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故事《我的1919》
電影博物館5號廳——電影《我的1919》完成臺本原件
這是陳列在中國電影博物館5號廳的電影《我的1919》完成臺本原件,由該片導演黃健中親自贈予中國電影博物館。鮮紅字體的封面似乎在向我們述說著1919年那段重要的歷史。
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1919年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法國參加了巴黎和會,也就是在這場會議上中國人終於第一次向列強說「不」!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重要人物之一,顧維鈞面向世界就山東問題在巴黎和會上發表了重要演說,今天(11月14日)是顧維鈞先生逝世35周年,讓我們通過中國電影博物館的藏品去回顧電影《我的1919》,去了解顧維鈞。
《我的1919》創作背景
1919年,一戰中勝利的協約國為締結合約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會議,巴黎和會上各戰勝國籤訂了《凡爾賽和約》,但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合約上簽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家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顧維鈞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生於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外交家。1904年,16歲的他赴美留學,後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1909年,他拜見了孫中山先生,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顧維鈞在哥倫比亞大學用了7年時間,潛心主修政治與國際外交,1911年他撰寫了博士論文《外國對中國政府的權利要求》。
1915年顧維鈞任中國駐墨西哥及美國公使,期間他一直研究國際局勢。後來他在回憶錄裡寫道:「我把即將召開的和會視為中國第一次非同尋常的機會。中國可以藉此謀求某種程度的公平待遇,並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所遭到的慘痛後果加以改正。」「我力勸政府:中國應該在和會上理直氣壯地提出山東問題,不需顧慮被迫籤訂的中日條約。」也就是這樣的一種氣魄,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顧維鈞與其他代表拒絕籤訂《凡爾賽和約》,這個行為被歷史學家譽為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劃下的最光輝的句號。
顧維鈞的人物創作
這樣一個特殊的事件、特別的人物,引起了導演黃健中的注意,他準備拍攝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重大國際事件為直接敘事對象、以個人視角為出發點的影片,主人公就鎖定在「顧維鈞」身上。一部史詩片的拍攝並非易事,把握歷史、把握人物才能拍出一部有厚度、有分量的影片,拍攝之前導演考慮比較多的就是影片將如何面對歷史學家和外交家們的檢驗,好在兩位優秀的編劇化解了這個難題。「當我在北京、上海、巴黎閱讀並研究這段歷史時,我驚奇地發現,兩位青年編劇黃丹、唐婁彝對這一段歷史的研究在文學劇本中的體現已經達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文學劇本邀請歷史學家論證已經獲得認可,可以說編劇提供了很有華彩的文學劇本。」這是黃健中在《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裡流——我拍影片》中講述的。
中國電影博物館展品——《我的1919》電影劇本第七稿修改筆記
即便有了如此出彩的文學劇本,但男主角顧維鈞的形象卻依舊不夠生動,所以前前後後劇本改了很多次,確定了將大歷史的真實和人物虛構相結合。最終,在文學劇本中,除中國代表團成員和各國首腦屬真實歷史人物外,肖克儉、梅、讓娜等角色均為虛構。
「以人帶出歷史,以歷史的厚重烘託人物強烈的個性」,這是劇本創作時確定下來的核心理念。影片堅持以顧維鈞的個人視角來呈現事件的發展脈絡,通過他來敘述歷史,以精彩的「演說」作為重頭戲,從而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敢於怒吼的中國外交官形象,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中國才打破了「弱國無外交」的局面。
中國電影博物館展品——
《我的1919》電影分鏡頭劇本原件
顧維鈞的角色呈現
「牧野男爵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你的金表,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我想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是不是極端的無恥?」這是顧維鈞在影片中發表的一段慷慨陳詞。英文和法文都非常流利的他,偏要用中文演講。面對日本野蠻強盜的行為,顧維鈞進行強有力地辯駁;為了爭取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五個席位,他和陸徵祥總長前去拜訪法國總統克裡孟梭,他的不卑不亢得到了克裡孟梭的賞識;當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會攫取山東的主權而只是在山東行使經濟特權時,他毫不客氣地諷刺日本是撿個錢包把錢拿走還給主人一個空錢包的人。顧維鈞激情洋溢的演
說在會場上引起強烈反響,並讓他成為巴黎頭號新聞人物。從此,山東問題舉世關注。
陳道明
顧維鈞內斂、深沉、冷靜並充滿智慧,而飾演這一角色的陳道明賦予了顧維鈞更加儒雅的風度和犀利的氣質,因此影片中呈現出了一個更為豐富的人物形象。劇中最精彩的「演說」部分,讓曾經在劇院工作過的陳道明展現出了驚人的臺詞功力。因為出色的表演,陳道明憑藉《我的1919》獲得了華表獎和金雞獎雙料影帝。在導演黃健中的採訪中也曾肯定過陳道明的表演:「這個戲大家比較充分肯定的是陳道明的兩次發言。這樣的戲,情緒發揮的好壞全在演員,演員情緒好了,這場戲就能拿住。這兩場戲能這麼出彩我覺得是演員的功勞。陳道明的表演確實很到位。我很少拍這種戲,這樣大段的講話。8分鐘的會議要讓人產生激動,我幾乎沒有這種經驗。這次意外的收穫是所有人看完了都覺得從臺詞的組織、臺詞的表現到演員的表演都非常完整,我想這是有道理的。陳道明設計的這三段,哪兒是高潮,哪兒要敘述得鏗鏘有力,哪兒娓娓道來,他安排得非常得當。」
《我的1919》的意義
《我的1919》通過「巴黎和會」上的激烈交鋒,生動展示出100多年前的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以英雄化和史詩化的手法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大多數觀眾並不熟悉的歷史人物——顧維鈞。這部電影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巴黎和會是顧維鈞在國際外交界脫穎而出的舞臺。同時影片也真實地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社會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它對今天的國際社會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影片展現了一個弱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脯,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並從此揭開了中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