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萬般皆是「下等人」,你我亦然

2021-01-10 人生怪味豆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自傳體散文集,其中總共收錄了10篇散文作品。這10篇作品是魯迅在經歷了世事滄桑後寄託情感之作,反映了魯迅自己所思所想的人生感悟。

《無常》被稱為是「全書最迷人的篇章」,在這部作品中,魯迅通過對「無常」這一角色的塑造,表現了自己奇特瑰麗的內心世界,也表達了自己對廣大「下等人」的關愛,以及,他自身作為「平民」希望尋找公正公平之代言人的希望。

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將自己與「下等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而「無常」這個角色,就是魯迅所塑造的一個為下等人為自己打抱不平的「希望」。有人曾經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句話的確毋庸置疑地配得上魯迅這「民族魂」,但無論如何,魯迅作為人的脆弱情感還是存在的。

在著名的文學家背後,在《朝花夕拾》中,存在著的還有一個「平民」魯迅。這個魯迅雖然有著拯救國民的宏願,但回憶著童年和以往的美好,卻依舊會顯露出自己的脆弱。

而這種脆弱,是與所有「下等人」一樣,對生命無常的恐懼,對社會傾軋不公的憤懣與無力,對那些「正人君子」虛偽嘴臉的厭惡。《無常》中所體現,的就是這種一方面心繫民眾,一方面又為自己尋找希冀的既偉大又堅強的人之常而且這種人之常情,在《無常》的創作中,體現成了一種對於普通民眾的大愛。

在文章開頭,魯迅便把無常與自己及「下等人」 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

至於我們——我相信 :我和許多人——所最願意看到的,卻在活無常。…………人民之於鬼物,唯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

在這兩句話中,魯迅一開始就強調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將自己歸於「下等人」當中。處在這個群體,魯迅也如其他人一般期待著「無常」的出現。在「下等人」們心中,無常雖然是一個勾魂使者,卻從來沒有高高在上過。

相反,他與人民最為熟悉,最為親密,這樣的「平民化」,是魯迅自己「下等人」情結的身份認同,將無常與「下等人」列為了同一個階層。

將鬼神使者當作「平民」「下等人」,這是魯迅對於神聖、身份之虛偽的消解與對抗。

而「無常」在魯迅筆下所表現出的公正無私和善良仁厚,則更是普通老百姓所希望憧憬的大俠。但是這樣的英雄,處在了「下等人」的階層上,同樣有著「下等人」的無奈和煩惱。

無常在奉命捉拿癩子時,因為阿嫂哭得悲慟, 就情不自禁起了同情心。他決定「暫放他還陽半刻」。但善舉被閻王誤會,獲了「得錢買放」的罪名被「捆打四十」。這懲罰給了他「不可磨滅的冤苦的印象」,在「情」 和「理」中掙扎,最終決定恪守本職工作,不再寬容 :

「 難是弗放者個!那怕你,銅牆鐵壁! 那怕你,皇親國戚!」

這個無常不得不遵從閻羅命令的情節,就是普通百姓在現實生中不得不對「正人君子」們低頭,不得不無視他人苦難行使虛假正義的悲劇寫照。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這也是一種令魯迅感到悲痛的屈服。但是正是因為這屈服和悲劇令人感到悲痛,所以魯迅才要書寫,才要塑造出這也一個無常角色。通過這個角色,魯迅闡發了自己的「下等人」情結,將自己與普通人的心理交融,從而堅定地對不公正進行批判,表達自己對美好未來以及未實現之夙願的希冀。

