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在了出徵蒙古後回京的路上,確實有秘不發喪,但是用鹹魚掩蓋氣味就是張冠李戴了,屬於杜撰。
(朱棣劇照)一些妙招在第一次用的時候可以取到出其不意,掩人耳目的效果,但再次使用就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了。用鹹魚掩蓋氣味,我們能想到誰?對,當然就是秦始皇了。秦始皇南巡時去世後,趙高和李斯就是採用在秦始皇的棺木裡加鹹魚來掩蓋味道,用來達到掩人耳目的目的,最終成功的騙過了所有人,矯詔殺了公子扶蘇,順利讓秦二世胡亥登上皇位。
現在接著用肯定是不行的了,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發現這似曾相識的情景。
我們從正史文獻中找尋答案:取自《明史-成祖本紀》
朱棣駕崩時,正是他第五次遠徵蒙古,也是最後一次北徵。在回師途中因病去世了,當時是六十五歲,跟隨在朱棣身邊的英國公張輔和內閣大臣楊榮一起決定秘不發喪,用錫器打造密封的桶,防止有氣味溢出,每天照常請安、議事。然後安排人火速去告知正在京城監國的太子朱高熾。最終,朱高熾有所準備,大軍回京後,太子順利登基。
(朱棣和朱高熾劇照)電視劇畢竟是文學作品,有著藝術加工的成分,借鑑照抄了其他歷史事件,達到產生懸疑的目的,也是情有可原的。
為什麼朱棣駕崩後,大臣會秘不發喪呢?
這裡就要講一下朱棣幾個兒子之間的皇位之爭了。朱棣一共有4個兒子,長大成年的只有三個,小兒子出生一個多月就夭折了。實際上只有三個兒子,分別是仁宗朱高熾、漢王朱高?、趙簡王朱高燧,而且這哥三個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朱高?與朱高燧劇照)兄弟三人在朱棣在世時,就爭的是熱火朝天,而且朱棣本身態度搖擺,祖制需要傳位嫡長子,而且大臣基本上都支持太子,太子監國多年,德行沒有任何問題,也很賢能仁孝,但是就是不像朱棣,性格太弱,為朱棣所不喜,朱棣喜歡老二,一度想更換太子,由於牽扯太大才作罷。老二自己也是存在爭奪皇位的野心,拒不就藩,而且私下蓄養死士。老三玩得更大,想直接殺掉老爹朱棣,密謀造反當皇帝,被人告發而計劃破產,導致一場陰謀叛變得以平息。
(朱高熾劇照)面對這種兄弟相爭的局面,而且老二當時就在回師的大軍當中,如果知道朱棣已經駕崩,肯定會採取行動奪取皇位,一場動搖明王朝根基的戰爭就會不可避免。而大臣秘不發喪,等到京城,大局已定,老二老三也只能接受事實。
太子朱高熾當了多年的太子,十幾年的監國生涯讓他在群臣中的威望甚高,最終臣子也倒向他,讓他得已順利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