蕭紅的敘述者都參與或見證了她的生活。從生活現場走來的敘述者,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筆下的蕭紅是真實的,如松花江那樣低吟高歌,浪花中飛濺濃情實感。然而,眾多的真實,竟然讓事實越加迷惑,不同的敘述中竟然擁抱出更多的虛幻。葉君《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沒有加入這多聲部的合唱,而是立於河岸聆聽、分辨,心無旁騖地還原蕭紅那行走於大地的腳步聲。他在沒有立場的解讀中表現了自己的立場,讓《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成為蕭紅生平研究中一個可以駐足的碼頭。

《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是部研究性的著作,顯示了葉君紮實、老實的學術之氣。他如實地呈現親歷者的敘述,客觀地加以交叉驗證,有時會表明自己的觀點,但更多的時候只是敘述。不預設立場,不摻入情感,不挾任何私利,把學理融入生活現場以及他們講述的生活。葉君筆下的蕭紅,不再是敘述中的蕭紅,而是曾經真實生活的蕭紅。如此,我們眼中的蕭紅在向現實走近,腳步聲清晰起來,真實起來。

從敘事倫理角度而言,《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是一部很好的小說。把學術著作寫成小說,具備小說的氣質和精神,可能是這部書最大的價值。《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主要是考察蕭紅與蕭軍、魯迅、端木蕻良等人的關係,以此來釐清某些記憶或講述的真實與否。葉君極度尊重這些講述者,讓他們自由言說,讓他們把蕭紅作為講述對象,以自己的方式描述蕭紅這一人物形象。可是,當我們在閱讀蕭紅的同時,強烈地感受這些講述者只是在以蕭紅的名義講述他們自己的人性與情感。我們一旦從這角度進入《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感覺已從學術著作不由自主地滑入小說狀態,一切變得更加有趣,當然也就更加有意味。

與一般小說不同的是,《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中的人物都是真實的,尤其是與蕭紅有過相處或接觸的人,並非葉君虛構出的人物。他們的講述也已進入大眾視野,成為文字上的事實。當我們不糾結於他們講述內容的真實性,試圖去體味內容與現實的差異時,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說就出現了。比如有關蕭紅被困旅館的前前後後一事上,幾乎所有的當事人都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以親歷者的身份還原事實的真相。然而,所謂的真相只會有一個,也經葉君的比對分析有了答案。可以說,有關蕭紅的一些紛爭和疑惑,葉君都採用了這樣的方式在梳理。有了這樣一些最接近真實的答案或可能會接近真實的答案時,我們再細讀這些人的講述,他們的性情就像小說那樣精彩紛呈。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敘述中讀到很多文字以外的東西,比如他們在一件事對不同的態度與立場,以真實的名義在講述經過他們情感洗涮過的真相。這麼一來,蕭紅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敘述場,大家都借著蕭紅的名義在塑造自身的形象。而我們經由他們敘述中的有意刪減、加工、變異等行為,便能感知到他們隱秘的內心。他們在製造一團團迷霧或陷阱的同時,卻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心靈的顫動和人生的某些腳印。甚至可以說,他們在把蕭紅人生這河水攪渾的同時,居然把自己的心靈翻曬於陽光之下。相信,這在他們的意料之外。

《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的小說意味,在於葉君在努力探求真相的同時,並沒有偏袒或指責某一人。他以小說家的審美度量任由人物自在說話,揮灑自己的表現。他只是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忠實於人物本真的言行。正因為如此,在閱讀中,我們常常不再關注蕭紅,而對那些敘述者津津有味。當然,我們感興趣的或許不是這些人的好與壞,而是驚嘆人的複雜性以及真實性在立場、情感和訴求指引下的敘述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大相逕庭。

有關蕭紅的生平,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界的研究有什麼新成果,《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可以借鑑的答案。這或許還有商榷之處,但以蕭紅為顯影劑而呈現的人性的複雜以及我們看待歷史的動機與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比研究蕭紅似乎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思考。

(《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葉君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