相關焦點

  • 俗語:「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啥意思?老祖宗的話發人深省
    俗語:「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啥意思?老祖宗的話發人深省中國有句老話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意思就是從你出生開始,命運已經被安排好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或者健康還是生病,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老祖宗還有一句話就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不管是當下、過去還是未來,所發生的事情都是必然的,不必去做一些無謂的掙扎或是抵抗,因為根本由不得你。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也總說這句話呢?現代社會是科技社會,我們都相信科學。
  • 一切有因果,萬般皆是命
    正能量微信:sdtd666 佛說:人的命,皆是天註定 人的命,皆有天註定,不是人力所能改變,比如,聚散有命,得失有命,生死有命,在命運的面前,我們只能示弱,順其天意,聽從天命。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相信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有人說覺得讀書時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捷徑,也有人尊崇「讀書無用論」,那麼到底讀書重不重要呢?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 王富仁:在我的感覺裡,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
    《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自序文 | 王富仁魯迅的生前和死後,都有各種不同的人給他做出過各種不同的評價。有贊之上天的,也有貶之入地的;有奉為聖賢導師的,也有斥為魑魅魍魎的。我認為,所有這些評價,大概都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的。人與人原本就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眼裡的魯迅當然也就各不相同。
  • 致我今生愛而不得的人:我望萬物皆是你,怎奈風雨不同舟
    自從出現了DY之後,抖出了多少人的辛酸往事。後來,我才知道讓自己鼻子一酸的,從來不是別人的作品,而是和自己極度相似的經歷和一直憋在心裡的委屈,還有想說卻不能說的心酸。那些場景,我們也曾有過,如今再去回味,就如同揭開了尚未痊癒的舊傷疤,瞬間痛的無以復加。
  • 如果一切皆是天意,那麼現在的我該如何?
    有人無限驚喜又有人無限意外,新冠病毒開年下,後來的水災,許多名人的去世都讓人倍感心痛,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下半年來許多人迎來了喜結連理,許多家庭迎來了新生命,兜兜轉轉,生生不息。有人說生於人世間,你所有得到的和失去的皆是天意無法人力來左右。什麼是天意?也許就是所謂的命吧!小的時候我懵懂,不知道什麼是命,也不懂得什麼叫做「萬般皆是命,半點由人」。
  • 魯迅說大禹是條蟲?魯迅:這個真不是我說的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魯迅為什麼說大禹是條蟲?周樹人說的,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 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朱安晚年欠了4000元:我也是魯迅的遺物,為何沒人幫助我?
    1944年8月25日,朱安通過《新中國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魯迅遺孀朱安要變賣魯迅相關遺產。這個消息猶如平地驚雷,一石激起千層浪。魯迅已經去世八年了,他的影響力卻從未消退過。魯迅不在了,他的精神,他的書籍還影響著許多人。對於魯迅遺孀要變賣魯迅遺產的事情,引起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
  • 善待自己與你身邊的人,別再種下惡因
    每個人生來就是受苦的,萬般皆是苦,偶有的歡喜,也只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而已,並不真實,真實的就是你內心的苦與形體的苦,苦才是真正的永恆。因果循環,從來不爽,你起惡因,得惡果,我亦起惡因,我亦得惡果,惡因惡果,反反覆覆,循環不止,冷了人心,涼了情誼。所以,有些人真的很彷徨,心理健康問題隨之出現,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人還少麼?即便是還沒有顯露出來,那也是在苦苦地隱瞞當中,真怕有一日突然爆發,一發而不可收拾。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作者 | 羊城書叟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島上 書人書事】「故人」魯迅題記:文字和所選的音樂,都託付給似水年華的曰子…會遇見你嗎?我問她別的一些關於魯迅的問題,她不好意思顯得尷尬地說:我對魯迅知道真的不多,剛才給你講的東西,都是把館裡給的資料背下來的。我對於「講解員」的講解,真有點不習慣。我對她說:我要當講解員我不那麼講,因為你是一對一給我講解魯迅;而我會像對來北京的熟人、朋友一樣地給你說說魯迅,是陪你參觀,你知道的,不用我說;你問的,我告訴你…
  • 柯潔用魯迅名言詮釋五四精神 網友:潔寶你就是我的火炬我的太陽
    北京時間5月4日,圍棋世界冠軍、清華大學學生柯潔更新個人社交平臺,他援引著名作家魯迅(周樹人)的一段話,來與所有諸君共勉。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魯迅柯潔同時祝各位朋友們五四青年節快樂!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對於被壓迫的社會底層的人民,他們雖然處於被吃掉的地位,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幫助統治者吃掉了人民,這才使我們不寒而慄。因此,這一思想的深刻本質不僅體現在對封建統治者罪惡的諷刺和批判上,更體現在它在封建倫理的掩護下勇敢地揭露了食人的社會現實。
  • 網友嘲諷:skp是不屑與「下等人」沾邊的上流世界,SKP不讓外賣員進...
    雖然有人站在管理的角度,理解商場的做法,但網絡上更多的聲音還是為外賣員鳴不平,嘲諷skp是不屑與「下等人」沾邊的上流世界。大家在網上為外賣員撐腰的初衷可貴,只可惜每天腳不著地的小哥們也許沒時間關注這次輿情。要我說,他們八成希望所有商場小區寫字樓公共場所都別讓他們進去。原因很簡單:進去取餐浪費時間。
  • 魯迅單挑新月派,兩個字評價徐志摩,也許你想到了
    在他看到,自然界的一切天籟地籟人籟都是音樂,“戰場上的炮,墳堆裡的鬼磷,巷口的那隻石獅子,我昨夜的夢……”無一不是音樂。在徐志摩看來,人間的一切都是音樂,“你聽不著就該怨你自己的耳輪太笨,或是皮粗,別怨我”。徐志摩泛音樂的主張,掩飾了人間苦難,掩蓋了人間疾苦。
  •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
    其實魯迅也有機會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他本人拒絕了。怎麼回事呢?那是在1927年春。來自諾貝爾故鄉的科學家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他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後,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就與我國語言學家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後來劉半農就託臺靜農去信徵詢魯迅自己的意見,然而,魯迅卻婉言謝絕了。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根據電影中的解說所言,這是一個給俄軍當間諜臥底的人,即將被日軍殺死砍頭,而周圍的人,則是前來鑑賞這一幕的人們。這樣的寫在序言裡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這個電影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也是激起魯迅心態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而之後,他的朋友《新青年》報紙的編輯錢玄同前來看望他,並向他提出:不如寫點東西吧!於是,便有了吶喊一書,也是吶喊這個名字的由來。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我的世界從此沒有了星辰大海 遇見你的那一刻 浩瀚眾星 皆降為塵
    一詩一文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湧上心頭。,因為在遇見你的那一刻,浩瀚眾星,皆降為塵。」厚愛不多言,只需要溫暖的陪伴,深愛無聲,但你始終能聽見,一往情深,緣在不言中緩緩流淌。總是習慣遠遠的躲著你偷看,不敢離得太遠,不敢靠得太近,安安靜靜守護著你,看著你歡笑我便高興,讀著你的憂傷我便難受不堪。
  • 魯迅的烏桕樹
    在魯迅的文章裡,我常常看到一棵樹。烏桕樹。第一次看到烏桕樹,是初中學《社戲》這篇課文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