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重複≠失敗:引力常量300多年來一直測不準

2020-11-23 騰訊網

計量學的歷史對於重複實驗結果、提高科研可信度具有重要啟示。

在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利用扭秤測得引力常量兩個多世紀後,計量學家依然無法就該常量的精確值達成一致意見。來源:The Royal Society

人人都在談論可重複性(reproducibility)——至少在生物醫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如此。過去十年裡,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項結果必須能被獨立重複出來,才能被接受為真。

物理科學也需要關注可重複性。《自然-物理》有一期內容專門探討了這個話題,計量學家Martin Milton和Antonio Possolo撰文指出,人們應該換一種眼光看待可重複性。兩人寫道,當測量科學的結果不能被重複時,它體現了不同研究方法的效果,是幫助公眾了解科學過程的好機會。(M. J. T. Milton and A. PossoloNature Phys.26, 117–119; 2020)。

兩位作者分別來自國際計量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他們列舉了三個案例,都是人類在測量某個自然界基本常數過程中的嘗試。

具體包括光速(c);普朗克常數(h)——將光子能量與其頻率關聯起來;引力常量(G)——衡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強度。

就普朗克常數和光速來說,不同的實驗室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數值——這就是可重複性。其中,普朗克常數的值由於得到了普遍認可,去年5月被規定用來定義國際單位制中的千克。

不過,雖然過去三個世紀裡開展過不計其數的實驗,但G的精確值一直未得到確定。科學家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根源一籌莫展:可能是因為測量這個值的方法還存在未知的誤差,也可能標誌著迫切需要新物理學。科學家正在探索的一種可能是G值會隨時間變化,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可能先要改變認為G是常數的想法。

雖說物理學家覺得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確實如此,它將成為一個例子,說明不可重複的數據也是科學過程的一部分:實驗結果對長期公認的理論提出質疑,或是直接指向了另一種可能的理論。

生物醫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無法簡化為測定自然界的一個基本常數。和計量學相比,癌症生物學等領域的結果重複性實驗可能包括更多的可變性來源,而且極難控制。

不過,計量學提醒我們,當研究人員嘗試重複實驗結果時,他們都會遵循一套通用而且非常精確的實驗標準,這在測量領域被稱為量值溯源(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作者認為,正是這一點幫助建立了科學研究過程的可靠度和可信度。

我們從Milton和Possolo的評論中得到的啟示是,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應該保持對話,分享他們在可重複性上的經驗。與此同時,當研究人員遵循最受認可的標準,重複某個結果而不得時,我們也不要輕言肯定是有什麼貓膩。

不可重複性不應被自動貼上失敗的標籤。它可能是一種提醒: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的假設了。

原文以Irreproducibility is not a sign of failure, but an inspiration for fresh ideas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2月12日的《自然》社論版塊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20-00380-2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點擊圖片閱讀熱門文章

研究人員總是感覺心累,是因為可重複性危機嗎?

發育生物學家的15年:胚胎早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打造每個人都能看的巖石檔案館

由於近期微信訂閱號的規則更改,很多朋友反映不能快速找到我們。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將Nature自然科研設置為星標,這樣就能在微信公眾號中發現我們,查看每天訂閱。

具體步驟:

