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當某一個事件離你遠去的時候,你意識到這是歷史。
影片《我的1919》是黃健中導演拍攝於1999年的一部歷史傳記影片。影片講述了1919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旨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和奠定和平基礎的巴黎和會召開,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時任駐美公使、全權代表顧維鈞(陳道明飾)等五人組成的代表參加和會。然而在歐美列強企圖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的大環境下,中國代表團的座席遭到削減由原來的五人座席減少為兩人座席,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也即將落入日本之手。
顧維鈞在和會上慷慨陳詞據理力爭,提出「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來駁斥日方的無理要求,然而弱國無外交,公理在利益面前顯得如此脆弱。與此同時,中國在外交上的失敗引起了國內人民和國外華僑轟轟烈烈的抗議遊行示威運動。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國外工人組織集會遊行示威,工人代表以死抗議。但是中國政府卻要求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簽字,在諸多壓力之下,顧維鈞深感擔負責任之重,於是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籤字,說出了「請你們記住,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這一天」,1919年6月28日,中國人第一次向西方列強說不。
歷史題材的影片尤其是講述中國近代史的影片,必然會涉及到在中國近代發生的一系列沉重的事件,影片選擇的歷史片斷是1919年在一戰結束後,中國參加巴黎和會這一在中國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一件事,中國由此爆發「五四運動」。而至此,中國結束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歷史事件。但是在宏大的歷史背後,推動歷史前進的過程中英雄人物的作用絕不可忽視,當然這和馬克思的群眾史觀並不衝突。影片《我的1919》就是講述了一個英雄的故事。
顧維鈞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外交官,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作為有留學背景的中國青年,在參加巴黎和會時響亮的發出中國聲音,把無外交的中國帶上國際舞臺,克裡孟梭稱他是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顧維鈞的與眾不同在影片中通過多數細節的鋪陳表現出來。
首先是外在方面,顧維鈞對服裝極為考究。中國代表團的五位成員,只有顧維鈞在整個談判開始之前到最後拒絕籤字走出會場的整個過程中是著西裝,在開始之前,中國代表會長要求著漢裝,但是顧維鈞卻是非常嚴肅整齊的西裝。對於服裝的講究也體現在顧維鈞的外交形式上,在第一次關於增加座席的談判中,克裡孟梭穿擊劍運動的服裝會見顧維鈞和中國代表團總長,顧維鈞巧妙地提出「總理閣下,我們有時間等您」,克裡孟梭稱顧維鈞是一個挑剔的中國外交官。
其次體現在顧維鈞十分先進的外交理念以及外交手段。在和日方就山東問題談判時,日方指出「山東問題,早已在合約裡寫的非常清楚,無需再談。此外,而且中國作為戰勝國來參加巴黎和會,但是中國一戰中卻沒有出動一兵一卒,算不上戰勝國」,面對日方極其不友好的挑釁,顧維鈞巧妙地藉助日方代表丟失的懷表指出「日本侵佔中國山東根本就是盜竊」,在對日方發起第一輪攻擊後,顧維鈞隨後拿出照片,照片內容是在西方各個國家的華人墓地,以此證明中國在一戰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來駁斥日方代表的「中國沒有參戰論」。可以說,關於山東問題,顧維鈞始終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在日方代表主動約見顧維鈞時,提出可以不佔領山東但是要保證日方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針對此論調,顧維鈞又十分尖銳的指出,日方此舉相當於「你撿了一個錢包把錢都拿走把錢包歸還給主人」。由此可以看出,顧維鈞憑藉自己清醒的認識對山東問題保持非常正確的判斷。
聲勢浩大的五四愛國運動是令人感動的,但是這些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同樣不應該被忘記。關於歷史的輪廓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很清楚,但是,對歷史的詳情我們可能不那麼清楚,教科書容納不了如此多的歷史事實,也許這也是歷史傳記片存在的另一種意義。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振奮人心的,然而講述故事的方式卻是極為冷靜克制的。在影片中形成了導演關於歷史題材類影片獨特的講述方式,不是對歷史事件的全部還原也不是對史料的收集整理重新編排,而是基於史實內容結合電影的表現形式,安排合理的戲劇衝突,運用隱喻、象徵等方式完成影片的表意性段落的講述,段落的主題依然屬於史詩範疇,但是外圍部分卻是大量的表意性段落。
首先,在還原史實的時候毫無疑問是不容有一些戲劇性或人為安排的痕跡的,所以我們在看到影片中黑白影像的中國「五四運動」爆發,學生工人紛紛抗議,要求「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的影像時,是震撼的也是為之動容的,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深深的愛國情感,這種情感的純粹的。但是影片卻不會讓觀眾完全沉浸在這種悲憤的情緒裡,在影片中,對於這種悲憤情緒的緩解影片採取的方式是給予影片中人物或觀眾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所以影片在這部分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
其次,在史實之外,一些戲劇衝突的設置也使人物更為飽滿,影片在講述一件事,卻不只講述一件事。一些支線情節的安排也是影片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此簡要分析肖克儉這一條人物敘事線索,可以說在影片中正是肖克儉的自焚給顧維鈞產生巨大的衝擊,在肖克儉抗議列強對華的不公正待遇時,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影片中肖克儉自焚的畫面與顧維鈞在鋼琴前站立思索的畫面相互疊印,這樣一種寫意化的處理使影片多了一分悲壯的美感,同時也促使顧維鈞做出最後的決斷。
鏡頭向我們展示了那些為了國家為了理想而鬥爭甚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的中國青年,「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一影一話 譜人世虛實
俱是覆舟風雨 書字可抵愁
微信公眾號:SuperFlaneur
公眾號團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戲劇與影視學
終南影話 電影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