相關焦點

  • 「大的慈悲,大的自由」:中肯說出了蕭紅作品經久不衰的現實意義
    作為當今有著藝術理想的作家更應該從蕭紅的身上吸取精神營養,從她的作品中吸取其思想審美價值。「五四」時期的作家們,他們帶著啟蒙的歷史使命,同時在動蕩的時代預感到新的時代的曙光,被時代啟蒙著。作家和啟蒙之間有著一種緊張的關係,作家也在尋找一種個性突破。
  • 蕭紅小說中故事空間的呈現:東北大地的物理空間
    蕭紅小說的敘事空間主要是就小說文本中描述的空間而言,文本描述的空間主要從物理和社會兩個維度對蕭紅小說中的空間進行分析。物理空間中有著一些對立的空間概念,比如鄉村與城市、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大的空間與小的空間。空間是人類生存的空間,物理空間中的人際關係以及形成的社會文化氛圍又生產出社會空間,小說中的社會空間也是敘事空間存在的一種方式。
  • 蕭紅小說中的空間性敘事結構:《生死場》的鏈條型結構
    對蕭紅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同樣離不開對小說空間性結構的分析,探究蕭紅小說空間性結構的類型及特點對於研究蕭紅小說的空間敘事具有重要的幫助。蕭紅的小說具有不同的敘事結構類型,龍迪勇在《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中介紹了中國套盒、圓圈式結構、鏈條式結構、桔瓣式結構、拼圖式結構和詞典體結構等不同的空間形式,本篇論文主要從鏈條式結構、桔瓣型結構、圓圈型結構三種結構對蕭紅小說的空間形式進行分析。
  • 母性的放逐與重構——淺析蕭紅作品與生命中的母親形象
    蕭紅影視形象本文通過蕭紅小說作品描寫多樣貌的母親形象,歸納出「罪惡母親」群像,再回溯蕭紅散文作品及其他著作中描寫真實母親與後母的文字書寫雖然王婆在小說中是位有見地、比丈夫老趙三更具才幹膽識的女性,然而對於子女的管教照顧,母性慈愛的成分絲毫未見增長。
  • 話劇劇本《蕭紅》入圍《作品》雜誌年終賞
    2018年,《作品》通過開闢春、夏、秋、冬四季大賞徵集小說、散文、詩歌及90後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最終入選年終賞評獎。此次,話劇劇本《蕭紅》入選評選,廣大讀者紛紛聞風而動,投票踴躍。歲月滄桑,黑土「文學洛神」蕭紅的傳奇人生和創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沒有模糊,反而日漸清晰。
  • 從這些作品中走近蕭紅,民國最悲苦的女性
    蕭紅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蕭紅是魯迅給予高度評價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魯迅和茅盾分別為《呼蘭河傳》作序,確定了蕭紅的文學地位的扛鼎之作。1.
  • 湯唯在《黃金時代》中扮演的蕭紅,是 一個文字裡住著魂魄的女子
    蕭紅的純,是歷經滄桑,卻還保留的真。是鳳凰涅槃,宛如新生的乾淨。在炮火紛飛的瓦礫裡,只要她拿起筆,草就綠了,花就紅了,大自然裡再微小的生命,也活得安靜而真實。無論怎樣被拋棄被孤立,她還是會對愛情微笑,對愛人傾心,全心全力地投入進去。
  • 要了解真實的蕭紅,應當多讀讀她的散文
    蕭紅的小說像散文,而她的散文又像小說。如散文集《橋》中的《小六》和《手》等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小說;以致於有人認為《橋》並非是散文集,而是小說、散文的合集。這種散文像小說的特點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在題材選用上的獨特。
  • 多年後,蕭紅致朋友信一語成讖:我的作品無人看,我的緋聞永流傳
    與蕭紅同時代的評論家茅盾先生,1946年10月17日,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的,《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說得好,「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 蕭紅筆下東北大地的社會空間,一個病態的社會文化空間
    物理維度上的空間是小說空間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對物理空間的描寫有助於讀者對於地域空間的了解。物理空間並不是單獨存在的,物理空間中人與人的交往以及這一空間中形成的社會文化等都會形成獨具特色的社會空間,小說的社會空間是在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樣是對蕭紅小說敘事空間進行研究的重點。蕭紅小說敘述了故鄉東北大地的物理空間,這一物理空間是能看得見,能感受到的。
  • 慶餘年:不只是武俠世界,也是一部科幻著作
    作為一部被改編為電視劇,並受到了廣泛關注的小說作品,《慶餘年》可謂是異常成功。但原作者貓膩筆下的《慶餘年》可不僅僅是一部穿越小說,它同時還是一部科幻小說的並行部分。貓膩早期的作品除了《慶餘年》外,還有一部叫做《間客》。
  • 張莉:一個作家的重生——蕭紅與中國當代文學