快去試試吧!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蕭如珀、楊信男/譯■原標題:《1927年2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1927 年 2
  • 從狹義到廣義「測不準原理」
    我們不能判斷一個粒子的運動軌跡,這是由「狹義測不準原理」決定的,同樣不能判斷一個行星的運動軌跡,這是由「廣義測不準原理」決定的。對一個有確定位置粒子的測量行為仍然會影響該粒子的運動軌跡,因此,我們不能絕對精確地測量一個粒子的運動路徑,這是「測不準原理」的另一種含義。可以定義兩種類型的「測不準原理」,一種是物理學家發現和解釋的量子疊加性、或粒子行為量子態的不確定性;另一種是從物理哲學角度定義的非疊加態、或單一態粒子的不確定性。物理學家發現的」測不準原理」適用於疊加態的粒子;而我們引入的「狹義測不準原理」適用於單重態的粒子。
  • 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
    但是在量子領域中,我們的經典物理定律就似乎不太適用了,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也就是不可被測的。在量子力學裡,測不準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維爾納·海森堡於1927年發表論文《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給出這原理的原本啟發式論述,希望能夠成功地定性分析與表述簡單量子實驗的物理性質。
  • 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大的誤解進行深度剖析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能同時測準速度和位置,這個僅僅是在宏觀世界才能做到,在微觀世界是做不到的,因為微觀世界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關於這個原理我之前已經詳細講解過,如果你沒看可以先往前翻下。這個測不準原理的核心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出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速度也可以替換成動量)。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測不準原理只是測不準,不表示量子的動態無法確定,電子核內運動方程我已經給出了,我們可以根據電子半徑算出它的頻率或動量,以及經過時間t以後電子的位置。電子和其它所有物質和粒子一樣走的是螺旋線,橢圓方程。電子是有運動軌跡的,當然測量也會干擾電子運動,但不表示電子是以概率存在,如果是這樣,概率就不會有規律。
  • 測不準定律:越是『測不準』越有創造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測不準』的世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定律,帶來了物理學上的革命,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索羅斯則發現了『經濟學的測不準定律』。這個創造了許多金融奇蹟的人,依然在創造著驚濤駭浪般的奇蹟。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        為什麼說,測不準原理是大殺器?    可惜的是,宇宙說明書沒找到,當年在丹麥的同僚,玻爾同學,橫空出世,拿著一柄「測不準原理」魔杖,反而把愛因斯坦的根刨了!    ——什麼都測不準了,現代物理學還搞個球啊?
  • 市場中的測不準原理
    ,但是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的觀察發現,各類交易市場中也存在著很多與微觀世界相似的特徵,這裡要提到的就是市場中的測不準原理。≥h/(T-T0),如果把(T-T0)放到公式左邊,就可以解釋為時間的偏差和漲速的偏差大於一個常量,這樣就完美對應於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
  • 股票的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在量子力學裡,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此時,股票市場也發生了測不準原理,即如果我們知道了股價,我們似乎失去了股票走勢的信息。聞西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當我們關注股價的時候,產生了一種情緒,推動大家買進或者拋出,這種買進或者拋出,推動著股票的走勢,而情緒往往是無法控制的,你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更別說別人的情緒了。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第三種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原理」。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研究思維的科學,那麼思維哲學、或認識哲學主要研究第一種和第三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科學的哲學,那麼科學哲學、或自然哲學主要研究第二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我們既可建立一門量子哲學,也可建立一門相對論哲學。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不準原理,這幾個字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會誤認為是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平行宇宙與測不準原理之間的聯繫
    hello,大家好,我是夜世界的夜先生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測不準原理和平行宇宙的關係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測不準原理是構成量子力學的基礎原理之一,在該理論中表述了一個概念,你沒有辦法同事確定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 測不準的愛情 -- 佛、量子力學、邏輯和AI
    有一個著名的原理叫測不準原理,即對一個粒子如果位置測得越準,速度的偏差就越大,反之亦然。除了這兩點,還有兩個是我自己的思考:一是關于波,波這個東西很有意思,每個小局部基本上就體現了整個波的整體特徵,但你又無法完完全全像看一個粒子那樣感覺真正觀其全貌,因為它可以瀰漫於無限,而觀測者也浸潤其中。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居然可以用圖像直觀地表達出來
    通過前面幾期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最大差別就在於:微觀粒子每一個時刻的「位置」和「速度」是不確定的(只有觀察的一瞬間才確定),所以我們只能用「概率」來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還是以之前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假設一個微觀粒子在t=0時刻,我們測量出來的粒子位置是x=8,粒子速度未知(因為根據測不準原理: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你只能同時測準一個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五:測不準的互補原理
    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這個理論是說,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測量一對共軛量的誤差(標準差)的乘積必然大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
  •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方程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    南方網訊 「精確」與「測不準
  • 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
    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我們知道哥本哈根詮釋由波爾和海森堡於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建立在由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所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表達」上,之後發展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
  • 額溫計測不準?有無輻射? 專家解析使用方法及疑點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杜燕)紅外額溫計測不準?溫計會不會產生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輻射?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院長姚和軍在今天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紅外額溫計一般要求的使用溫度是16℃至35℃,一般在20℃左右最好。當前是冬季,室外比較寒冷,要注意工作環境、注意測量模式、注意測量部位。