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魯迅的自傳體散文集,其中總共收錄了10篇散文作品。這10篇作品是魯迅在經歷了世事滄桑後寄託情感之作,反映了魯迅自己所思所想的人生感悟。
《無常》被稱為是「全書最迷人的篇章」,在這部作品中,魯迅通過對「無常」這一角色的塑造,表現了自己奇特瑰麗的內心世界,也表達了自己對廣大「下等人」的關愛,以及,他自身作為「平民」希望尋找公正公平之代言人的希望。
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將自己與「下等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而「無常」這個角色,就是魯迅所塑造的一個為下等人為自己打抱不平的「希望」。有人曾經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句話的確毋庸置疑地配得上魯迅這「民族魂」,但無論如何,魯迅作為人的脆弱情感還是存在的。
在著名的文學家背後,在《朝花夕拾》中,存在著的還有一個「平民」魯迅。這個魯迅雖然有著拯救國民的宏願,但回憶著童年和以往的美好,卻依舊會顯露出自己的脆弱。
而這種脆弱,是與所有「下等人」一樣,對生命無常的恐懼,對社會傾軋不公的憤懣與無力,對那些「正人君子」虛偽嘴臉的厭惡。《無常》中所體現,的就是這種一方面心繫民眾,一方面又為自己尋找希冀的既偉大又堅強的人之常而且這種人之常情,在《無常》的創作中,體現成了一種對於普通民眾的大愛。
在文章開頭,魯迅便把無常與自己及「下等人」 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
至於我們——我相信 :我和許多人——所最願意看到的,卻在活無常。…………人民之於鬼物,唯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
在這兩句話中,魯迅一開始就強調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將自己歸於「下等人」當中。處在這個群體,魯迅也如其他人一般期待著「無常」的出現。在「下等人」們心中,無常雖然是一個勾魂使者,卻從來沒有高高在上過。
相反,他與人民最為熟悉,最為親密,這樣的「平民化」,是魯迅自己「下等人」情結的身份認同,將無常與「下等人」列為了同一個階層。
將鬼神使者當作「平民」「下等人」,這是魯迅對於神聖、身份之虛偽的消解與對抗。
而「無常」在魯迅筆下所表現出的公正無私和善良仁厚,則更是普通老百姓所希望憧憬的大俠。但是這樣的英雄,處在了「下等人」的階層上,同樣有著「下等人」的無奈和煩惱。
無常在奉命捉拿癩子時,因為阿嫂哭得悲慟, 就情不自禁起了同情心。他決定「暫放他還陽半刻」。但善舉被閻王誤會,獲了「得錢買放」的罪名被「捆打四十」。這懲罰給了他「不可磨滅的冤苦的印象」,在「情」 和「理」中掙扎,最終決定恪守本職工作,不再寬容 :
「 難是弗放者個!那怕你,銅牆鐵壁! 那怕你,皇親國戚!」
這個無常不得不遵從閻羅命令的情節,就是普通百姓在現實生中不得不對「正人君子」們低頭,不得不無視他人苦難行使虛假正義的悲劇寫照。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這也是一種令魯迅感到悲痛的屈服。但是正是因為這屈服和悲劇令人感到悲痛,所以魯迅才要書寫,才要塑造出這也一個無常角色。通過這個角色,魯迅闡發了自己的「下等人」情結,將自己與普通人的心理交融,從而堅定地對不公正進行批判,表達自己對美好未來以及未實現之夙願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