    然而,她用生命血淚寫下的文字卻神奇地從死滅中飛翔而出。七十多年來,尤其是近三十年來,當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談起文學史上的著名原鄉、那最難忘的呼蘭小城時;當我們談起現代文學史中最優秀的那幾位作家時,總是會情不自禁地談起她。
  • 蕭紅:我的作品也許不會有人看,但緋聞永遠流傳
    在看他的作品時,發現了這部與王小波的小說同名的電影《黃金時代》,也正是這個機緣巧合,讓我這個生活在21世紀的無名小卒在電影中開始接觸蕭紅,就如同丁玲與蕭紅的相遇,大家都說是一個時代性的事件。在手機網頁上初見這部電影的海報時,看似雪地的白宣紙上站著一個女子,看起來堅韌但卻迷茫,整個人被厚重的冬裝包裹著,一副典型的東北人形象。
  • 蕭紅作品中特有的「女性意識」的是如何形成的?
    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中國由來已久,作為一位飽受封建父權和男權雙重放逐之苦的女性,蕭紅自出生就以「女兒身」作為一種原罪標誌註定盡嘗世間的冷漠與傷害。父權的專制和男權的壓迫像鬼魂一樣始終跟隨著她,最終蕭紅還是被他們打敗了,丟盔棄甲的。童年的不幸經歷和感情生活的屢次受挫構成了蕭紅女性意識的起點。
  • 蕭紅的「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中」隱含著很深的潛在意義
    蕭紅的《呼蘭河傳》被茅盾先生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獨具特色的語言展現了小城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如大泥坑、跳大神、逛廟會、放河燈。而讓人最深刻的是小城裡有一個大泥坑,這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
  • 刑法學術史|我對陳興良教授的序跋的喜愛並不亞於他的正式著作
    作為法律圖書愛好者,我對陳興良教授的序跋的喜愛,並不亞於他的正式著作。在我看來,這些序跋雖然長短不一、內容各異,但均在平和中帶著深刻,有一種文人的雅致氣。閱讀序跋集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時間旅行,得以從不同時代的著作中,體味一代宗師的學術人生。自古以來,作序即是文人雅事。史學家呂思勉曾說:「書之有序,其義有二。
  • 聶紺弩:若非你名字不好,就是才女第一;蕭紅:我只是紅樓痴丫頭
    聶紺弩曾經在一次長談中,借用《鏡花緣》的典故打趣蕭紅,稱其若得一個好名字,憑藉才華,必然可以名冠天下。但是蕭紅只是輕輕笑著說:「我不是《鏡花緣》裡的人,我只是《紅樓夢》中的痴丫頭。」誠然,蕭紅的一生,如香菱那般,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才。她一輩子都在和命運做鬥爭。
  • 湯唯演蕭紅 看片花落淚:她是被命運推著走的人
    《黃金時代》投資是7000萬,作為一部文藝傳記片已是高投資。許鞍華的《天水圍》《桃姐》,都是小成本。她解釋,「第一次是這麼大投資的電影,我一直擔心怕我掌控不了,壓力很大。」在東北拍戲也讓她忐忑,「我實在沒有嘗試過這麼冷拍戲。我對電影一直憑感覺的,天那麼冷,我都覺得要凍麻木了,很擔心在這種狀態下,感覺要麼太遲鈍,要麼就太激烈,會不準確。」
  • 女神湯唯演繹的「蕭紅」,你看過嗎?
    女神湯唯演繹的「蕭紅」,你看過嗎?電影《她認出了風暴》又名《黃金時代》,描述了女作家蕭紅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她的作品、她的愛情以及她所處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下面,,一起來看劇中的大咖都有誰吧!湯唯飾演 蕭紅湯唯,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曾獲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女演員等獎項,代表作有《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劇中的是個極具才華的作家,文章裡世事人間的美好、疾苦、醜陋、掙扎、不堪輪番上演,文章外她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永恆追求愛與自由。馮紹峰飾演 蕭軍馮紹峰,出生於上海,曾獲2011年度華語電影產業最具商業價值男新人獎等獎項,代表作有《狼圖騰》、《蘭陵王》等。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但不管是原著小說還是電影,只有一個最主要的對立面存在,那就是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醫院的工作人員,它對於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醫院的描述可以說是非常真實的了,病人完全沒有人權可言,虐待時有發生,治療手段十分單一,最常見的就是令所有人都畏懼的電擊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