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育兒精靈
為什麼寶貝突然變得人小脾氣大呢?
其實並不一定是孩子哪裡變了或者不對勁。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偏偏1-4歲年齡段的孩子
容易變成動不動就發脾氣的情緒小怪獸?
脾氣大的背後,寶寶到底想表達什麼?
▼
1
「媽媽我好著急,
你怎麼就是看不到我的需要呢?」
1歲的孩子並不太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對於那些平時跟孩子關係親密,能積極響應孩子餵奶、哄睡、陪伴需求的媽媽來說,及時察覺和平復孩子的情緒並不難。
而對於那些信奉哭聲免疫法、對孩子的正常需求冷漠忽視或者否定扭曲的媽媽來說,可能會發現孩子的哭鬧越來越頻繁,情緒越來越難控制,母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充滿了障礙。
2
「媽媽,我想探索這個世界,
你為什麼總是要打擊我?」
1-2歲是對這個陌生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手和腳逐漸解放 了,喜歡到處跑、爬,看到什麼都要摸一摸、拍一拍、不高興了還喜歡用手抓人;他們會對微小事物感興趣 ,撿石頭、看螞蟻、撕紙片;他們會用扔碗、扔玩具等方式探索物體與空間的關係 。
而3歲以後的孩子,喜歡爬高上低用身體探索空間 ,也到了破壞敏感期 ,破壞玩具都是小case了,家裡電器都有可能遭殃。
而這些行為,偏偏是被很多家長所不理解的,是被禁止的。「我說了多少次了——不可以!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一邊是內在生命力的萌芽,一邊是來自父母的壓制,孩子肯定會感覺到憤懣、委屈、無助。除了哭鬧,還能怎麼發洩呢?
3
「這是我的!
這才是對的!這才是我想要的!」
2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識達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小高峰,什麼都說「不,不要」,因為他想自己做主,體驗自己的力量。
他有了物權意識 ,自己的東西被人碰一下可能都要生氣,更不要說慷慨地跟別人分享了;他有了秩序意識 ,不僅自己要按固定的方式穿衣服、吃飯、上學,就連父母家人的生活他也要幹涉,穿錯了拖鞋他都要鬧一場,非得大家換回來才罷休;他有了審美意識 :碎了的餅乾、被咬了一口的蘋果,都可能讓他情緒崩潰。
聽上去是挺讓人頭疼的,如果沒有對孩子發育特點充足的了解,很多父母可能就要跟著孩子一起崩潰了;如果沒有足夠的愛和耐心,也就不可能陪伴孩子安然度過所謂的「terrible 2」和「三歲四歲討人嫌」的階段。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被家長無底線縱容、無原則溺愛培養出來的熊孩子 ,孩子的習慣性情緒失控,和父母的習慣性退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家有「小怪獸」,我該怎麼做?
學會與孩子「共情」
對孩子來說,一個最關鍵的原則就是「先通情,再達理」。站在寶貝的角度感受寶寶的情緒,明白寶貝抗拒的原因,然後進行安撫和協商這個時候,雙方的情緒就從完全的對抗,變成了可以慢慢的協商了。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顯然,如果大人忽略孩子的情緒,選擇用強硬的手段和態度去逼迫孩子,即使暫時能滿足大人的目的,也會實實在在給孩子內心留下陰影。何況很多時候結果還是兩敗俱傷,導致孩子和大人一起情緒失控。
共情除了可以讓孩子合作,還可以用來陪伴孩子度過低潮。
比如,孩子因為餅乾不完整了而哭鬧,家長會趕快說:「別哭了,再給你買一大包新的餅乾。」孩子因為小狗死了而痛苦,家長會說:「別難過了,我給你買一隻新的小狗。」
其實,跟這種轉移注意力法比起來,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共情:「媽媽知道寶寶喜歡完整的餅乾。」、「媽媽知道寶寶很喜歡那隻小狗,媽媽知道的。」而不要輕易的去說「給你買新的」。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當下的感受不被重視,反而會讓他更惱火。
態度和善,但語氣堅定
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逐漸會明白這一點。
也許跟需求被滿足比起來,他們更在意的是得到你的愛。那些大哭大鬧的孩子,有多少是真正為了得到一個玩具一個零食?大多數是在你的批評指責下而恐懼失去了你的愛。所以,如果你不能給孩子買下那個玩具,可以和善而堅定地告訴他,因為家裡已經有很多同款玩具了,你覺得沒有必要買,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可以自己攢零花錢來買。
如果孩子看動畫片超過了規定時間仍然要看,你也可以和善而堅定地告訴他,看動畫片是很有趣,但你需要為他的視力負責,所以希望他遵守約定。
和善的態度背後是堅定的原則,兩者缺一不可。
最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知道你只是不贊同他的行為,但永遠愛他。
父母以身示範,給孩子做好榜樣
有不少父母描述因為孩子情緒脾氣難以控制很苦惱的時候,如果我一反問:「平時家裡大人的溝通方式和跟孩子相處的方式是怎樣的呢?」這些父母十有八九都會陷入反思:「好像我們平時也做得不好,經常當著孩子面跟對方吵架發火,孩子做錯了也是打罵的方式。」
這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作為成年人,都不能冷靜地解決問題,你又指望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能理性到什麼地步?我們從來都不主張父母應該刻意保持完美,這不可能也不真實。其實父母解決負面情緒的過程,也是在給孩子示範:「原來有情緒不可怕,我可以這樣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控制我。」
教會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
一定要知道,並且也要讓孩子知道的是,
人的情緒從本質上講,沒有優劣之分,喜怒哀樂都是正常的。當孩子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與其壓制,不如藉機讓孩子認識一下情緒是怎麼回事,以及如何跟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
己知彼才能打勝仗,幫孩子認知和接受不同的情緒,讓他們知道自己身體裡湧現的一切想法和感受都是正常的、被接納的,他們才會慢慢去學著管理情緒、掌控情緒。
那些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成年人,想一想,是不是你小時候的情緒沒有被正確對待過呢?如果是這樣,最好和孩子一起,重新補上這一課。
愛不是刻意塑造,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行事;愛也不是無限妥協,孩子一哭就無原則妥協只會害了孩子。
圖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不願意轉載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