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大錘頭鯊能長到3米長,但它的骨架是軟骨,所以在海裡滑得像條泥鰍,自由自在穿梭完全不在話下,甚至可以隨時隨地來個急轉彎。據說遊隼的飛行速度能夠比賽車快,比獵豹快,這和它輕盈的骨骼、寬闊的胸骨有關,它的骨頭甚至能比羽毛還輕。翻開科普書《骨頭之書》,就好像踏進了迷人的動物世界,不僅可以了解到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還能知道很多小動物們的秘密。
《骨頭之書》以動物的骨頭為切入點,百科知識點卻新奇好玩,有一種簡單明快的既視感。比如講阿拉斯加駝鹿的鹿角的骨頭長得最快,它具體到了確切的數值,「每天都會增長2.5釐米」,讓想要快快長高的孩子們心中只剩下羨慕嫉妒恨。
同時,書中不僅寫鹿角長得快,還實誠地吐槽鹿角很重,可以重達25千克,真的是太沉了,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不要低頭,皇冠會掉」。而阿拉斯加駝鹿確實不低頭,連吃草也不低頭,它聰明地選擇只吃長在高處的松果和樹皮。然後,它就攝取到了足夠豐富的營養,然後,它的鹿角也就越來越長。
書中的行文都是類似的輕鬆、歡快的風格,哪怕是作為睡前讀物來聽,也不失為溫馨的體驗。而且字裡行間自帶的流暢感很適合爸爸、媽媽們聲情並茂地自由發揮,循序漸進地把孩子們帶入奇妙的動物世界。
作為科普書,《骨頭之書》採用的是經典的「先提出問題,後解答問題」的模式。不過,它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並不是簡而概之,而是把問題展開詳細的描述,並給出了一條條的線索,方便孩子們一步步接近真相。
比如「猜猜誰的骨頭最大」這個問題,書中就不費餘力地圍繞著「大」字,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介紹。先是用了「龐然大物」等成語兼形容詞,讓我們有大致的概念,然後又用長達6米的下頜骨,把具體的長度拋了出來。又怕大家無法理解6米的長度,書中還專門打了個比方,「可以將3輛摩託車排成一排」,也是很生活化的比喻了。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引導我們猜出答案,問題之下還給出了幾個關鍵線索,既緩衝了整體難度,讓孩子們不至於因為太難瞭望而卻步,又增加了猜謎的樂趣。說來,這些小線索也稱得上是知識點,收集起來是很好的知識盛宴。
同時,書中的答案也不僅僅是答案,對相關動物及其生活習性,作者加布裡爾·巴爾幹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娓娓道來,仿佛是在和孩子們打招呼:你好呀,朋友。動物世界,無奇不有,在這些自我介紹中,我們能看到小動物們不為人知的一面。原來,它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原來,它們的愛好如此匪夷所思。
更值得一提的是,《骨頭之書》一書採用了磨砂工藝,讓小動物們的骨頭不僅看得見,而且摸得著。畫面的色彩搭配,也活潑又不失清新,鮮豔又不會喧譁,精緻又同樣可愛,仿佛鍍上了一層柔和的光芒,看起來覺得歲月靜好,未來可期。指腹滑過精緻的彩色圖片,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砂礫般凹凸的質感,閉著眼睛都能夠了解小動物們的骨架紋路,這樣匠心別具的設計也說得上是可圈可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